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战甲

2013年電子遊戲
(重定向自Warframe

星际战甲(英语:Warframe,香港和台湾译作“战甲神兵”,又译作“战争架”)是一个2013年发行的主打PVE第三人称射击游戏,由加拿大Digital Extremes开发的独立游戏,可在Microsoft WindowsPlayStation 4Xbox One任天堂Switch平台上游玩,采用免费游玩模式,目前已可以跨平台联机。

星际战甲
  • Warframe
平台Microsoft Windows
PlayStation 4
Xbox One
任天堂Switch
开发商Digital Extremes
发行商Digital Extremes
总监史特夫·辛克莱(Steve Sinclair)
斯科特·麦格雷戈(Scott McGregor)
制作人戴夫‧可德卡(Dave Kudirka)
派特‧库迪尔卡(Pat Kudirka)
设计师本·埃德尼(Ben Edney)
米区‧葛兰尼(Mitch Gladney)
乔伊‧安第(Joey Adey)
美术麦可‧布伦南(Michael Brennan)
罗恩‧戴维(Ron Davey)
马特‧特郎布雷(Mat Tremblay)
音乐凯思·波沃尔(Keith Power)
引擎进化引擎英语Digital Extremes#Technology
模式单人多人
发行日Microsoft Windows
  • 全球:2013年3月25日
  • 中国大陆:2015年9月25日
PlayStation 4
  • 北美:2013年11月15日
  • 欧洲:2013年11月29日
  • 中国大陆:2015年11月26日
(已停运)
Xbox One
  • 全球:2014年9月2日
任天堂Switch
  • 全球:2018年11月20日

《星际战甲》的游戏背景采用的是Digital Extremes曾在2008年发售的电子游戏《黑暗地带英语Dark Sector》的理念,但是由于2008年的电子游戏流行现代战争背景类型,进而影响了《黑暗地带》的理念开发。《黑暗地带》最初设定是个充满着互相猎杀的赏金猎人的太空宇宙,但这个版本最后被废弃了,后来的版本虽然也设定在外太空的科幻场景,但最后仍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将场景换成了现代战争。直到2012年Digital Extremes看见科幻类型的电子游戏有机会在市场上崭露头角时,才又将未来世界外太空设定为工作室的新方向,并召回了当初设计《黑暗地带》的成员们,重新塑造当时应有的概念,并将名字取名为《星际战甲》。

剧情

编辑

《星际战甲》描述太阳系中存在一派种族“Tenno”,被冰封冷冻舱中数个世纪之久。[1]为了抵抗“Grineer”这个军事化帝国、巨型工商业复合体“Corpus”和高强繁殖力和感染性的异变生命群体“Infested”想以武力掌控太阳系的势力,Tenno再度被唤醒。[1]玩家将与其他Tenno伙伴合作,在Lotus的领导下守卫太阳系,阻止邪恶势力的阴谋,并维持世界的平衡。[2]运用古老生化科技发展出来的外骨骼武装系统Warframe,[3]Tenno将获得难以想像的强大力量与战斗技巧,并进一步拥有足以探索与掌握整个世界的进攻、防守能力,以寻找远古文物为主要目的,借此强化升级他们身上的战甲与武器,让Tenno获得更多足以对抗外星种族与其他侵略者的强大力量。[4]当玩家适应了第一个战甲后会遇到一个叫Ordis的人工智能宇宙飞船并将玩家带走,一同探索太阳系。[5]

在《星际战甲》的故事中,不论是现代还是过去的每个事件中,几乎都跟殒落的Orokin帝国有关。游戏中的战甲也是Orokin的创作,游戏的大部分故事都在探索在Tenno和战甲还在时,他们的创造者却消失得无影无踪。游戏的角色们经常提到了古老的战争,这个冲突导致彻底摧毁了Orokin,在几个世纪之后,幸存者们仍然在寻找著真相。[5]

