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化学/化学家

使用

编辑

The layout design for these subpages is at Portal:化学/化学家/Layout.

  1. Add a new selected biography to the next available subpage.
  2. Update "max=" to new total for its {{Random portal component}} on the main page.

化学家列表

编辑

阿伏伽德罗(Amedeo Avogadro、1776年—1856年),意大利化学家,生于都灵的显赫家族。全名Lorenzo Romano Amedeo Carlo Avogadro di Quaregua1811年发表了亚佛加厥假说,也就是今日的阿伏伽德罗定律,并提出分子概念及原子、分子区别等重要化学问题。

亚佛加厥出生于意大利西北部皮得蒙区的首都杜林,是当地的望族,亚佛加厥的父亲菲立波,曾担任撒伏以王国的最高法院法官。父亲对他有很高的期望。亚佛加厥勉强的读完中学,进入杜林大学读法律系,成绩突飞猛进。亚佛加厥30岁时,对研究物理产生兴趣。后来他到乡下的一所职业学校教书,1815年1月与马西亚结婚。1832年,出版了四大册理论物理学,其中写下有名的假设:“在相同的物理条件下,气体相同的体积,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但未被当时的科学家接受。著名的亚佛加厥常数Avogadro's number)以他的姓氏命名, NA. 近似于 6.02214199 × 1023.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年2月19日—1927年10月2日),瑞典化学家。提出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的阿伦尼乌斯理论,研究了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得出阿伦尼乌斯方程。由于在物理化学方面的杰出贡献,被授予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

阿伦尼乌斯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附近的威克,从小就喜欢数学,8岁进入教会学校,充分表现出在数学和物理上的天赋。1876年从学校毕业,进入乌普萨拉大学。在大学中,阿伦尼乌斯对于当时的物理和化学教学不满。1881年他进入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主要方向是电解质的导电性。

约翰·弗雷德里克·威廉·阿道夫·冯·拜尔(Johann Friedrich Wilhelm Adolf von Baeyer)(1835年10月31日—1917年8月20日),德国化学家,因成功分析出吲哚的结构而获得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

拜尔出生于柏林,初在柏林大学攻读数学物理,后前往海德堡大学,在罗伯特·本生门下学习化学。毕业后,拜尔回到柏林,在弗里德里希·凯库勒的实验室进行研究,1858年博士学位。

1860年,拜尔在柏林贸易大学任讲师,1871年,前往斯特拉斯堡大学任教授。1875年,他接替尤斯图斯·冯·李比希慕尼黑大学教授学位。

迈克尔·法拉第英语Michael Faraday,1791年9月22日—1867年8月25日),英国物理学家(当时对“物理”的称呼为“自然哲学”),也精于化学,在电磁学电化学领域有所贡献。

法拉第出生于英国纽因顿,接近现在的伦敦大象堡。法拉第家的经济状况并不好,他的父亲詹姆士是个铁匠以及基督教桑地马尼安教派的一员,于1780年代从英格兰的西北部来到伦敦。由于家境贫穷,因此他只好靠自学求取知识。14岁时,他成为书本装订商及销售人乔治·雷伯的门生。7年学徒生涯中,他读过大量书籍,包括以撒·华兹的“悟性的提升”,书中对于学习的原则与建议,法拉第一直遵行不辍。另外,他也从由珍·玛西女士所写的“化学闲聊”中得到很多启发。在这些大量的阅读之中,法拉第渐渐树立起对科学的兴趣,这其中,又以电学为甚。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1917年4月10日1979年7月8日, )

美国有机化学家,对现代有机合成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尤其是在合成和具有复杂结构的天然有机分子结构阐明方面。获1965年诺贝尔化学奖。与其同事罗尔德·霍夫曼共同研究了化学反应的理论问题。后者也获得了198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伍德沃德生于麻省波士顿。其父为阿瑟·伍德沃德,系英格兰移民。其母为玛格丽特·伍德沃德,为苏格兰移民,生于格拉斯哥

伍德沃德从小即醉心于化学。上昆西的小学、中学时就已经开始自学化学。在他上中学前,就已经把一本普遍使用的保罗·嘎特曼编写的有机化学实验教材大部分的实验,想办法做了一遍。 1928年(11岁)时伍德沃德找到了驻波士顿德国领事馆总领事,通过他取得一些发表在德国期刊上的论文。 后来在其科普讲座中伍德沃德回忆,他无意中在这堆论文中发现了狄尔斯和阿尔德关于双烯合成反应的原始通讯,并被迷住了的经历。在随后的生涯中,伍德沃德大量地应用此反应于有机合成,并在理论和应用上对此反应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 1933年他被麻省理工录取,然后次年即因忽视其他课程的学习导致成绩不好而被校方开除。麻省理工于1935年再次录取了伍德沃德,并于1936年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再一年后他拿到了博士学位,其时,他的同学学士都还没毕业。伍德沃德的博士论文是关于雌性荷尔蒙孕酮的合成。

