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公支厅(日语:まこうしちょう Makōshichō)为台湾日治时期的行政区划之一,而该支厅隶属澎湖厅[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中华民国政府改置马公区一段时间,以接收原日治时期之衙署厅舍,并办理该地区之行政工作;马公区也是当时澎湖县两个县辖区之一[2]:35

马公支厅
馬公支廳まこうしちょう Makōshichō
日治台湾澎湖厅支厅
1926年-1945年
面积 
• 1943年
106.0950平方千米(40.9635平方英里)
人口 
• 1943年
57963人
历史 
• 成立
1926年
• 日本投降、撤离台湾。改制为澎湖县马公区
1945年
行政分区1街、3庄

简介 编辑

清朝雍正五年(1737年),清政府设置澎湖厅,以通判为长官[3][注 1],下辖十三澳、八十二社;此亦为清朝首次在澎湖一带建构独立行政建制。日治时期,台湾行政区划经过九次调整,而在1926年高雄州澎湖郡改制成澎湖厅,底下设马公支厅与望安支厅[5][6]。马公支厅办公处设于马公街,而其上级行政区澎湖厅也设于该处[7]

马公支厅管辖马公街、湖西庄白沙庄西屿庄[1][2]:33,辖境总面值106.0950平方公里,其中以马公街的部分最大,占33.9918平方公里,而西屿庄的部分则最少,占18.7148平方公里[8]。澎湖厅之管辖区域之东极为马公支厅湖西庄(今湖西乡良文港,也即为马公支厅之管辖区域之东极[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华民国政府接收台湾,将原来的、支厅改为区,每区设“区署”作为县政府之辅助机关,而其名称则大体沿用台湾原有郡或支厅的。澎湖地区方面,战后初设马公区署,接收原日治时期之衙署厅舍(地号:马公865号),并办理马公一带之行政工作,惟为时甚短。[2]:35

历任支厅长 编辑

大正15年(1926年),行政区再度调整,澎湖郡脱离高雄州,再度独立为澎湖厅,澎湖厅下设“马公支厅”与“望安支厅”,马公支厅下辖马公街、湖西庄白沙庄西屿庄,计一街三庄,其中“马公街”延续高雄州澎湖郡时期的机关编制[1]

起讫:大正15年至昭和20年(1926年至1945年)。

姓名 出身地 备注[6][10]
熊井 才吉 长野县 1926年以前担任澎湖厅警务课长,后兼任支厅长。1927年9月,调任大湖郡守。
道山 保 佐贺县 1928年9月以前担任澎湖厅警务课长,兼任支厅长。1931年8月仍在任。
塙 亥之吉 茨城县 茨城县立太田中学校毕业。1932年8月以前从澎湖厅警务课长调任支厅长。1933年8月以后,调任嘉义警察署长。
水野 启 福井县 日本私立中央大学法律科专门部正科毕业。1934年8月以前任澎湖厅警务课长,兼任支厅长。1936年7月仍在任。
佐野 厚 福冈县 福冈县立中学传习馆毕业,曾任陆军少尉。1936年12月自台南州保安课长调任澎湖厅警务课长,并兼任支厅长。1937年7月仍在任。
村田 安治郎 千叶县 1938年8月自嘉义郡警察课长调任澎湖厅警务课长,并兼任支厅长。1939年12月左右,调任花莲港厅警务课长兼任花莲郡守。
福岛 龟 高知县 望安支厅长(澎湖厅警务课长兼任)调任。1940年7月仍在任。
清原 荣三郎 福冈县 以澎湖厅警务课长身份兼任支厅长。1941年7月仍在任。
野里 秀夫 岩手县 以澎湖厅警务课长身份兼任支厅长。1942年7月仍在任。
西村 元太郎 以澎湖厅警务课长身份兼任支厅长。1944年1月仍在任。

人口 编辑

在澎湖厅整体人口中,福建系汉人所占的比例非常高,其中马公支厅有92%,乃是非常高的比例。[11]

1942年,马公支厅的常住人口共有57,963人,人口密度为546人/平方公里,其中马公街的常住人口最多和人口密度最高,常住人口有28,751人,人口密度为846人/平方公里,而常住人口最少的是白沙庄,有8,547人,至于人口密度最低的是湖西庄,人口密度为355人/平方公里。[8]

统计 编辑

1942年本籍国籍别常住户口[8]
街庄名 面积
(平方公里)
人口(人) 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本籍 国籍
台湾 内地 朝鲜 中华民国 其他外国
马公街 33.9918 25,002 3,681 3 65 0 28,751 846
湖西庄 33.3008 11,781 52 0 2 0 11,836 355
白沙庄 20.0875 8,547 43 0 1 0 8,691 433
西屿庄 18.7148 8,623 52 0 10 0 8,685 464
马公支厅 106.0950 54,054 3,828 3 78 0 57,963 546

相关条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台湾府粮捕海防通判光绪十四年(1888年)因分治而改称台南府粮捕海防通判[4];简后聪着《台湾史》时误作“通制”[5]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纪俊臣 (编). 行政區劃與鄉鎮市自治問題之研究. 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 2000: 47 [2019-07-07]. ISBN 978986013615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2. ^ 2.0 2.1 2.2 郑梅淑. 臺灣全志:政治志·建置沿革篇.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07 [2019-07-07]. ISBN 978986010288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3. ^ 林豪. 澎湖廳志 2. [2019-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2). 雍正五年,改巡检为通判,统澳一十有三,为屿四十有九,而澎湖遂成海外乐郊,与台湾并称东南保障矣。 
  4. ^ 许雪姬. 北京的辮子:清代台灣的官僚體系. 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 1993: 19 [2019-07-09]. ISBN 978957596235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2). 
  5. ^ 5.0 5.1 简后聪. 臺灣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 191 [2019-07-07]. ISBN 97895711254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2). 
  6. ^ 6.0 6.1 许雪姬. 臺灣歷史辭典附錄 四版一刷. 远流. 2006-09-25: A186. ISBN 957-01-7431-5. 
  7. ^ 仲摩照久; 叶婉奇; 陈阿昭; 陈静芳. 南台灣風土探勘. 原民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2 [2019-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2). 
  8. ^ 8.0 8.1 8.2 台湾总督官房企画部 (编). 昭和17年末 臺灣常住戶口統計. 台北: 台湾总督官房企画部. 1943. 
  9. ^ 刘道义. 为什么要废省:我国行政区的检讨与调整. 1997: 80 [2019-07-07]. ISBN 978957972128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2). 
  10. ^ 刘宁颜; 郑喜夫 (编).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八·職官志(文職表篇、武職表篇)‧第一冊.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93-06-30: 458, 459. ISBN 957-00-2312-0. 
  11. ^ 刘益昌. 5. 臺灣全志 3.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04: 212 [2019-07-07]. ISBN 97898603028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