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鳞
鱼鳞指鱼类从其身上皮肤长出来的小硬片。对于大多数有颌下门的物种来说,它们的皮肤均长有具保护性质的鳞片,透过有效的伪装、反射、色彩应用,以及对水流的适应,从而产生保护的作用。少鳞或无鳞的鱼类一般体表分泌有保护作用的黏液。鱼鳞在其大小、形状、构造等变化多端,按其形态特点可分为下列四个类型:
盾鳞
编辑盾鳞(placoid scale)见于软骨鱼纲物种,例如:鲨鱼及鳐鱼。盾鳞在构造上与脊椎动物的牙齿同源,同样由表皮和真皮形成,结构分基板和鳞棘两个部分。基板由齿质构成,一般呈菱形埋在皮肤中的真皮层。鳞棘露在皮肤外面,尖端朝后,外面覆盖釉质,内部为齿质。鳞棘内部有含有结缔组织、血管、神经的髓腔,其结构类似牙齿,因此又称皮齿。盾鳞一般呈对角线排列。尽管其大小无法成长,但可随着鱼的成长而在数量上增加。每个鳞片在形成后,其横向面积是固定的,只有随着基板加厚略有增高。旧的盾鳞随时脱落并被新生鳞片代替。
盾鳞见于鲨鱼的全体,头和背鳍表面。背部鳞片大而腹部鳞片小。鳐类的盾鳞一般分散不均分布在背部、尾部和胸鳍部位。类似的鱼鳞亦见于齿头鲱,但覆盖的范围没有软骨鱼纲物种的广泛。
硬鳞
编辑硬鳞(ganoid scale)为埋在真皮下的菱形骨板,源于真皮。见于多鳍鱼目和雀鳝目,例如:鲟科、匙吻鲟科、雀鳝科、弓鳍鱼及多鳍鱼科等各科物种。硬鳞成行排列,相邻鳞片可以凹凸面相嵌接,并且有伸缩余地。 硬鳞最多可有四层结构:表面的硬鳞层(ganoine)为充分钙化,坚硬有特殊光泽的闪光质(ganoin),类似釉质。下面有类似似齿质的科司美层(cosmine),具髓腔的管质层(vascular)和平行骨板构成的内骨层(isopedine)。
骨鳞
编辑大多数硬骨鱼类的鳞属于骨鳞(bony scale)。由源于真皮的骨板构成。骨鳞前端生长在鳞囊内,后端游离,呈覆瓦状排列。骨鳞终生不更换,但可随鱼体生长而长大, 骨鳞上由于生长速度变化造成同心的圆环称为年轮。在北半球,春夏季的鱼体生长快而环纹宽;秋冬生长慢而环纹密;故一年之间有疏密两群环纹。年轮可以用来判断鱼体年龄、生长速度等。 多数鱼体两侧覆盖侧线的鳞片上有侧线孔,用来和外界相通感觉振动和水流情况。 骨鳞按形状分成两种:圆鳞(cycloid scale)的游离端光滑,见于鲑鱼、鲤鱼等。栉鳞(ctenoid scale)的游离端有细小锯齿状突起。见于鲈形目等。 圆鳞和栉鳞可以见于同一鱼体的不同部位,如半滑舌鳎有眼侧为栉鳞,无眼侧为圆鳞。它们也可见于同一鱼体的不同阶段,如鲱鲤的幼鱼为圆鳞,而成鱼为栉鳞。
柯斯敏鳞
编辑柯斯敏鳞(Cosmoid Scales)只见于古老的肉鳍鱼,包括部分最早期的肺鱼类。这些物种的鱼鳞含有象牙质状的柯斯敏层 (Cosmine layer) ,因而称之[1]。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魚的鱗片. 台灣的魚類世界. 中华民国国家科学及技术委员会数位博物馆. [2023-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0) (中文(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