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低能是指虽然学生学业成绩优异,但其各方面综合能力很弱(尤其是情绪控制)。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是错误、欠缺成效的教育制度所引致,一般会用此字眼映射中国大陆香港教育制度应试教育。相反,应试教育外另一种教育制度素质教育则可以消除高分低能的现象。

原因 编辑

出现高分低能现象主要来自错误导向的教育制度,此现象出现原因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 一味着重学生背诵资料、死读书之学术
  • 无需要求高分析思考能力之学科
  • 欠缺除书本外的能力审核,包括:
    • 交际、人际、语言能力(但非指形式化的语言考核,如曾出现中文科考试的朗读)
    • 体育艺术能力和多元智能的培育
    • 对社会的融入能力
    • 非学习科目的身心发展

现象 编辑

高分低能一词大多数用于形容中国大陆和香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在此教育制度下,学生即使能够取得优异成绩,亦不会代表学生在其他技能有显著成效。以资优学生为例,能力优异的资优学生的学习能力(或背诵能力)比正常学生较大,当面对诸如填鸭式教育下的学习方式,资优学生便有能力花大量时间精力去学习(背诵)。但由于在欠缺完整的成绩评核制度下,资优学生在其它技能或综合能力上的缺乏并完全不会被计算到学业成绩内,引致“高分低能”的出现。

香港 编辑

香港应试教育制度下,现行的香港中学会考香港高级程度会考亦着重考生对科目的熟悉和了解。在该两个考试当中,大部分科目亦需要考生背诵大量学科相关资料,再在考试中进行欠缺灵活运用方式的“默写”方式以取得高分数。在这种考试制度下,考试可以借助历届试题、出题走势,或形形色色的考试技巧去取得高分数,但实质上考生可能对该科目的真正认知不甚了解。因此造就了成绩优异,但实质为非的“高分低能”情况。2011年2月的中大硕士梁健鹏失业事件便充分显示“高分低能”的情况,梁健鹏会考26分,高考2B1C的成绩考入中大统计系,硕士毕业后,在2010年中领取失业综援[1]

不过2009年推行的三三四学制下,“教育”成为了无法单靠背诵资料的考试。在这种新考试制度模式下,考试并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考生亦难以借用以往考试技巧去应试,比较著重自身的分析能力[来源请求]

后果 编辑

在高分低能的现象下,成绩优异的学生会优先获得最佳出路,例如工作选择优先、学位选择优先,以及从学校级别间接地在社会间得到较高的社会地位等。但是由于成绩优异不代表其综合能力优异,相反地成绩差劣学生可能在综合能力方面最为理想,导致了埋没天才问题的出现。

即使在多元智能理想下,由于学业成绩并不能反映其其它能力,所以该类学生在大部分情况下社会地位仍会较低,例如无法取得高等教育学位、优秀工作选择等。但相反地成绩优异学生取得诸如高等教育等社会重视后,仍可能欠缺技能而引致日后一无所长、欠缺工作技能、不擅社交,中大硕士梁健鹏失业事件便是一例,最终出现了社会资源浪费的现象发生。

参考资料 编辑

  1. ^ 畢業3年 攞綜援年半 中大碩士200次見工失敗. Apple Daily 苹果日报. 2011-02-14 [2017-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