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文言文

最新留言:6年前由WW fish在话题这政治正确玩的很溜内发布
基础条目 文言文属于维基百科社会和社会科学主题的基础条目扩展。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进条目。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汉字文化圈专题 (获评未知重要度
文言文”是汉字文化圈专题的一部分,一个主要对(即汉字文化圈,或称“东亚文化圈”“儒家文化圈”等)为主题的文章作编辑、收集、整理、完善的专题。如果您愿意参与,可以编辑这篇文章,或者访问本专题页面了解专题的工作,并欢迎参与讨论
 未评级未评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尚未接受评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尚未接受评级。
传统百科全书条目专题 (获评未评级未知重要度
本模板属于传统百科全书条目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传统百科全书条目的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未评级未评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尚未接受评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尚未接受评级。
工作组图标
本条目收录于《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的“语文卷”节,词条名为文言
工作组图标
本条目收录于《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的“语文卷”节,词条名为文言文
  1. 为什么要摆这张图呢?好像跟文言文没有什么关系。
  2. 注重典故不能算文言文的特色。
  3. 文言文是散文,不是韵文,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不能算是文言文的特色。
  4. 不使用标点也不能算,因为文言文的文章加了标点还是文言文。
  5. “在白话文运动之前,除了白话文小说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体写成”很不正确,白话文运动之前,话本、语录、笔记和佛经等都参杂大量白话成分。

第一段几乎都不正确。因为没有时间重写,先删去有问题的部分。--mingwangx (talk) 18:16 2006年5月22日 (UTC)

我觉得在两个方面还需要更清楚的表述 编辑

“文言”和“白话”既指口语又指书面语

文言:

   ——先秦口语
   ——精练的书面语(由于源自先秦口语,因此后世渐渐同口语分离,且变化相对不大。)

白话:

   ——当时口语
   ——通俗的书面语(紧随口语的发展,因此不断变化。)

这样一来两者的异同就一目了然了。--Mukdener |留言 13:27 2006年6月19日 (UTC)

文言不能用来指一种口语,因为他和先秦口语还是有差别的。文言是“基于”先秦口语而产生的书面语,而非忠实纪录先秦口语的书面语。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完全忠实呈现先秦口语的书面语从来是不存在的。--mingwangx (talk) 13:52 2006年6月19日 (UTC)
那么这样说可不可以?

文言文:

   基于先秦口语的书面语,相对变化不大。

白话文:

   基于当时口语的书面语,随着口语的发展不断变化中。

这样的表述可以清楚的说明文言文何以同现代口语差异如此巨大。我觉得这点是很重要的。--Mukdener |留言 14:04 2006年6月19日 (UTC)

“现代人也可以读懂孔子等人著作的论语”(从旧版内容而来)的原因绝对不单纯因为“文言文变化不大”,而“文言文变化不大”的原因也不只因为文言文是基于什么而白话文又基于什么。谈完这两点,还要谈谈到底文言文的变化大不大:
  1. “现代人也可以读懂孔子等人著作的论语”,其实主因还是语文教育。如果一个孩子从小便读某一时代的白话文作品,他这个现代人不可能读不懂。
  2. 文言文变化的确相较于白话文来得小一些,但是其原因恐怕与他“基于什么”无关,还是要到“语文教育”上头谈谈。既然自古以来,读书人学文言文时捧著读的书都差不多是那几本,当然文言文的变化相对来说比较小一些。讲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每个孩子学讲白话,都是透过视讯跟宋代人学,学白话文,都读宋代小说学,那白话的变化恐怕也会小得多。
  3. 文言文变化得到底大不大?《古代汉语·绪论》说:“文言和古白话都不是一时一地的语言,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语言资料,在语音、语法、词汇方面必然有很大的差异。”另外,既然有历史语法这门学问,就知道这期间的变化至少大到有可以让学者研究的余地。
除去上面一点,我另外也谈谈旧版内容的一些问题,顺便解释一下为什么我全部重写而不是修改错误:
  1. “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这句令人无法理解,“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是怎么一个写作法?而怎么样才算的上“不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
  2. “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并且不使用标点”:并不是文言文都“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而“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也可以说不单单只有白话文如此。尤其是“音律工整”,虽然先秦有些散文有些会押押韵,但是距离工整还有好长一段,更何况后来的散文连押韵都不押了。
  3. “在白话文运动之前,除了白话文小说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体写成”:用白话写的东西可多了,举例来说,纪录唐宋佛、儒思想家言语的著作通常就用白话,比方朱子、象山等人的语录、六祖坛经、祖堂集等等。
  4. “包含了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关于文体分类,《古代汉语》有一套,这两天补上。
  5. “文言文的特色如下:言文分离、历久不变、行文简练”:“历久不变”很有问题,前面讲过了。“言文分离”和“行文简练”应该保留,但是需要找资料补充。
  6. “文言文的优点在于文字精炼、微言大义、文字优美、合于音律”:“文字精练”没有“行文简练”恰当。“微言大义、文字优美”不是文言文的特色,只有一部分文言文讲究微言大义,而文字优美更不是每篇文言文都算得上。“合于音律”之错误前面讲过。
  7. “文言文的缺点在于难懂...文言文的训练是不可缺少的。”:这段应该留,放在文言文的“发展”一节,删除是我的错误。
我的确把可以留的也删掉了(“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文言文的“发展”),当时我没有仔细挑出,在此向大家致歉。但是,一望而知的错误实在太多,这是当初为什么选择直接重写的原因。--mingwangx (talk) 16:45 2006年6月19日 (UTC)


