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症 (电影)
《忧郁症》(英语:Melancholia)是一部2011年的末日剧情片,由拉斯·冯·提尔编剧及执导,克斯汀·邓斯特、夏洛特·甘斯柏格、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和基弗·萨瑟兰主演。电影围绕着两姊妹,讲述其中一位的婚礼,及之后地球快要与一个星际行星相撞的故事。电影特别使用了理查德·瓦格纳的著名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序曲作为配乐。
忧郁症 Melancholia |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拉斯·冯·提尔 |
监制 | 梅塔·路易斯·弗达格 路易丝·维斯 |
编剧 | 拉斯·冯·提尔 |
主演 | 克斯汀·邓斯特 夏洛特·甘斯柏格 基弗·萨瑟兰 |
摄影 | 曼努埃尔·阿尔贝托·克拉罗 |
剪辑 | 莫莉·玛琳·斯坦斯加德 |
制片商 | 詹特罗巴 |
片长 | 136分钟 |
产地 | 丹麦 瑞典 法国 德国[1] |
语言 | 英语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
发行商 | 诺德影业 |
预算 | 5250万克朗 (在2010年8月约为$940万美元) |
票房 | $15,946,321美元[2] |
各地片名 | |
中国大陆 | 忧郁症 |
香港 | 世纪末婚礼 |
台湾 | 惊悚末日 |
新加坡 | 惊悚末日 |
拉斯·冯·提尔的最初灵感来自他过往罹患抑郁症的经验,他察觉到抑郁症患者会在某些令人感到很大压力的情况下保持冷静。电影由丹麦电影公司Zentropa制作,并由位于瑞典、法国及德国的公司联合制作。电影于瑞典拍摄。
剧情
编辑电影以一众主角及太空画面作为序幕,有如视觉化的“主导动机”[3],之后电影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贾丝汀
编辑一对年轻未婚夫妇,贾丝汀和麦可,在他们的婚礼迟到。婚礼在贾丝汀姐姐克莱儿与丈夫约翰所拥有的度假庄园举行。有好几次,贾丝汀望向天上的一颗红星,比平常分外明亮,约翰指出那颗星叫做心宿二。
在傍晚的婚宴,贾丝汀被不同的人和事弄得心灰意冷:她失婚的母亲在贺词中羞辱她、她上司不断骚扰她,要她写好广告文案、克莱儿责备她未有表演得像如期般高兴。贾丝汀多次逃离宴会,新婚丈夫麦可试图用新婚礼物——一个苹果园——来安慰她,但贾丝汀表现得无动于衷。当她和麦可退隐至他们的房间洞房,贾丝汀草草完事并离开,又在草地上与同事出轨。在婚宴完结后,麦可选择了离开。第二天的黎明时份,克莱儿带贾丝汀骑马去,那时贾丝汀发现那颗红星消失了。
第二部:克莱儿
编辑贾丝汀患上严重抑郁并住在克莱儿和约翰的大宅内,每天无法正常过活。日子过去,病情亦慢慢好转。
约翰解释心宿二的消失源自于流浪行星郁星(Melancholia)将之蚀掉。蓝色的郁星原本隐藏在太阳之后,慢慢步向地球,并能被肉眼看见。科学家们预告它将掠过地球,约翰对此感到雀跃和期待。
即使丈夫断言一家人将会安全度过,克莱儿仍十分害怕世界末日快将降临,她在互联网搜索并找到一个网站描写郁星的动向,说明即使郁星与地球擦身而过,最终仍会回头相撞。贾丝汀告诉克莱儿地球上的生命都是邪恶的,所以郁星会撞过来。在掠过当晚,郁星似乎不会撞向地球。第二天,克莱儿发现郁星兜了个圈,朝着地球迎面而来。约翰亦有此发现,于是自杀了。
面对即将到来的撞击,克莱儿变得思绪纷乱,提议在末日前聚集在阳台上边听音乐边喝酒。贾丝汀拒绝了她的意见,为了安慰克莱儿的儿子利奥,她在大宅的草地上为儿甥造了一个“魔法洞穴”。贾丝汀、克莱儿和利奥坐进这个避难所,郁星同时亦步步逼近。最后,郁星和地球相撞。
演员
编辑制作
编辑发展