开发

编辑

1993年,十二岁的詹姆斯·施马兹(James Schmalz)建立了Digital Extremes,将他受到《星际控制II》的启发而制作的第一款电子游戏《太阳风》交给Epic MegaGames发行,Digital Extremes便开始与Epic MegaGames发展近十年的合作关系。在Digital Extremes与Epic MegaGames还有其他公司开发了《虚幻》之后,两家公司一同开发了《虚幻竞技场》系列,包括了Xbox Live的《虚幻之武林至尊英语Unreal Championship》。就在这个时候,工作室希望可以独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产品。[6]

2000年,Digital Extremes在官方网站上公布正在开发名为《黑暗地带英语Dark Sector》的多人在线射击游戏[7]这是在《虚幻竞技场》的成功后所建立的计划,但规模比前者还大,玩家有控制飞船的能力,可猎杀目标赚取赏金,并以活的时间越久越好为目标。但这个游戏版本最后被废弃了。[6]

2004年4月2日,制作团队更换了新一代的硬件后决定重新制作《黑暗地带》,并将其内容改成未来主义动作潜行游戏,该游戏的创意总监史特夫·辛克莱(Steve Sinclair)表示,他想制作出一款大型单人游戏并带有强烈的科幻元素、加拿大漫画风格英语Canadian comics、能量触手人脑钻出来、带着有机肢体的巨大机器人、《合金装备》式的隐身衣念力及其它来自《沙丘》和《合金装备》中各式各样疯狂的东西。在概念视频释出后,回应非常热烈,甚至出现在CNN[6],但可惜的是,当年盛行现代战争类的游戏,科幻类型的游戏完全不受发行商青睐[2],尽管还是有Bungie的《光环:战斗进化》这个案例;索尼曾认为这游戏很酷,但却询问制作团队能否去除科幻元素并将时间设定在南北战争;甚至有发行商想将时间设定变成在现代超级英雄类型[6],这项项目就此被搁置多年。[2]Digital Extremes在2005年和2006年间各发行了一款科幻元素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分别是《魔域反攻英语Pariah (video game)》和《敌对行动英语Warpath (video game)》,算是为了弥补《黑暗地带》的伤口。其中一个开发《黑暗地带》所发生的问题是,制作团队使用的是他们内部研发的游戏引擎Evolution,并非他们熟知的虚幻引擎。在他们“自大和天真”的运作下建立新的世界、系列作以及引擎,导致他们在2008年发行的《黑暗地带》变成不太好的电子游戏。[6]

我们决定制作这个游戏来为我们自己奋斗,并想从事出版商模式的时候,我们意识到最后可能会解散整个工作室。我们的免费游戏并没有让任何出版商感到兴趣,我们甚至不觉得我们有足够的街头信誉成立Kickstarter项目。
《星际战甲》的美术总监杰夫·克鲁克斯(Geoff Crookes)接受Polygon的采访[8]

《黑暗地带》的环境最初打算设定在科幻小说的外太空,而玩家扮演着有超能力的角色,身穿表面带有光泽的机械战甲。[9]但是《黑暗地带》被翻修了,大部分的科幻元素也都被废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现代场景。[6]直到2012年春季,科幻游戏再次有机会登上市场后,才又成为工作室的新方向。[2]Digital Extremes之后宣布正在开发的《星际战甲》[10]借鉴了最初《黑暗地带》中角色、关卡设计,并以不同名字来重现当时的原始概念。[6]2003年发展的原始架构与美术概念,到此终于有了运作的机会,但此时项目开发中,也受到了市场上既有产品的影响,如《梦幻之星网络版》、《质量效应》,以及各种知名网络游戏等。尽管最后项目完成的面貌,多少有受到其他作品的启发,但他们也保留了许多当年的概念。[2]即使在《星际战甲》早期的状态下透过2004年构成《黑暗地带》的设计文档中运行,但仍然是对制作团队相当大的成功。在游戏封闭测试期间也添增了几项新功能,像是玩家可以沿着墙壁奔跑。[6]

