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印雪
冯印雪(1893年—1964年),原名冯祖祺,号乙庵,广东南海(今属佛山市南海区)人。诗人、教育家、书画家。 1919年,与兄长冯秋雪、大嫂赵连城在澳门创办佩文学校。1924年,与兄嫂、刘君卉、黄沛功、梁彦明、周佩贤等创立“雪社”,致力诗词创作。[1]
生平
编辑冯印雪以吟咏为乐,黄节居住澳门时,颇为赏识他[2]。又能书画,与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为挚友,后称为弟子。[3]高剑父在佛山创立春睡画院,他担任秘书。1919年,与兄长冯秋雪、大嫂赵连城在澳门创办佩文学校。1924年,与兄嫂、刘君卉、黄沛功、梁彦明、周佩贤等创立“雪社”,致力诗词创作。[4] 1956年,担任澳门美术研究会(今澳门美术协会)副理事长;又历任岭南、粤华、培正等中学教员,也曾担任越南河内中华学校校长。在澳门从事教育工作近五十年。工诗文、擅书法。著有 《印雪诗钞》。
书法成就
编辑其深入研究隶书《石门颂》,一生与隶书《石门颂》结下了不解之缘。《石门颂》开创了奔放飘逸的书风,对后世影响尤其深远,历来深受书法家喜爱和推崇。其临摹《石门颂》非常成功。他勇于临摹和创新,用笔以圆笔为主,以籀篆笔法圆起圆收,略加波磔,使线条圆浑舒展,又有自然生动的起伏变化。笔划粗细较为均匀,行笔没有刻意的顿挫,藏锋起笔无明显的“蚕头”,收笔含蓄亦少有装饰性的“雁尾”。他逆笔藏锋,中锋行笔,同时折笔处时而笔断意连,时而提笔暗转,直中含曲,劲健而不僵硬,临摹用笔丰富。 在大量临摹《石门颂》的基础上,1933年,创作《石门颂集联》。他从临摹到创作,书法的艺术特性比其他艺术依赖“临摹”入门和修习的途径,同时更加注重“创作”蜕化和升华的境界。作为诗人的他,深厚的文化修养是他从临摹到创作飞跃的基础。 对于其创作《石门颂集联》的成就,国民党元老、中山大学校长邹鲁的题识“汉隶于刚健中饶秀逸气,以石门颂为最,今观冯君印雪此作,直窥堂奥,集联尤雅驯,可喜!”而岭南画派大师高剑父的评价更高“印雪弟习汉隶有年,前岁赴越南从事教育事业,不通(问)者将岁,今见其集石门颂碑字联册,功力较前迈进,知其隶法必有得于心也。以石门颂碑字无多,而竟能集至五十联,且联话皆可喜者,益足贵矣!”[5][6]
晚年
编辑1964年,冯印雪去世,终年71岁。 2002年,其后人将其书画遗作和其他文物捐赠给澳门博物馆珍藏。[7]
简短版生平
编辑冯秋雪,名平,号西谷,广东南海(今属佛山市南海区)人。诗人。赵连城丈夫、冯印雪兄长。 少年时代,秋雪入读陈子褒创办的澳门灌根学塾;在澳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和讨袁斗争;后在澳门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他与友人合办南华印字馆,出版《诗声月刊》。1919年,他与妻子赵连城、弟弟冯印雪创办佩文小学,并担任校长。 1924年,秋雪与赵连城、冯印雪、刘君卉、黄沛功、梁彦明、周佩贤等创办“雪社”,成为主要负责人;并参与创办澳门中华教育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受杨匏安等人的委托,秋雪将佩文小学扩充为中学,利用学校和印字馆进行革命活动。他被澳葡当局逮捕,经谢英伯营救获释。抗战初期,秋雪担任中山大学战地服务团驻港办事处主任;香港沦陷后,避居广西桂林、昭平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秋雪担任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1969年,秋雪在广州病逝,终年77岁。
参考资料
编辑- ^ 黎细玲. 黎细玲 , 编. 《香山人物傳略1》.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4年: 408-409. ISBN 978-7-5034-5235-2.
- ^ 章文钦:《澳门诗词笺注》(民国卷下卷),珠海:珠海出版社,2002,第281-282页
- ^ 澳门与岭南画派
- ^ 澳門近代詩人的足跡. [2020-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徐新:《诗人冯印雪与隶书〈石门颂〉》,载“澳门艺术网",2010年4月28日
- ^ 詩人馮印雪與隸書《石門頌》. [2020-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谁识文章第一流──雪社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