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况

(重定向自顧況

顾况(?—约814年),逋翁,或华阳真逸[1]、华阳山人,晚年自号悲翁苏州海盐县恒山(今在浙江省海宁市境内)人,唐代官员、诗人。关于其家世,唐代的史料文件记载很少。其文学研究重视知人论世。他是一位富有独创性的重要诗人,经历过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六朝,主要创作活动在代宗大历、德宗贞元年间。少年时白居易就曾向他登门求教,也说明了在当时他的分量与地位。

生平 编辑

顾况生年史无记载。诸书或以顾况为《瘗鹤铭》作者而推算725年前后为生年,或以皇甫湜的序的明本推算727年前后为生年(但皇甫湜的序宋本为“以寿卒”,明本则是“以寿九十卒”)[2],或根据顾况至德二年(757年)登进士及第的通常年龄(20-30岁)估计生年当在726-736年之间[3]。而由其生年后推九十年,卒年约在元和中(815-816年)。

顾况出自吴郡顾氏,是儒学世族之家,历代书香,有良好家世背景。但从顾况兄弟、父子皆仕途不顺遂的情形来看,可知当时已由原来的世家大族降为庶族寒门。顾况德家在润州丹阳小茅山中,那里的道观就是他读书的好去处,且茂山上浓重的道教氛围加上元阳观直接的环境熏陶下,顾况的道教修养得到良好的启蒙。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进士,曾任校书郎、大理司直等职,贞元三年(787年)担任宰相韩滉判官,随其到江南主持督运钱粮,韩滉死后任著作佐郎,被人排挤,改任江南郡丞,他在仕途上并无大的建树。晚年隐居茅山,“炼金拜斗,身轻如羽”[4],元和十五年(820年)尚在世,享寿九十四岁[5]。有子顾非熊。顾况的妹妹为宰相吕𬤇的妻子。

评价 编辑

旧唐书》中说到顾况敢于嘲笑群贵,自负自大,喜怒皆形于色,蔑视礼法,等等。

文学作品 编辑

顾况一生经历了六朝,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政治的腐败,社会的疮痍,时代与家族感的责任赋予他使命感,使他具有强烈的功名意识与剂事热情,借着从军行塞上曲等乐府就提来表达他的情怀。

顾况诗不避俚俗,质朴平易,通俗流畅,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是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先驱。著有诗集20卷,《全唐诗》录有其诗239首,其中较著名的有《海鸥咏》、《华阳集》、《画评》、《文论》等。善画山水,并著有《画评》、《文论》等著作,可惜均已失传。

轶事 编辑

白居易十六岁赴京城长安(今西安)应考。考前,白居易将己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诗,呈递给顾况看。顾况看了诗歌作者署名后,笑道:“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为此句的典故由来。然而当他读到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又惊又喜,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何难!”白居易果中进士。此事传为美谈。

注释 编辑

  1. ^ 以为是《瘗鹤铭》作者
  2. ^ 赵昌平的《关于顾况生平的几个问题》则通过对顾况之子顾非熊生年的考证,推知顾况约生于开元十五年。
  3. ^ 傅璇琮. 唐代诗人丛考. 北京: 中华书局. 2003: 396–426. ISBN 7101035965. 
  4. ^ 唐才子传》卷二
  5. ^ 顾况有《酅公合祔挽歌》一首,考两唐书《穆宗纪》载“元和十五年三恪酅公杨造卒”。可知元和十五年时顾况尚在世。另,顾况裔孙于同治元年编《顾华阳集》双峰堂本则称顾况“以寿九十四卒”,改正以往“寿九十”的说法。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