编辑故事的概念由拉斯·冯·提尔参与抑郁治疗而启发,治疗师告诉提尔抑郁症患者在高度压力的情况底下,倾向表现得比其他人冷静,因为他们能预知到坏事情的降临。提尔接着把这个意念发展成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并不以灾难电影元素为主体,亦没有以真实地描写天体物理学现像的目标,只是纯粹为了检视大灾难底下的人类心灵变化。[4][5]
星体相撞的意念来自讨论相关理论的网页。提尔在一开始决定电影开头便要清楚交代故事中的世界如何结束,让观众不会被未知的悬念使得心烦意乱。使用两姊妹作为主角的决定来自提尔和西班牙女演员佩内洛普·克鲁兹的书信来往。克鲁兹在信中提及她愿意和他合作,而且对让·热内女仆的剧本很感兴趣。随后正当提尔尝试为克鲁兹编写角色,剧本内的两个侍女演变成《忧郁症》中贾丝汀和克莱儿这两姊妹,而贾丝汀这个角色的个性就以提尔自己为基础。[6]贾丝汀(Justine)这个名字是来自1791年萨德侯爵的小说《瑞斯丁娜,或喻美德的不幸》的英文名“Justine”。[7]
《忧郁症》由丹麦的Zentropa公司制作,并由公司位于德国的子公司、瑞典的曼菲斯电影公司(Memfis Film)及法国的角子机和解放者制作公司(Slot Machine and Liberator Productions)联合制作。[8]制作团队获得丹麦电影学院的790万丹麦克朗、欧洲电影院支持基金的60万欧元和瑞典电影学院的3百万瑞典克朗作为制作费[9][10],额外资金由西方电影、丹麦电台、法国Arte、法国CNC、Canal+、意大利BIM、北莱茵-威斯特法伦电影基金会(Filmstiftung Nordrhein-Westfalen)、瑞典电视台和诺德电影及电视基金(Nordisk Film & TV Fond)提供[8],总投资额达到5250万丹麦克朗。[11]
克鲁兹原本计划饰演主角,但因为另一套电影的拍摄时间改变而退出。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在和提尔倾谈这套电影时向提尔建议由克斯汀·邓斯特饰演主角,之后提尔给予邓斯特这个角色。[6][7]
拍摄
编辑电影于2010年7月22日进入拍摄阶段,并于同年9月8日完成拍摄。室内场景于西方电影(Film i Väst)位于瑞典特罗尔海坦的录影厂拍摄,那是提尔第四度于特罗尔海坦制作电影[12],而外景则使用了肖洛霍尔姆城堡的周遭环景。[13]提尔使用了他不彩排的导演手法:演员先即兴表演,给予指导后再拍摄。[12]电影使用了阿莱Alexa及Phantom摄影机拍摄[14],摄影机最初由提尔操控,然后摄影师曼努埃尔·阿尔贝托·克拉罗则重复提尔的动作,克拉罗解说这个手法:“[提尔]希望首先经历那个情况。他找寻场景中存在的能量,然后用美丽的画面构成它。”[11]提尔解释,他在《忧郁症》中希望能做到一种冲激着浪漫、宏大、具风格而且写实的视觉风格[6],但他怕盛大婚礼和城堡太过“媚俗”,会令最终效果流于浪漫。[6][13]
后期制作
编辑电影使用了理查德·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作为电影的主要配乐。提尔在第一幕之前使用的慢镜序幕这个技巧,源于马塞尔·普鲁斯特在其作品追忆逝水年华中,使用了30页来总结为何瓦格纳的序曲是世上最佳的艺术创作。《忧郁症》是继1984年的犯罪分子后,提尔使用最多配乐的一部电影。在某些场景,电影的节奏是随着音乐来剪辑的。提尔说:“那就好像一部音乐录像,庸俗是应该的。”他又指出瓦格纳影响音乐剪辑,和纳粹德国的美学之间的相似之处。[4]
视觉效果在彼得·亨杰斯(Peter Hjorth)的监督下,由波兰、德国和瑞典的制作公司制作。其中在波兰,早前在反基督者与提尔合作过的Platige Image为电影序幕制作大部分的特效。提尔最早于2010年夏季下达指令,指导一队由19名图像设计师组成的团队为这个项目工作三个月。[15]
上映
编辑在电影首映不久前出版的声明中,提尔说他开始后悔制作出这部修饰完好的电影,他希望电影会有一些缺陷,一些会令电影更有趣的缺陷:“我原先希望想倒头深探德国浪漫主义的深渊…但那不就是另一个表现错败的方式吗?不就是败于最低下的电影常规?浪漫已被无休止地以各种沉闷的方式滥用于各主流产物中了。”[16]