我认为“变化小”是可以作为文言文的特点的 编辑

下文中有这样一段: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语法各自不同的方言种类众多,惟独文言文始终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操不同方言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可以看出,这一段对“文言文的变化大不大”的结论是变化不大。
而的确白话变得多,但人们一直看得懂文言文,说明它的格式变化相对于白话而言是小得多的。所以我认为变化不大是应该写入文言文的特点的。
Balthild留言2015年10月5日 (一) 10:17 (UTC)回复


文言文这个条目 编辑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

我把文言文这个条目整个重写了(比较:)。这是我第一次把别人写的条目完全删除原本的内容,整个重新写。我自己觉得有些心虚,毕竟我写的是不是真的就比旧版本好也说不准。因此,在这里提出来,请大家帮我看一看:重写的方向是否为各位所认同?可以的话,我会继续把这个条目写得更完整。--mingwangx (talk) 12:35 2006年6月19日 (UTC)

有些问题。您不应该把原来的内容全部删除,而是应该把新的内容和原来的内容糅合在一起,尽量保留原来的内容(不是指句子原封不动保留,而是要保留原来的观点和所表达的意思,当然错误内容可以删除)。例如原来语法方面的叙述,在新版本中就不见了,而且参考书目也没有了--百無一用是書生 () 12:52 2006年6月19日 (UTC)
原来没有参考书目,有外部链接,我已经恢复了。--Mukdener |留言 14:58 2006年6月19日 (UTC)
我刚才在Talk:文言文解释了一下为什么当初选择重写而非修改。其实旧版也有几点值得留下来(我已经补回),当时我没有仔细挑出,在此向大家致歉。--mingwangx (talk) 16:58 2006年6月19日 (UTC)

质素好像好了, 但内容仍有极大的修改空间呢. 之前有人提出搞“文言文维基”, 照说文言专家应该不少, 如果可以写一篇文章, 介绍自先秦以来、历朝文言特式、演化, 那就太完美了. --Yau 23:42 2006年6月21日 (UTC)

请问“文言”这个词在文言中怎么说? Freerow@gmail.com 20:17 2006年11月29日 (UTC)

这个条目改为“文言”好一点。在本讨论页可以看到很多人都用“文言”称说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把“文言文”这个词用于称说用“文言”写成的文学作品。我记得中国大陆的中学语文就是这么分辨这两个概念的。Biohuang留言2014年7月2日 (三) 11:38 (UTC)回复

只有中文? 编辑

拉丁文相关的条目中,提到有关拉丁文的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并带有指向本条目的链接。所以,本条目不应该只有汉语的内容;或者,叫拉丁文的条目不要使用“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说法。Cfso2325 16:57 2007年3月5日 (UTC)

深浅 编辑

文言是基于先秦书面语,随着口语的变化而有细微变化,但是“深文言”“浅文言”这种说法可有根据来源?若没有则是臆想附会。 --VitaDei留言2016年2月24日 (三) 05:00 (UTC)回复

大笑话 编辑

魏晋南北朝的文人多写四六骈文,什么又叫做魏晋时期的文言是今日的文言?根本都是胡诌 --VitaDei留言2016年2月24日 (三) 06:05 (UTC)回复

分法 编辑

照你这种深文言、浅文言的分法,那么《书经》、《诗经》、甲骨文、金文时期的语言又叫什么文言?更深文言?超深文言? --VitaDei留言2016年2月24日 (三) 06:12 (UTC)回复

为何写成文言基于口语? 编辑

文言何来有证据基于口语?现今留下文字,皆非口语。文言乃利于记录之文体,甲骨金文可知,文字可省则省。口语则反,音有冗余以便人听。《论语》亦为人重新写,并非逐音对写。HenryLi留言2017年8月14日 (一) 01:34 (UTC)回复

这篇关注度较高的条目,质量需要改善 编辑

条目中大量观点完全没有提供出处,用词也没有维基化,降低了维基百科的整体可靠性,希望熟悉条目主题的人可以协助改善。--No1lovesu留言2017年8月26日 (六) 19:47 (UTC)回复

这政治正确玩的很溜 编辑

本来“汉语”好好的,非给改成“汉语族诸语言” WW fish留言2017年12月26日 (二) 10:44 (UTC)回复

返回到“文言文”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