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大埔口(学甲)


大埔口台湾台南市学甲区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也是旧时学甲十三庄学甲寮庄中的角头聚落之一,为学甲慈济宫八区中的东北郊区,行政区曾经规划为学甲镇平东里,民国95年(2006年)02月01日行政区域调整,将平东里及平西里合并而成现在的平和里[1] 

地理位置   编辑

位于学甲寮东边,两聚落之间隔着农田遥遥相望,北边为急水溪的田寮大排分支,隔着溪水对岸是盐水区大埔聚落,两聚落间建有丰平桥相连接,西边则有南70线经过,道路自北方沿着聚落边缘向西南方路过。[2][3][4]

庄头脉络   编辑

大埔口(Tu -poo-kháu)聚落的形成,原本清代分别以中洲与学甲为移垦中心的聚落发展,便形成两个中地影响圈,即中洲与学甲两影响圈系统,大埔口即是位于其中的学甲影响圈系统,且因聚落位在盐水区大埔庄口而得名,过桥(丰平桥)之后即是盐水的大埔庄。[5][4][6]

来自福建泉州府南安县十八都深潭里的李焕昌,李氏于三百余年前来台,其孙李尊星便移徙大埔口,此外,原平东里居民之祖先在200年前也由学甲部落迁居来此。[1][7] 在经过一些因迁徒而定居的聚集后,此地虽户数不多,却形成一个不同姓氏的杂姓村,目前大埔口虽仅约10来户人家,聚落中却有洪、赵、陈、薛、黄、李等姓氏居民,其中以李姓因为是李焕昌的后代氏族,较有氏族历史渊源,但洪、赵两姓却是大埔口最主要的两个姓氏。[8][7][4][9]

借由明治三十七年台湾堡图的内容,在清末日占据台湾之初,学甲寮庄大埔口、学甲寮、西平寮三个自然村,日治初期学甲寮庄的土地利用,水田即分布在村庄的东侧,接近大埔口一带,而大埔口位于埤塘附近,故昔日也被称为大埤仔。台湾光复后因人口众多,析分为台南县学甲乡的平西村与平东村两个村行政区,学甲寮东半部与大埔口合为平东村,简单来说,学甲寮庄大埔口、学甲寮、西平寮等三个自然村,自清代建立以来,至少在台湾光复以前,内部的人群组成原则,一直以血缘关系最为重要,呈现出一个稳定发展的血缘性村落社会。[8]

交通   编辑

因大埔口庄头不大仅10来户是一个小聚落,又位于急水溪支流田寮大排溪畔,故而无较大之道路经过,仅南70号线由聚落外围西北边向西南方经过,其中有一分之道路贯穿聚落,将聚落分成东西两半。而聚落正北方的丰平桥,则是通往盐水区大埔聚落的唯一枢纽。

宗教   编辑

虽大埔口仅十来户居民,然也有属于自己聚落的角头庙宇保安宫,主祀为保生大帝池府千岁,同祀则为黑虎将军注生娘娘福德正神等神祇,保安宫坐落于聚落的最南边。[10][11] 

产业   编辑

农业是大埔口的主要产业尤其是番茄,尤其本地盛产“圣女仔”,即圣女仔小番茄。其中有一小部分庄民也从事养猪业,系由学甲中社谢姓所迁垦。[4][6]

史事轶事    编辑

据闻光绪二十年时清廷与日本发生甲午战争,翌年清廷战败并于同年三月签订马关条约,清廷割让台湾予日本,而同年十月学甲、将军北门等地住民在知晓此事之后,痛心台湾割让给日本的决定,决心不愿让异族统治,故而有志之士号昭邻近各地的百姓们群起抵抗,同时纷纷组织乡勇对抗日军,双方在大埔口(今平东里)与急水溪宅港里二港子部落)两处,两军作了一昼夜的殊死之斗,只是无奈双方的武器悬殊,加之日方皆为有训练过之正规军,虽乡勇们都全力奋战但是最终还被击败,于是附近的民众便纷纷逃亡,并且宅港与学甲的房屋全部被日军放火焚毁。此外,无抵抗能力的老弱妇幼也都逃亡至数公里外的萧垅社(今佳里区),而虽日军仍然追击,因萧垅社有一住民,勇敢地手举割镰潜在竹篮巷杀死日军指挥官,此一情形引起了日军恨气,其后竟将萧垅社民众悉数杀灭,这也就是台湾俚语 :“竹篙凑菜刀”典故由来的传说之一。[12][13]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 : 學甲區 13. 台南市学甲区公所. 
  2.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gissrv4.sinica.edu.tw. [2024-05-10]. 
  3. ^ 陈 , 桂兰 . 思慕臺19 從鹽水到六甲頂 . 台南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 87–126. ISBN 978-986-04-3023-3. 
  4. ^ 4.0 4.1 4.2 4.3 黄 , 文博 . 倒風內海及其庄社 . 台南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3  : 245–269  . ISBN 978-986-03-5211-5. 
  5. ^ 戴, 文锋 (主编) . 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I . 台南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0 : 355–404. ISBN 9789860236552. 
  6. ^ 6.0 6.1 黄 , 文博 . 南瀛地名誌:北門區卷 . 台南 : 台南县政府 . 1998 : 20–81. ISBN 9789570212020. 
  7. ^ 7.0 7.1 黄 , 文博 . 174山海戀 從蘆竹溝到楠西 . 台南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 88–163. ISBN 978-986-04-3027-1. 
  8. ^ 8.0 8.1 林 , 圣钦. 臺灣常民命名文化的歷史地理分析- 以日治時代鹽水港廳學甲堡學甲寮庄為例 (PDF). 师大地理研究报告. 2003-11, (第39期). 
  9. ^ 姜 , 天陆 . 海山橫貫臺84線 從武德會到玉井 . 台南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 67–106. ISBN 978-986-04-3028-8. 
  10. ^ 黄 , 文博 . 南瀛刈香誌 . 台南 : 台南县立文化中心 . 1994: 25–29. ISBN 957-00-2651-0. 
  11. ^ 臺灣保生大帝信仰總會 - The Association of TAIWAN Baosheng Dadie's Belief. www.baosheng-dadi.org.tw. [2024-05-10]. 
  12. ^ 學甲. xn--kwr22her7a6qdvs6a.tw. [2024-05-10]. 
  13. ^ 台南市学甲区公所. 臺南市學甲區公所資訊網. 台南市学甲区公所. 2018-09-14 [202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