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跃龙门(又作鲤鱼跳龙门),是古代中国的一个民间传说,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位于山西省河津市的黄河峡谷),就会变化成龙。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相传由于黄河河水浑浊,一般鱼类不能存活,只有耐污的鲤鱼生长十分良好,又由于其生长环境是黄色的泥水,所以黄河鲤鱼身上长的是金黄色的鳞片。古人发现每年到了春季的时候,这些金色鲤鱼会逆水上溯,在龙门形成跳跃的群体,但在瀑布以上,由于水流湍急,没有任何鱼类可以登上,所以古代人们想像这些金色的鲤鱼跳过龙门以后就会变化成龙升天而去。[1][2][3][4]“鲤鱼跳龙门”的传说也影响了日本等地,日本风俗在男孩节悬挂鲤鱼旗,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像鲤鱼一样跳过龙门成龙。[5]

葛饰北斋画作 ‘长大判花鸟图 瀑布鲤鱼’(長大判花鳥図 滝に鯉

传说

编辑

山西省河津市城西北12公里的黄河峡谷中的龙门,今称禹门口,也是“鲤鱼跳龙门”的典出处。“禹凿龙门”的传说在秦汉以前就已存在,然而关于“鱼化成龙”的最早记载则出现在汉代的典籍中,故此可以推断“鲤鱼跳龙门”的传说是在西汉初期才开始逐步形成的,并且相信是与当时兴盛的神龙崇拜观念有关,[6]同时如今所流传的龙形像,也是在同时期成型的。

禹凿龙门

编辑

大禹传说时期,禹带领部下等人踏遍天下,相传“龙门”就是大禹凿山治水时所留下的遗迹,[7][8]在中原地区有多处地方以“龙门”为名。根据历史的记载,一般推断鲤跃龙门的位置是发生于山西河津禹门口,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汉·辛氏所著《三秦记》,[3]然而此书早已失传,如今只有在后世著作的《艺文类聚》、《太平广记》等书中有对此书的引述文字。[4][6]

龙门赤河

编辑

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晋昭公元年(前531年)和梁惠成王四年(前366年)曾发生“赤河”的现象,在当时,这种现象被视为是种不祥之兆,[9]现代科学对此现象解释,这是由于鱼群在交配季节时的雌雄追逐和频繁跳跃动作,充血后的鱼鳞在光线的照曜下反射出红光,并无有任何不祥之处,故此推断早在秦汉以前并未有“鲤鱼跳龙门”的传说。[6]

鱼化成龙

编辑

鲤鱼跃过龙门化身成龙的传说在《拾遗记》和《太平广记》等书中有记载,内容或因地方而有所差异。但大体上都表示大禹在龙门处被群鱼的行为感动,因而点化鱼群成龙。[10][3][4]传说带有神龙崇拜、道教思想和神话色彩,与汉代的社会人文相符,因而推断“鱼化成龙”的传说成型于汉朝。[6]

登龙门

编辑
 
洛阳古墓博物馆珍藏壁画中所描绘的李膺

“登龙门”这个俗语典故自《后汉书》,书中记载李膺是个有节操的大臣,在儒士之间有高度的评价,儒生们以能够获得李膺的接待为一大光荣,视之为“登龙门”,[11]而“登龙门”则出自“鲤鱼跳龙门”的传说,指鲤鱼跃过龙门,化身成龙。[1][2][3]后世引用“登龙门”比喻得到有名望者的接待和援引而提高身价,[12][13][14]此外也用来比喻科举考人进士登科。[15][16]与“登龙门”相反的则称为“点额”,同样是出自“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原来是指鲤鱼跳龙门失败,头额碰触石壁而回,[1]后世引用“点额”比喻官场失意或科举应试落第。 [17][18]

科学解析

编辑

现代科学指正传说中的鲤鱼其实不是真正的鲤鱼,实际上应该是中国古代的鲔鱼,或称鳣鱼鳇鱼黄鱼,也就是鲟鱼,因为古代大鲤也称为“鳣”,[1]所以古人无意间将鲔鳣与大鲤混淆,而鱼群跳水的动作其实是鲟鱼繁衍后代时所表现的一种正常现象,由于禹门口的地貌特征对鲟鱼来说是一个理想的繁殖地点,所以吸引鲟鱼到此云集,却被古人误传为“鲤鱼跳龙门”。[6]

后世影响

编辑

唐代,由于“李”和“鲤”谐音,“鲤鱼跳龙门”从民间传说升格为天命之兆,尚鲤之风极其兴盛,朝廷军符令牌制成“鲤鱼”形状,甚至还有法律规定不准食用鲤鱼。[19] 当代,有不少文学作品从“鲤鱼跳龙门”的传说中得到灵感,如唐·苗秀的《鱼登龙门赋》、唐·无名氏的《河鲤登龙门》、唐·元稹的《赋得鱼登龙门》等。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家金近在1958年曾创作一部名为《小鲤鱼跳龙门》的作品,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发行,这部作品获得数个电影奖项;2000年,中国国家邮政局根据这个童话著作发行了一套《小鲤鱼跳龙门》特色邮票。[20]

另见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1.2 1.3 尔雅·释鱼》:“鳣,鲔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
  2. ^ 2.0 2.1 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
  3. ^ 3.0 3.1 3.2 3.3 汉·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水险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也。”
  4. ^ 4.0 4.1 4.2 宋·李昉《太平广记·卷四百六十六·龙门》:“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又林登云,龙门之下,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5. ^ 日本民俗文化 男孩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11-06-04] (中文(简体)). [永久失效链接]
  6. ^ 6.0 6.1 6.2 6.3 6.4 人民日报. 「鯉魚躍龍門」傳說解讀. 中国: 人民日报. 2006-02-24 [2011-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8) (中文(简体)). 
  7. ^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
  8. ^ 墨子.兼爱中》:“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注后之邸,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
  9.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卷四·河水》:“《竹书纪年》:晋昭公元年,河赤于龙门三里。梁惠成王四年,河水赤于龙门三日。京房《易妖占》曰:河水赤,下民恨。”
  10. ^ 丁海文. 大禹劈山与鲤鱼跳龙门. 中国渔文化网. [2012-04-26] (中文(简体)). [永久失效链接]
  11. ^ 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传·李膺》:“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 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12. ^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
  13. ^ 唐·高彦休《唐阙史·崔相国请立太子》:“时以艺学进者,一参讲席,如登龙门。”
  14. ^ 清·方文《石臼行赠崔正谊明府》:“寻常尚想登龙门,况受一廛栖宇下。”
  15. ^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贡举》:“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解褐多拜清紧,十数年间,拟迹庙堂。”
  16. ^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三》:“大抵非精究博赡之才,难以应乎兹选矣。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
  17. ^ 唐·李白《赠崔侍御》:“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18. ^ 宋·梅尧臣《送刘定贤良下第赴广陵令》:“怊怅以送君,致龙翻点额。”
  19. ^ 中国山西网. 魚崇拜與「鯉魚跳龍門」. [2011-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8) (中文(简体)). 
  20. ^ 湖北集邮. 真真假假的《小鯉魚跳龍門》郵票. 2010-01-26 [2011-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9)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