美术总监麦可‧布伦南(Michael Brennan)自小就被亚洲美术设计有所吸引,尤其是日本艺术,当他设计角色时很自然的呈现了这个效果。他希望这种结合了世界各地特色的风格,可以为广大玩家群,带来既熟悉、却又包含着异国风情的感觉。[2]

2017年10月13日,推出第一张具有开放世界特性的地图“夜灵平野(Plains of Eidolon)”。[11]游戏中的角色(Lotus)配音员兼Digital Extremes的社群经理的丽贝卡‧福特(Rebecca Ford)接受PCGamesN的采访并表示,在首次制作开放世界地图时,是制作团队第一次将引擎发挥至极限,因为他们使用的是内部的引擎,不是虚幻引擎或其他东西,福特表示游戏会继续为这方面拓展,也坚信着这是玩家一直以来想要的东西,她也表示制作团队手工精制的开放世界地图的美术风格是玩家从没见过的。[12]

免费游玩制与社群

编辑

Digital Extremes公司领导层看到商业模式正从2010年和2011年逐渐消失,执行长詹姆斯·施马兹(James Schmalz)与资深员工集体研讨下一步该怎么做,事后证明大多的员工没有忘记《星际战甲》的原始概念并想找一种方法完成这款游戏,制作团队也考虑著像《英雄联盟》等这种免费游玩制的全新商业模式,他们发现,这种商业模式跟以前工作室早期流行的其它商业模式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在他们决定发布游戏前,制作团队将这款新游戏带回到一系列的发行商,并被告知这种想法不管用,因为这是款玩家对抗环境(PVE)的游戏,场景也太过于科幻。发行商告诉他们,如果想要在免费游玩市场生存的话,首先必须要有个有竞争力的玩家对战(PVP)游戏,并且需要非科幻类型并与大众共鸣为前提。在那之后制作团队决定要靠自己来发行这款游戏。[13]当2012年重启这个计划时,便决定要利用这个机会跨入免费游玩制市场。[2]当时《星际战甲》的制作团队,包括创意总监史特夫·辛克莱(Steve Sinclair)[6]和助理制作人派特‧库迪尔卡(Pat Kudirka)等人在免费游玩制市场上看到了绝佳的机会,让如这种拥有好构想的独立开发工作室,可透过免费游玩制将自己的创意与产品直接呈现给玩家,并透过游戏社群的力量持续运作。市面上已经有很多PVP的游戏,但却没有一款PVE代表性的射击游戏,制作团队认为这是个成为个中翘楚的好机会。作为独立开发工作室,当时有超过80位的制作人员,当时开发时也发生不少状况,让世界各地玩家所组成的志愿团队为我们指出哪些地方不对,并利用这些回馈意见为基础修改产品,各种语言版本也交由社群玩家自行制作,这也能让社群了解到,制作团队正与他们一起开发这套游戏,也协助翻译与更新游戏内容。[2]Digital Extremes的出版副总裁美乐蒂‧布郎恩表示,当时的《星际战甲》是个共享软件,他们不断与玩家保持联系、必须与玩家密切交谈,她很高兴在那之后还是保持这样的模式。[14]作为不断与社群反馈的结果,游戏也推出了玩家对战模式,但制作团队相信游戏背后的故事和传说是让人气持续高涨的元素之一,制作团队开始在每次的定期更新期间释出《星际战甲》世界的小部分信息,在那之前游戏中并没有类似故事的情节。在不断的更新中添加一些传说后,玩家开始自创和推测《星际战甲》的背景,让制作团队发现玩家真的很想知道游戏中发生了什么故事。在2015年末,在粉丝的好奇心的推动下,制作团队决定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至其中一个大型更新,名为“天诺起源”。这次更新首次引入了新的故事和任务来揭露《星际战甲》宇宙的历史,而且非常成功。[13]

