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马蒂斯

法國野獸派藝術家
(重定向自馬蒂斯

亨利·埃米尔·伯努瓦·马蒂斯(法语:Henri Émile Benoît Matisse发音:[ɑ̃ʁi emil bənwɑ matis];1869年12月31日—1954年11月3日)是一位法国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1] 马蒂斯与毕加索马歇尔·杜尚一起为20世纪初的造型艺术带来巨大变革。[2][3][4][5] 他也是野兽派的领袖。[6] 野兽派主张印象主义的理论,促成了20世纪第一次的艺术运动。使用大胆及平面的色彩、不拘的线条就是马蒂斯的风格。风趣的结构、鲜明的色彩及轻松的主题就是令他成名的特点,也使得其成为现代艺术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7][8]

亨利·马蒂斯
Henri Matisse(法文)
卡尔·范·韦克滕为马蒂斯拍摄的照片
出生Henri Émile Benoît Matisse
1869年12月31日
 法兰西第二帝国北部省勒卡托康布雷西
逝世1954年11月3日(1954岁—11—03)(84岁)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滨海阿尔卑斯省尼斯
国籍 法国
知名于绘画
知名作品红色的和谐
运动野兽派现代主义
签名

生平

编辑

马蒂斯在法国皮卡第博安昂韦尔芒多瓦长大,后决定于1887年去巴黎学习法律,幷于毕业后回家乡作为一名地方法院行政官。他在一次阑尾炎患病期间,首次作画并发现其中的乐趣“如同在天堂里”,因而立志成为一名艺术家。[9] 这样的行为令他的父亲十分失望。[10] 1891年,他回到巴黎,在朱里安学院学习绘画,成为布格罗莫罗的学生。他一开始先绘画静态生物及风景,并已基本精通。让·巴蒂斯·西美翁·夏尔丹尼古拉·普桑让-安东尼·华托等更早期的画家都对马蒂斯的风格造成影响,但近代的艺术风格如爱德华·马奈日本艺术也为他所吸收。其中夏尔丹更是让马蒂斯仰慕的艺术家,马蒂斯在卢浮宫临摹了夏尔丹的四幅画像。[11]

1896及1897年,马蒂斯去拜访一位澳大利亚艺术家约翰·彼得·罗素英语John Russell (Australian painter),当时这艺术家住在布列塔尼半岛离岸的贝勒岛,更向他介绍印象派和当时寂寂无名的梵高的画作(梵高曾经是罗素的朋友)。马蒂斯的风格因此迅速改变,他在后来表示︰“罗素是我的老师,他告诉了我什么是色彩理论。”之后马蒂斯在法国全国美术协会的画廊展出了五幅画作,其中两幅被国家购下。[12]

模特儿卡罗琳约劳在1894年为马蒂斯诞下了一名女儿,并起名为玛格丽特。马蒂斯后于1898年1月10日与艾米莉结婚,他们共同抚养玛格丽特成人,又再诞下两名儿子,分别是在1899年出生的让,及1900年出生的皮尔。玛格丽特和艾米莉常常兼任马蒂斯作画的模特儿。[13] 马蒂斯很爱他的女儿玛格丽特,并且经常成为马蒂斯画中的主角。玛格丽特后来与历史学家及哲学家Georges Duthuit结婚。

后来,马蒂斯听从卡米耶·毕沙罗的建议,到伦敦研习J·M·W·透纳的画作,与另一个法国画家阿尔贝·马凯英语Albert Marquet一起工作,其后更遇到安德烈·德兰等人。[14][15]马蒂斯沉浸于工作之中,然而由于购买钦慕者的作品而陷入债务危机。当时他在家中陈列的作品包括一个罗丹雕刻的石膏半身像、 高更梵高塞尚(《三个浴女》)的三幅画。马蒂斯受到了塞尚作品中风格与色彩的启发。[15]

从1898年至1901年,因为拜读了保罗·希涅克的著作,马蒂斯主要使用分光派的手法绘画。[14] 1902年至1903年则是困难期,这一时期的作品都有一种忧郁的风格。他在这一时期开始尝试雕塑。[16]

狂野之派:野兽派

编辑
 
1905年的《戴帽子的女人》,现收藏在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野兽派是一个在1900年开始的艺术风格,持续到1910年以后。这类的艺术运动只在1904至1908年间出现过,有三次的展出[17][18]。运动的领袖是马蒂斯及安德烈·德兰[17]。马蒂斯第一次的个人展览是1904年在安布鲁瓦兹·沃拉尔英语Ambroise Vollard的画廊进行的[15],不太成功。当他在1904年花了一个夏天和新印象派画家保罗·希涅克及Henri-Edmond Cross一起在圣特罗佩后,他对明亮及有表现力色彩的喜好开始广为人知[14]。那年他也画了在新印象派画风中最重要的作品《奢华、宁静和享受英语Luxe, Calme et Volupté[14]。1905年他再往南边旅行,到科利乌尔和安德列·德兰一起工作。这个时期绘画的特点是平面的输廓及受控制的线段,利用点彩画派的作法,但没有以往那么严谨。

