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鲁
邹鲁(1885年-1954年2月8日),字海滨,广东省大埔县人,革命党人,邹鲁自幼聪颖,为文有神气, 且精于书法。曾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邹鲁 | |
---|---|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885年![]() |
逝世 | 1954年2月8日![]() | (69岁)
国籍 | ![]() |
别名 | 邹海滨 |
教育程度 | 广东法政学堂、德国海德堡大学法学博士 |
职业 | 政治人物 |
政党 | ![]() |
亲属 | 子 邹谠 |
代表作
|
生平编辑
1908年10月,慈禧、光绪相继死去,反清情绪高涨,邹鲁与朱执信策划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武昌起义后,邹鲁与朱执信、陈炯明、胡汉民于广州起义。
1914年孙中山反袁,组织中华革命党,创办《民国杂志》,邹鲁任民国杂志之编辑进行反袁世凯斗争,并撰写《袁世凯之对内政策》等文章。
1922年,陈炯明背叛孙中山,邹鲁等人任总统特派员,准备计划讨陈。
1923年,孙中山电胡汉民、邹鲁等五人暂行总统府职权,邹鲁出任财政厅长,其间被誉为理财总舵手。
1924年,孙中山将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政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为国立广东大学(现中山大学),邹鲁为首任校长,并为校歌作词。同年,邹鲁当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央执委委员、青年部长、常委。孙中山过世后,邹鲁任中国国民党中央三个常委之一,
1925年11月,参与发起西山会议,后在国民党二大会议上被开除。
1927年,蒋介石进行清党,邹鲁退出政坛、出游欧美,撰写《中国国民党党史》。
1930年,邹鲁回到广州,张学良支持蒋介石,出兵入京调解军阀间的矛论。日本土肥原贤二借机拉拢邹鲁,反受到驳斥。
1932年2月至1940年4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1935年,代表西南参加国民党第六次全体中委会。
1946年,任监察委员。
1949年,参加广州召开之非常会议,离开中国大陆经香港,到达台北。任中央评议委员,著《中国国民党党史》、《回顾录》、《教育与和平》、《邹鲁文集》、《邹鲁文存》。
1951年,担任淡江英专董事(后改制为淡江大学),并为该校校歌作词。
1954年,二月八日病逝于台北,享年七十岁。
故居编辑
位于广东省大埔县茶阳镇长治仁厚村的敬爱堂是邹鲁的祖居,堂建于清朝。坐西向东,背靠蜈蚣山,面向仁厚村。正门前方二十米竖有五支石华表,是清道光年间和民国初年间所竖,石华表记载着邹氏祖先功绩。敬爱堂一正四横,为土木结构。正屋有房间一八个,两旁横屋共有房间二四个,建筑面积一三五二平方米,占地面积一五八四平方米。
著作编辑
著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民国十年出版,有孙中山先生作序)、《教育与和平》、《中国国民党史稿》、《广州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史》、《日本对华侵略史》、《中国革命史》、《澄庐诗集》、《澄庐文集》《邹鲁回忆录》等书,另有《书画集》。
外部链接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邹鲁 |
学术机关职务 | ||
---|---|---|
国立广东大学 → 国立中山大学 | ||
大元帅令 任命为筹备主任 |
国立广东大学筹备主任 第一任 1924年2月6日 - 1924年6月9日 (1924年2月21日到任) |
大元帅令 任命为首任校长 |
首任 | 国立广东大学校长 第一任 1924年6月9日 - 1925年11月31日 |
继任: 顾孟余 |
前任: 许崇清代理 前任代理 - 副校长朱家骅 (正任:戴传贤) |
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第九任 (正任第四任) 1932年2月 - 1940年4月 |
继任: 许崇清代理 之后代理:张云、金曾澄 (下一正任:王兴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