给玩家一个选择和一个声音非常重要,这对我们来说有很大的差别,这也是业界需要改进的教训。无论是免费游戏还是带有微交易的60美元游戏,游戏设计本身的DNA都必须建立货币化才能成功。
出版副总裁美乐蒂‧布郎恩(Meridith Braun)接受gamesindustry.biz的采访[15]

任何免费游戏被关注的一点就是货币化英语Monetization;在每一天的结束,这些产品都需要产生收入,开发商可能会因为诱惑而制作一款鼓励消费者花钱的游戏,而非制作一款有趣的游戏。Digital Extremes的出版副总裁美乐蒂‧布郎恩(Meridith Braun)坚持认为《星际战甲》的货币化模式并没有让游戏的其余部分酿成丑闻,并表示“货币化深深植根于游戏设计的DNA里,这对于透过此模式来获得有趣的游戏体验至关重要。你可以玩遍整个《星际战甲》的内容,而不用花任何一毛钱。或著,你没有时间赚钱,但你认为我们值得支持的话,那你可以为我们的辛勤工作而投下几块硬币。无论哪种方式,我们已经为玩家做出一系列平衡和优惠的公平模式。”[16]DESIblitz.com表示《星际战甲》的货币化英语Monetization很公平。[17]在电子游戏界正因为《星球大战:战场前线II》的虚拟抽奖所引起的微交易争议期间,gamesindustry.biz的詹姆斯‧布莱曼(James Brightman)采访了美乐蒂‧布郎恩(Meridith Braun),布郎恩表示在这过去四年以来一直在学习和微调微交易的方法,她认为,《星球大战:战场前线II》引起的争议对于今日在电子游戏追求微交易的任何游戏公司来说都是个宝贵的经验,[15]Polygon的班‧库切拉(Ben Kuchera)认为“这些商业手法正受到更多的审查,但最好的虚拟抽奖或免费游戏的经济结构则继续为公司赚取大量的金钱,而不会给玩家太大的不便。”并认为《星际战甲》只提供随机的产品,这作为免费游戏是个非常好的手法。[18]当制作团队接受Polygon的采访时讨论道,有玩家抱怨想要为他的宠物换成其它颜色,但该系统功能却只能为他随机替换颜色,美术总监杰夫·克鲁克斯(Geoff Crookes)表示“我们并没有尝试制作抽奖机制,那不是我们想要的系统。我们尽可能的花了一或两天的时间做了应对”并表示已经将拿去花在随机涂装上的钱退还给玩家。[8]

2014年推出的非免费游戏《命运》,是第一款在推出时让《星际战甲》的玩家明显下滑的竞争对手,制作团队相当紧张,且不断一边追踪《命运》的消息一边做着自己的事情,也非常感谢玩家对《星际战甲》的忠诚度,布郎恩也表示“我认为杰出的电子游戏永远都有崭露头角的机会。”[14]PCGamer.com采访丽贝卡‧福特(Rebecca Ford)的时候,后者表示《冒险圣歌》是第二个竞争对手,福特表示她并没有深入寻找《冒险圣歌》与《星际战甲》的相似之处,但她也表示玩家想玩什么是他们的自由。[12]在2017年的《命运2》在PC平台上市之后,PCGamer.com再度采访丽贝卡‧福特(Rebecca Ford)并询问《星际战甲》是否可与《命运2》在个人电脑上和平共存,后者表示“绝对可以”。[19]