1905年,马蒂斯和一群现在称为野兽派的画家一起在秋季沙龙中的一个房间举办展览。绘画中表达许多情感,且使用许多狂热的,多半不协调的颜色,不考虑物体原始的颜色。马蒂斯在展览中展出《开窗英语The Open Window》及《戴帽子的女人》。由于会场该房间中有文艺复兴风格多那太罗的雕像,评论家路易·沃塞勒的评论是“多那太罗被野兽包围了。”(Donatello parmi les fauves!)[19]。这个评论在1905年10月17日刊登在日报Gil Blas上,演变为大众的用语[20][19]。展览开始有许多尖锐的批评,评论家卡米耶·莫克莱英语Camille Mauclair说:“颜料的锅已经甩到了公众的脸上”,但也有受到一些正面的关注 [19]。当其绘画特别被点名谴责时,马蒂斯的《戴帽子的女人》被格特鲁德·斯泰因利奥·斯坦英语Leo Stein买下来,让马蒂斯受到各方攻击的情形大为改善[19] 马蒂斯与安德列·德兰一起被认为是野兽派的引领者。此外,这两位艺术家有着友好的竞争者关系,并各自拥有一批追随者。而其他的野兽派成员有:乔治·布拉克劳尔·杜飞莫里斯·德·弗拉芒克等人。而象征主义画家古斯塔夫·莫罗则被认为是野兽派的精神导师与启发人:他鼓励他的学生们跳出传统的形式并跟随自己的眼睛。

1907年纪尧姆·阿波利奈尔曾在La Falange出版的一篇文章上这样评论到马蒂斯,“我们这里并不是在讨论一个过分或极端者的艺术:马蒂斯的艺术是非常合乎理性的。”但在同时期,马蒂斯的艺术也遭到了很多激烈的批评,收入降低难以养家。他的画作蓝色的裸体在1913年芝加哥的“国际现代艺术展览”上,也曾由于过于情色的女性裸体以及挑逗的姿势而引起一些抗议。

而在1906年之后“野兽派”运动的衰落并没有影响太多马蒂斯的艺术生涯;相反有许多他的杰作正是在1906到1917年这个时间段产生的,当时他活跃在著名的蒙帕纳斯艺术圈里,即使他有些保守的外表与资产阶级式的严肃工作习惯让他在这个圈子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在此之间他一直接受着新的思想与影响。在这段时期他曾做过很多次旅行,到过很多地方:在1906年到阿尔及利亚为了学习非洲艺术以及原始主义艺术。然后1910去过德国慕尼黑为了观看一个盛大的伊斯兰艺术展览;他曾用了两个月在西班牙学习摩尔人的艺术;然后他曾在1912年与1913年到过摩洛哥两次。这些经历影响了他并让他在丹吉尔绘画时针对自己的艺术方法做出了一些改变,其中也包括了在绘画中将黑色作为一种颜色来使用。这种在用色上使用未经调和色彩的大胆的做法让马蒂斯的艺术呈现出一种新风貌并催生了Atelier Rouge(1911年)一样的作品。

马蒂斯曾有过很长的一段合作关系与俄罗斯艺术品收藏家谢尔盖·休金英语Sergei Shchukin,而马蒂斯的伟大作品之一舞蹈英语Dance (Matisse)(1909年)便是根据后者的委托而作的两幅绘画之一。另一幅是音乐英语Music (Matisse)(1910年)。前者先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来源请求]

部分作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Myers, Terry R. Matisse-on-the-Move. The Brooklyn Rail. July–August 2010 [2014-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6). 
  2. ^ Tate Modern: Matisse Picasso. Tate.org.uk. [13 Februar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9). 
  3. ^ Adrian Searle. Searle, Adrian, A momentous, tremendous exhibition, The Guardian, Tuesday 7 May 2002. Guardian (UK). 7 May 2002 [13 Februar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7). 
  4. ^ Trachtman, Paul, Matisse & Picasso, Smithsonian, February 2003. Smithsonianmag.com. [13 Februar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8). 
  5. ^ Duchamp's urinal tops art survey. news.bbc.co.uk. 1 December 2004 [10 Dec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7). 
  6. ^ Wattenmaker, Richard J.; Distel, Anne, et al. (1993). Great French Paintings from the Barnes Foundatio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SBN 0-679-40963-7. p. 272
  7. ^ Magdalena Dabrowski Department of Nineteenth-Century,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Source: Henri Matisse (1869–1954) | Thematic Essay | Heilbrunn Timeline of Art History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30 June 2010
  8. ^ Spurling, Hilary (2000). The Unknown Matisse: A Life of Henri Matisse: The Early Years, 1869–1908.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ISBN 0-520-22203-2. pp. 4–6
  9. ^ Leymarie, Jean; Read, Herbert; Lieberman, William S. (1966), Henri Matisse, UCLA Art Council, p.9.
  10. ^ Bärbel Küster. "Arbeiten und auf niemanden hören." Süddeutsche Zeitung, 6 July 2007. (德文)
  11. ^ Spurling, Hilary. The Unknown Matisse: A Life of Henri Matisse, the Early Years, 1869–1908. p.86. accessed online 15 July 2007
  12. ^ Henri and Pierre Matisse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2-07-24, Cosmopolis, No 2, January 1999
  13. ^ Marguerite Matiss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13 December 2010
  14. ^ 14.0 14.1 14.2 14.3 Oxford Art Online, "Henri Matisse"
  15. ^ 15.0 15.1 15.2 Leymarie, Jean; Read, Herbert; Lieberman, William S. (1966), Henri Matisse, UCLA Art Council, p.10.
  16. ^ Leymarie, Jean; Read, Herbert; Lieberman, William S. (1966), Henri Matisse, UCLA Art Council, pp.19–20.
  17. ^ 17.0 17.1 John Elderfield, The "Wild Beasts" Fauvism and Its Affinities, 1976, Museum of Modern Art, p.13, ISBN 0-87070-638-1
  18. ^ Freeman, Judi, et al., The Fauve Landscape, 1990, Abbeville Press, p. 13, ISBN 1-55859-025-0.
  19. ^ 19.0 19.1 19.2 19.3 Chilver, Ian (Ed.). "Fauvis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Ar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Retrieved from enotes.com, 26 December 2007.
  20. ^ John Elderfield, The "Wild Beasts" Fauvism and Its Affinities, 1976, Museum of Modern Art, p.43, ISBN 0-87070-638-1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