电影在2011年5月18日于参赛的第64届戛纳电影节首映[17],首映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成为不少传媒的报导焦点。来自《好莱坞报道》的斯科特·罗克斯伯勒(Scott Roxborough)撰文:“冯·提尔从来未这样政治正确过,而他戛纳电影节的记者招待会也常常会上演黑色单口喜剧,但在《忧郁症》的招待会他将之提升至另一程度:向着公共场合应有的礼仪投掷一颗手榴弹。”[18]提尔先取笑自己制作了一套克斯汀·邓斯特和夏洛特·甘斯柏格主演的色情电影,然后当被问及德国浪漫主义与电影的关系及影响,以及提尔的德国血统时,他说他一直以为他犹太裔的养父是其亲生父亲,其后他发现他父亲是德国裔的非犹太人。之后他提到犹太人和纳粹党,笑说他体谅希特勒并喜爱建筑师阿尔伯特·斯佩尔的作品,又开玩笑公布自己其实是纳粹党员(在欧洲,希特勒和纳粹党是很严肃的话题,不能随意拿来开玩笑)。[18][19]其后戛纳电影节大会于同一日内发出了一份官方道歉声明,澄清提尔并非纳粹党员和反犹太主义者,并于翌日把他列作不受欢迎人物[20][21],意思是他不能够进入电影节场地戛纳电影节宫的100米范围以内,但仍能保留戛纳电影节的参赛资格和参加电影的宣传采访。[22]
电影在2011年5月26日于丹麦上映,由诺德影业发行[8],电影得到57间戏院垂青,并打入票房榜的第三位[23],丹麦全国总共售出50,000张戏票。[24]电影又在同年9月30日于英国和爱尔兰上映,并于10月6日及10月21日,分别在德国及意大利上映。[25]木兰影业公司取得北美的播映权,在10月13日以出租放式于收费电视服务如Vudu和Amazon.com优先放映,并在11月11日于电影院正式上映。[25][26]而澳洲及新西兰的播映权由狂人娱乐取得。[27]
映评
编辑电影普遍获得好评,在网站烂番茄中根据207条专业评论,得87%的“新鲜”评级,评论一致认为“《忧郁症》的戏剧手法比应有的更明显,但这反而成为克斯汀·邓斯特展示演技,拉斯·冯·提尔展示其深层、内在,对抑郁及破坏的视野的机会”。[28]
丹麦《政治报》的影评人金·斯科特(Kim Skotte)写道:“《忧郁症》的画面——很多的画面——能够强调拉斯·冯·提尔是一个独特的,以电影说故事的人…所选取的素材及其处理方去凸显拉斯·冯·提尔的原创性。”斯科特同时拿这套电影和导演的上一套作比较:“《忧郁症》的取材和表现制造出一道裂缝,但和《反基督者》相比我没有感到那裂缝中有一支栏栅柱子直插入肉。坐在戏院的坐椅上,你可以慢慢地惊叹着世界未日的来临。”[29]《贝林时报》的影评人埃贝·艾弗森(Ebbe Iversen)形容这套电影“宏大、神秘且有点令人生厌,但它是一件富想像力的作品,令人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艾弗森续:“电影每每走在媚俗的边缘,但以克斯汀·邓斯特饰演的贾丝汀和夏洛特·甘斯柏格饰演的克莱儿作为主角的《忧郁症》是一套大胆、不平坦、不默守成规、完全令人难忘的电影。”[30]
Southampton Patch网站的史蒂芬·勒布(Steven Loeb)写道:“这套电影带出冯·提尔和他的影星们的最好一面。邓斯特在这套电影中表现出色,与她以往饰演的角色很不一样,并因此而在过去的5月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即使电影本身未必称得上一件令人赞叹的艺术作品,但邓斯特的演出已足以成为推荐的理由。”[31]
