莱奥什·雅纳切克

捷克作曲家
(重定向自雅纳切克

莱奥什·雅纳切克捷克语Leoš Janáček捷克语发音:[ˈlɛoʃ ˈjanaːtʃɛk] 聆听,1854年7月3日—1928年8月12日),捷克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与民俗音乐学者。其主要的创作融入了大量摩拉维亚斯拉夫的民俗音乐元素,并运用较为现代曲风诠释。与安东宁·德沃夏克贝多伊齐·斯美塔那一起,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捷克作曲家。

雅纳切克
Leoš Janáček
1914年的雅纳切克
出生(1854-07-03)1854年7月3日
 奥地利帝国摩拉维亚胡克瓦尔迪
逝世1928年8月12日(1928岁—08—12)(74岁)
 捷克斯洛伐克俄斯特拉发
国籍捷克
知名作品小交响曲、管弦乐狂想曲《塔拉斯·布尔巴》、歌剧《耶努发》《死屋手记》、钢琴套曲《在杂草丛生的小径上》、格拉高利弥撒、两首弦乐四重奏、小提琴奏鸣曲
所属时期/乐派浪漫主义20世纪
擅长类型管弦乐,歌剧,室内乐,钢琴独奏曲,宗教音乐
学生/受影响人物
签名

雅纳切克常年来采集故乡摩拉维亚的民歌,观察民间的语言和自然声响,这些研究被包含到他的作品里,所谓的“语调”(捷克语nápěvky mluvy;德语:Sprachmelodie;英语:speech melody)影响了他的风格,而不仅仅见于其声乐作品之中。他发展出一套语调理论(德语:Theorie der Sprechmelodie)。因此雅纳切克从他同时代欧洲音乐主流分化出,而成为二十世纪的音乐风格创新者与重要的音乐家之一。

生平

编辑

雅纳切克生于1854年,其故乡为胡克瓦尔迪(位于摩拉维亚且当时为奥地利帝国一部分),是一乡村教师之子。由于家中兄弟姊妹众多,经济十分拮据,雅纳切克的父亲希望他能承袭家中传统担任教师,但由于幼年于合唱团中便展现了过人的音乐天赋,于是于1865年他进了布尔诺的奥古斯丁慈善学校(现今为孟德尔博物馆),在Pavel Křížkovský的指导下,雅纳切克主要学习合唱与管风琴。而一位雅纳切克的同学曾形容他为一位"出色的钢琴家"。1866年到1869年期间他则上了德语实科中学英语Realschule,并在1869到1872年上斯拉夫语师范学校。1872年雅纳切克成为一名音乐教师,并且指挥了多个合唱团。

1874年到1875年他在布拉格上管风琴学校,接受František Skuherský和František Blažek的指导,原先他决定学习钢琴与管风琴,但最后决定投身作曲。雅纳切克在布拉格的生活十分贫困,由于房间没有钢琴,只能在桌上放置键盘来练习。在1875年时,雅纳切克因在杂志上发表对其老师Skuherský演奏葛利果弥撒的批评,因而遭到学校退学,而后因Skuherský不再计较所以复学,并在同年以顶尖的成绩毕业。1876年雅纳切克返回布尔诺,并在布尔诺教师会馆教授钢琴,他的学生之一便是会馆理事的女儿Zdenka Schulzová。同年他成为“艺术讨论”(捷克语Umělecká beseda)爱乐协会的合唱指挥直至1890年,并且和安东宁·德沃夏克相识。1877年他成为日后自己妻子的Zdenka Schulzová的私人钢琴教师。1879到1880年雅纳切克在莱比锡音乐院学习,在Oskar Paul和Leo Grill的指导下学习钢琴、管风琴以及作曲,由于对老师的不满意,在短短四个月后便离开了该校。之后在1880年短暂在维也纳同Franz Krenn学习,因为曲子及风格得不到认同,因此最终离开了维也纳,回到布尔诺。1881年雅纳切克与Zdenka Schulzová结婚,同年布尔诺管风琴学校成立,雅纳切克成为其校长。1881到1888年他担任爱乐协会指挥。