黄鸣龙(1898年8月6日—1979年7月1日),江苏扬州人,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鸣龙在1898年8月6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

1918年,黄鸣龙在浙江医药专科学校(现浙江大学医学院)毕业,随即远赴瑞士,在苏黎世大学学习。1922年在德国柏林大学深造,并在192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4年回到中国后,历任浙江省卫生试验所化验室主任、卫生署技正与化学科主任、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药科教授等职。

1934年,黄鸣龙再度赴德国,先在柏林用了一年时间补做有机合成和分析方面的实验,并学习有关的新技术,后于1935年入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化学研究所进修。1938至1940年,黄鸣龙先在德国先灵药厂研究,后又在英国研究女性激素。

1940至1945年,黄鸣龙回到国内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昆明)研究员兼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其间进行了药物山道年的立体异构研究,并为国内外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945至1952年,黄鸣龙作为访问学者来到美国哈佛大学做研究,其间创造性的改进了沃尔夫-凯惜纳还原反应,此后简称为黄鸣龙改良还原法。后到默克药厂做研究员。

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波兰语Maria Skłodowska-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常被称为玛丽·居里(法语:Marie Curie)或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波兰法国籍女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她是放射性现象的研究先驱,也是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第一人。玛丽·居里还是巴黎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1995年,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移葬先贤祠

玛丽·居里原名玛丽亚·斯克洛多夫斯卡,生于当时沙俄统治下的华沙,即现在波兰的首都。她在华沙生活至24岁,1891年追随姐姐布洛尼斯拉娃至巴黎读书。她在巴黎取得学位并从事科学研究。她是巴黎和华沙“居里研究所”的创始人。1903年她和丈夫皮埃尔·居里亨利·贝克勒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她的长女伊伦·约里奥-居里和长女婿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与1935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玛丽·居里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了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的技术,以及发现两种新元素(Po)和(Ra)。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

罗德·霍夫曼Roald Hoffmann,1937年7月18日),生于波兰(今乌克兰佐洛乔夫美国化学家,1981年因为通过前线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年10月21日—1896年12月10日)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硅藻土炸药(Dynamite)的发明者。他曾拥有Bofors军工厂,主要生产军火;还曾拥有一座钢铁厂。在他的遗嘱中,他利用他的巨大财富创立了诺贝尔奖,各种诺贝尔奖项均以他的名字命名。人造元素(Nobelium)就是以诺贝尔命名的。

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出生在斯德哥尔摩,是艾马纽·诺贝尔的第三个儿子。他与家人在1842年迁往俄国的圣彼得堡。在那里,他的父亲开始了“鱼雷”的研制工程。诺贝尔开始师从研究化学的俄罗斯教授Nikolay Nikolaevich Zinin。诺贝尔18岁时去美国学习了四年化学,期间为John Ericsson工作了一小段时间。

1859年,他的哥哥鲁维·艾马纽1831年1888年)接管了父亲的产业。等诺贝尔返回瑞典后发现他的父亲的工厂已经破产,便投身于研究炸药制造,主要是如何安全的生产和使用硝酸甘油炸药。但1864年9月3日,一场大爆炸发生在斯德哥尔摩的工厂Heleneborg,造成5人死亡,其中包括诺贝尔的弟弟艾米尔。

最初的诺贝尔文学奖1895年制定,这是源于诺贝尔当时写下的遗嘱,奖金来自于他的大部分财富。自1901年,该奖项已授予许多杰出的先生和女士,他们的杰出成就表现在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和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

瓦尔特·赫尔曼·能斯特Walther Hermann Nernst,1864年6月25日—1941年11月18日)德国化学家,他提出了热力学第三定律,这条定律对化学亲合力的计算尤其重要,他因此荣获1920年诺贝尔化学奖。能斯特促进了现代物理化学的确立,对电化学热力学固态化学光化学有所贡献,并提出了能斯特方程

能斯特生于西普鲁士贝利森Briesen)(今波兰境内的万布热伊诺Wąbrzeźno))。他在苏黎世大学柏林大学卡尔·弗朗岑斯大学学习数学与物理学,去莱比锡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在哥廷根成立了物理化学与电化学研究所。1897年,能斯特发明了能斯特灯,一种使用白炽陶瓷棒的电,是碳丝灯的替代品和白炽灯的前身。能斯特研究过渗透压电化学1905年,他确立了他称之为“新热定理”的定理,也就是后来的热力学第三定律,这条定律描述了物质接近绝对零度时的表现。

他荣获1920年诺贝尔化学奖,这是对他的热化学研究成果的肯定。他于1924年出任柏林物理化学研究所主任,并担任此职位至1933年退休,接着开始研究电声学天体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