当时身于戛纳电影节,《每日电讯报》的苏克德夫·桑德胡(Sukhdev Sandhu)写道:“电影有时与一套讲述世界末日的悲喜歌剧相似”,而“当那末日景象出现时,美得有如其富丽堂皇的背景设定所暗示的童话故事的质素,并巩固了它。”当讲到演员的表现时,桑德胡说:“每位都很优秀,但邓斯特尤其出众,当上主角时得十分有说服力——心烦、平静、又激动的学者症候群患者——似乎是她事业上的一个突破。另一方面,对甘斯柏格来说,这次末日经验相对于上一次在《敌基督》的恐怖经历尤如乡村生活(般轻松),她演的克莱儿里有种确保她不会成为社会讽刺牺牲品的脆弱。”即使给予5星评给,桑德胡的影评却有一点保留:“一如冯·提尔以往的作品,电影的智慧决定论或会令人反感:他选择了演示而非探讨意念。”[32]为卫报写影评的彼得·布拉德肖则形容电影“笨重”和“令人疲累”,批评它“(没)有投入真正的激情和想像力去构思”,而且整体并不“写得好或演得有说服力”,并在5星内只给了两颗。 [33]
2022年8月,《IndieWire》列出40部最佳悲伤电影名册里,本片榜上有名[34]。
奖项
编辑邓斯特于戛纳电影节的闭幕礼中获得最佳女主角奖。[35]电影获得3项欧洲电影奖,包括最佳电影、最佳摄影(由曼努埃尔·阿尔贝托·克拉罗(Manuel Alberto Claro)夺得)及最佳美术指导(由杰特·莱曼(Jette Lehmann)夺得)[36]。
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评选《忧郁症》为2011年度最佳电影,并封克斯汀·邓斯特为影后。[37]电影同时获得4项澳洲电影及电视美艺学院奖提名,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及最佳女主角,其中导演及编剧奖均由冯·提尔夺得。[38]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Debruge, Peter. Melancholia. 综艺. 18 May 2011 [201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9) (英语).
- ^ Melancholia. Box Office Mojo. [2012-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30) (英语).
- ^ Dargis, Manohla. This Is How the End Begins. 纽约时报. 2011-12-30 [2 Jan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英语).
- ^ 4.0 4.1 Juul Carlsen, Per. Neimann, Susanna , 编. The Only Redeeming Factor is the World Ending. FILM (丹麦电影学院). May 2011, (72): 5–8 [2012-11-06]. ISSN 1399-2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9) (英语).
- ^ Second Look: Melancholia. birchbarkletter.com. 2012-05-14 [2012-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2) (英语).
- ^ 6.0 6.1 6.2 6.3 6.4 Thorsen, Nils. Longing for the End of All (PDF). English press kit Melancholia. TrustNordisk. 2011 [18 Ma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7-09) (英语).
- ^ 7.0 7.1 Feinstein, Howard. Lars von Trier: 'I will never do a press conference again.'. indieWire. SnagFilms. 20 May 2011 [21 Ma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9) (英语).