1904年雅纳切克从师范学院音乐教师的职位上退休。同年《耶奴发》首演,这部歌剧后来于1916年和1918年先后在布拉格和维也纳上演,是雅纳切克的突破之作,作曲家在晚年(1916年已62岁)终于获得认可。而他的成名和布拉格作家、戏剧批评家和翻译家马克斯·布洛德的合作不无关系。

1919年雅纳切克成为布尔诺一所新建立的私立音乐学院的音乐指导,后来学校在1920年国有化,他就成为作曲大师班的教授。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差不多诞生了他所有的名作:歌剧《Katja Kabanowa》、《狡猾的小狐狸》、《马克洛普洛斯案件》和《死屋手记》,两首四重奏,小交响曲和《格拉高利弥撒》。

评价

编辑

作品节选

编辑
 
雅纳切克故乡胡克瓦尔迪的“狡猾的小狐狸”雕像
钢琴作品
  • 丝但卡变奏曲(Zdenčiny variace)(1880)
  • 摩拉维亚舞曲(Národní tance na Moravě)(1891–1893)
  • 钢琴奏鸣曲于1905年十月1日 "来自街上"(Sonata 1. X. 1905 "Z ulice")(1905)
  • 在雾中(V mlhách)(1912)
  • 回忆(Vzpomínka)(1928)
室内乐
  • 小提琴钢琴浪漫曲(1879)
  • 小提琴钢琴杜卡(1880)
  • 小提琴奏鸣曲(1913-21)
  • 童话(Pohádka),为大提琴和钢琴而作(1910;1923 改编)
  • 大提琴和钢琴急板(约 1910)
  • 弦乐四重奏第一号,根据托尔斯泰的克罗采奏鸣曲而作(1923)
  • 弦乐四重奏第二号 隐秘的信(1928)
  • 青春(Mládí),管乐六重奏(1924)
管弦乐作品
  • 弦乐组曲(1877)
  • 弦乐田园曲(1878)
  • 拉赫舞曲(Lašské tance)(1889-1890)
  • 哈娜舞曲(Hanácké tance)(1889-1890)
  • 小夜组曲,Op. 3(1891)
  • 嫉妒(Žárlivost),Její pastorkyňa的前奏曲(1894)
  • 乐师之子(Šumařovo dítě),管弦乐叙事诗(1912)
  • Taras Bulba),管弦乐狂想曲(1915-18)
  • 布拉尼克山叙事曲(Blaník-Ballade),交响诗(1920)
  • 小交响曲Sinfonietta)(1926)
  • 交响曲《多瑙河》(Dunaj),四乐章(1923-28;未完成)
歌剧
  • Šárka(1887-1888; 1925年首演于布诺)
  • 小说序章(Počátek románu),单幕浪漫歌剧(1891;1894年首演)
  • 耶奴发》(1894-1903;UA 1904), 原为:Její pastorkyňa(“养女”)
  • 命运(Osud)(1903-04;UA 1958)
  • Brouček先生之旅(Výlety páně Broučkovy)(1908-17;UA 1920)
  • 卡佳·卡巴诺娃(Káťa Kabanová)(1919-21;UA 1921)
  • 狡猾的小狐狸(Příhody lišky bystroušky)(1921-23;UA 1924)
  • 马克普洛斯档案(Več Makropulos)(1923-25;UA 1926)
  • 死屋手记(Z mrtvého domu)(1927-28;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同名小说改编)
声乐
  • 清唱套曲 "主祷文"(Otče náš),给男高音、合唱团、管风琴与竖琴(1901)
  • 圣母经(Ave Maria),给男高音、合唱团与管风琴(1904)
  • 降E调弥撒,给合唱团与管风琴(1907–1908,未完成)
  • 永恒的福音(Věčné evangelium),给独唱、合唱团与管弦乐团(1914)
  • 清唱套曲 "格里高利弥撒"(Glagolská mše),给独唱、合唱、管弦乐队与管风琴(1926)
  • 大量男声,女声和混声合唱
歌曲
  • 春之歌(Jarní píseň)(1897; 1905 改编)
  • 一位感怀者的日记(Zápisník zmizelého),给男高音、女中音、三位女歌手与钢琴(1917–1919)
  • 大量民歌采集与改编