- ^ 8.0 8.1 8.2 Melancholia. Danish Films. 丹麦电影学院. [2012-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14) (英语).
- ^ Fil-Jensen, Lars. Støtte til Caroline Mathildes år og Melancholia. dfi.dk. 丹麦电影学院. 22 June 2010 [19 Jul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9月2日) (丹麦语).
- ^ Roger, Susanne. Dramerna dominerar produktionsstöden i juni. Filmnyheterna. 瑞典电影学院. 22 June 2010 [21 Dec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0月8日) (瑞典语).
- ^ 11.0 11.1 Monggaard, Christian. Absurd teater med en film i hovedrollen. 每日资讯报. 27 July 2010 [31 Jul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丹麦语).
Han vil opleve situationerne første gang. Han finder en energi i scenerne, nærvær, og gør op med fotoæstetikken.
- ^ 12.0 12.1 Pham, Annika. Von Trier's Melancholia Kicks In. Cineuropa. 28 July 2010 [23 April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2) (英语).
- ^ 13.0 13.1 Lumholdt, Jan. 'I hope I'll say something provocative'. 瑞典日报. 19 May 2011 [21 Ma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2) (英语).
- ^ Technical info. melancholiathemovie.com. Zentropa. [4 Ma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02) (英语).
- ^ Staff writer. Special effects for 'Melancholia'. Platige Image Community. 10 May 2011 [2012-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8) (英语).
- ^ 提尔, 拉斯·冯. Director's statement- Melancholia (PDF). English press kit. TrustNordisk. 2011-04-13 [2012-11-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7-09) (英语).
I desired to dive headlong into the abyss of German romanticism.... But is that not just another way of expressing defeat? Defeat to the lowest of cinematic common denominators? Romance is abused in all sorts of endlessly dull ways in mainstream products.
- ^ Horaires 2011 (PDF). festival-cannes.com. 戛纳电影节. [12 May 2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1-23) (法语).
- ^ 18.0 18.1 Roxborough, Scott. Lars von Trier Admits to Being a Nazi, Understanding Hitler (Cannes 2011). 好莱坞报道. 18 May 2011 [18 Ma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5) (英语).
Von Trier has never been very P.C. and his Cannes press conferences always play like a dark stand-up routine, but at the Melancholia press conference he took it to another level, tossing a grenade into any sense of public decorum.
原文中,"dark stand-up routine"意为黑色幽默风格的单口喜剧,讽刺拉斯·冯·提尔的奇异表现。 - ^ Higgins, Charlotte. Lars von Trier provokes Cannes with 'I'm a Nazi' comments. 卫报. 18 May 2011 [18 Ma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15) (英语).
- ^ Cannes Film Festival Condemns Lars von Trier's Nazi Comments. 好莱坞报道. 18 May 2011 [18 Ma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2) (英语).
- ^ Shoard, Catherine. Cannes film festival bans Lars von Trier. 卫报. 19 May 2011 [19 Ma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15) (英语).
- ^ Roxborough, Scott. Lars von Trier Accepts Ban; Says if Hitler 'Made a Great Film,' Cannes Should Select It (Cannes 2011). 好莱坞报道. 21 May 2011 [4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英语).
- ^ Denmark Box Office: May 27–29, 2011. Box Office Mojo. Amazon.com. [201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8) (英语).
- ^ 里曹. Boykot af Lars von Trier-film er udeblevet. 贝林时报. 2011-07-22 [2011-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3) (丹麦语).
- ^ 25.0 25.1 Jack, Ian. At The Cinema: Melancholia. More Intelligent Life. 经济学人集团. 2011-09-26 [27 Sept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10) (英语).
- ^ Lodderhose, Diana. Magnolia takes 'Melancholia'. 综艺. 2011-02-13 [201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7) (英语).
- ^ Foreman, Liza. Melancholia close to selling out. Cineuropa. 2011-05-17 [201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7) (英语).
- ^ 原文:"Melancholia's dramatic tricks are more obvious than they should be, but this is otherwise a showcase for Kirsten Dunst's acting and for Lars von Trier's profound, visceral vision of depression and destruction."
- ^ Skotte, Kim. Dom: Trier har skabt et æstetisk originalt overflødighedshorn. 政治报. 2011-05-19 [2011-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4) (丹麦语).
Der er billeder – mange billeder – i 'Melancholia', som understreger, at Lars von Trier er en unik filmfortæller." "Valget af stof og behandlingen af det understreger Lars von Triers originalitet." "I kraft af sit stof og sit look sætter ’Melancholia’ skel, men i modsætning til 'Antichrist' føler jeg ikke, der i skellet er en hegnspæl, der bliver banket direkte ned i kødet. Man sidder på sin række i biografen og følger mildt forundret med i verdens undergang.
- ^ Iversen, Ebbe. Ebbe Iversen: Triers nye film er mægtig og mærkelig. 贝林时报. 2011-05-18 [2011-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6) (丹麦语).
Den er stor, den er gådefuld, og nu og da er den temmelig irriterende. Men den er også et visionært værk, som gør et gigantisk indtryk." "Undertiden bevæger filmen sig på kanten af kitsch, men med Kirsten Dunst som Justine og Charlotte Gainsbourg som Claire i spidsen er "Melancholia" en dristig, ujævn, uregerlig og helt uforglemmelig film.
- ^ Loeb, Steven. Review: 'Melancholia' One of 2011's Best Films. Southampton Patch. 2011-10-15 [201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1) (英语).
This film has brought the best out of von Trier, as well as his star. Dunst is so good in this film, playing a character unlike any other she has ever attempted, that she won the award for Best Actress at the Cannes Film Festival this past May. Even if the film itself were not the incredible work of art that it is, Dunst's performance alone would be incentive enough to recommend it.
- ^ Sandhu, Sukhdev. Cannes 2011: Melancholia, review. 每日电讯报. 2011-05-18 [2013-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3) (英语).
...at times comes close to being a tragi-comic opera about the end of the world... the apocalypse, when it comes, is so beautifully rendered that the film cements the quality of fairy tale that its palatial setting suggests... all of them are excellent here, but Dunst is exceptional, so utterly convincing in the lead role – trouble, serene, a fierce savant – that it feels like a career breakthrough. Meanwhile, Gainsbourg, for whom the end of the world must seem positively pastoral after the horrors she went through in Antichrist, locates in Claire a fragility that ensures she's more than a whipping girl for social satire... there is, as always with Von Trier's work, a degree of intellectual determinism that can be off-putting; he illustrates rather than truly explore ideas.
- ^ Bradshaw, Peter. Cannes 2011 review: Melancholia. 卫报. 2011-05-18 [2013-02-07] (英语).
A big CGI planet is threatening to wipe out the world – if only it would hurry up and end Lars von Trier's clunky, tiresome film... If Melancholia had been conceived with real passion or imagination, or if it had been well written or convincingly acted in any way at all, it might have been a loopy masterpiece.
- ^ Alison Foreman and Kate Erbland. The 40 Saddest Movies, from ‘Million Dollar Baby’ to ‘Moonlight’ to ‘Bambi’. IndieWire. [2022-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英语).
- ^ Chang, Justin. 'Tree of Life' wins Palme d'Or. 综艺. 2011-05-22 [201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8) (英语).
- ^ Vary, Adam B. 'Melancholia' wins top prize at European Film Awards. 娱乐周刊. 2011-12-03 [201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4) (英语).
- ^ US critics reward Lars Von Trier film Melancholia. BBC. 2012-01-08 [201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1) (英语).
- ^ AACTA Awards winners and nominees (PDF). 澳洲电影及电视美艺学院奖(AACTA). 2012-01-31 [2013-02-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1-23) (英语).
- ^ Film Comment's End Of Year Critics' Poll 2011. Film Comment. January/February 2012 [201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2)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