作曲家的学生

编辑
  • Břetislav Bakala,捷克指挥家,钢琴家和作曲家
  • 帕维尔·哈斯,捷克作曲家,在奥斯威辛集中营身亡。
  • 鲁道夫·费尔库什尼英语Rudolf Firkušný,美籍捷克裔钢琴家。孩提时的费尔库什尼的出现曾经在相当程度上抚慰了雅纳切克的丧子之痛,师徒二人情同父子,但在音乐学习交流过程中却几乎完全使用成人的口吻。其间故事感人至深。

个人生活

编辑
 
1881年的雅纳切克和妻子

1890年雅纳切克的儿子Vladimír(1888年出生)死亡,1903年女儿Olga(1882年出生)也去世了,这也促成了他最知名的一部歌剧《耶奴发》(Jenůfa,其义为养女)。而后雅纳切克的婚姻出现危机。所有这些家庭问题在他的歌剧《命运》(Osud)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布拉格成名后,雅纳切克与歌手Gabriela Horváthová交往,因此他的妻子企图自杀并离婚。1917年雅纳切克在卢哈乔维采遇上了卡米拉·斯托斯洛娃英语Kamila Stösslová,尽管两人皆是已婚身份,有着近40岁的年龄差,作曲家依旧深深为其迷恋。两人的书信往来逾千封之多。[1]在作曲家最后的时日中,更是几乎每天提笔致信于她。这种柏拉图式的关系伴随雅纳切克至终,却为其夫妻关系雪上加霜。在《卡佳·卡巴诺娃》、《狡猾的小狐狸》、《马克普洛斯档案》等剧作中,都有关于斯托斯洛娃的形象人物。此外包括《小交响曲》、第2号弦乐四重奏等作品,均受到她的启发。

晚年雅纳切克的感情生活,在2003年的得奖影作《寻找雅纳切克英语In Search of Janáček》中有所着墨。

参考资料

编辑
参照
  1. ^ Predota, Georg. The Story Behind Janáček's Sinfonietta. 2018-06-25 [2023-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6) (美国英语). 
文献
  • Kurt Honolka: Leoš Janáček. Sein Leben - sein Werk - seine Zeit. Belser Verlag, Stuttgart und Zürich 1982.
  • Michael Evans: Leoš Janáčeks Opern, mit 51 Notenbeispielen. Reclam Verlag Stuttgart 1981.
  • Jiři Ort: Leoš Janáček – der späte Wilde. Bärenreiter-Verlag, Kassel 2005.
  • Kerstin Lücker (Hrsg.): Janáceks Grundlegung einer Musiktheorie: Die frühen Schriften von 1884-1888. Stroemfeld, Frankfurt am Main 2005, ISBN 3-87877-978-X
  • Wolfram Goertz: Wie verloren, so gebore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DIE ZEIT, Nr. 28, 1. Juli 2004 - Lange wurde der Komponist Leoš Janáček verachtet. Jetzt wird er wieder gespielt – ein Saisonrückblick aus Anlass seines 150. Geburtstags
  • Meinhard Saremba: Leoš Janáček | Zeit - Leben - Werk - Wirkung. Bärenreiter-Verlag, Kassel 2001.
  • Jaroslav Vogel: Leoš Janáček dramatik, Prag 1948
  • Jaroslav Vogel: Leoš Janáček, Život a Dílo (dt.: Leoš Janáček, Leben und Werk. Prag 1958)
  • Bohumír Štědroň: Dílo Leoše Janáčka, 1959 und Leoš Janáček, Prag 1976
  • Jaroslav Šeda: Leoš Janáček, Prag 1961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