收购

编辑

2014年6月30日,完美世界网络公司与森宝食品控股公司合作计划收购开发商Digital Extreme,希望让完美世界旗下研发工作室再多一家,而森宝食品内部消息文件已经证实了将进行投资一事,[20]但此消息在7月2日被Engadget报导后,引发国外部分《星际战甲》玩家不满,甚至有玩家在官方论坛发文希望Digital Extreme不要跟完美世界进行交易。[21][22]有玩家表示任何被完美世界收购的电子游戏公司不得不转移开发新的游戏内容,并要求开发出锁箱和抽奖系统来获得游戏中的宝物和奖励。[23]创意总监史特夫·辛克莱(Steve Sinclair)回复“你可能已经阅读过有关Digital Extreme业务发展方面的一些消息,并可能让你担忧。出于法律关系,我们不能透露具体消息,但是如果你知道《星际战甲》的历史的话,你就会知道我们正试图《星际战甲》的设计保留在Digital Extreme的手中。是的,我们是有机会的,但是游戏本身就是,而且仍会用爱来争取。”。[24]10月15日,森宝食品控股公司收购了Digital Extreme的58%股份,而完美世界收购了3%,开发商的执行长詹姆斯·施马兹(James Schmalz)表示“我们很高兴与潜在的合作伙伴一起工作,这些合作伙伴分享我们关于游戏未来的哲学以及我们如何接近它。这样的伙伴关系将使我们进一步继续让《星际战甲》更庞大及更好地完全控制自己的命运。”该收购尚未结束,而且受到若干的限制,其中一项条件是准许完美世界在中国大陆发布《星际战甲》的独家权利,因为当时的中国大陆在那一阵子解除了电子游戏机的禁令,[25]此项收购也表示制作团队会有更多的资金来更新和改善游戏。[26]此项交易最后在2015年7月完成。[27]2014年11月25日在PC平台推出首个以中国神话西游记》的人物孙悟空为参考的新战甲“悟空(Wukong)”。[28]

2016年3月16日,詹姆斯·施马兹(James Schmalz)接受了美国软件买卖公司昆仑集团(Corum Group)的采访,他表示先前已经有和该集团讨论公司买卖的事情,在几次交谈后发现他们有能力朝着亚洲市场迈进,特别是中国。在文化的角度上,他们完全无法深入其中。因此在他们和有兴趣的中国市场的公司交谈时,他们感到非常兴奋,这似乎也引发了真正收购的可能性,这进一步的发展对他们来说非常有意义。当大部分的股份被乐游科技(前身为森宝食品)收购到至今,已经是他们绝佳的合作伙伴了,因为他们知道在公司之间的文化不兼容的情况下收购会变成恶梦,他们很感谢乐游科技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进入中国和亚洲市场,并被证明是帮助他们实现下一个目标的绝佳伙伴。[29]5月20日,乐游科技买下了剩下的39%股份。[27]2017年9月2日,Venturebeat采访了乐游科技的执行长许怡然,他表示利用森宝食品这个空壳公司一步一步的收购,无论是发行债券还是新股都非常复杂,差不多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完成。[30]

发行

编辑

2013年,登上Steam平台后的三月,《星际战甲》与《反恐精英》以及其他五款游戏登上了Steam图表上,借此让索尼注意到了他们,[31]索尼便与Digital Extremes接触,并成功让制作团队获得了PlayStation 4的开发工具。[2][31]《星际战甲》确定为PS4的首发游戏,[32]并会在2013年11月15日免费开放下载,游戏的创意总监史特夫·辛克莱向外界透露,该游戏仅在PS4平台上独占三个月,并说道“游戏透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到玩家手中,而索尼率先得到了这个机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让《星际战甲》率先在PS4平台上推出。对于动作爱好者来说,你没有理由在游戏开放下载的那天不去下载《星际战甲》玩,何况它还是免费的。”7月,制作团队表示有兴趣让该作登上其它平台。[33]但相对的,在Xbox One平台可能碍于微软的政策无法快速登上Xbox One平台,《电影混合》(Cinema Blend)的威廉·亚瑟(William Usher)认为“阻止独立开发商自行发布游戏会限制Xbox One上出现什么游戏。”但他知道“阻止独立开发商自主发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大多的独立游戏都是‘垃圾’或者品质不是很高的游戏。”以及“许多时候,图形品质是能够分辨独立游戏和AAA游戏的重要因素,但是我们已经开始看到来自鲜为人知的工作室的游戏所带来的视觉和图形风险模糊了这种区分的界线,而《星际战甲》显然是那些游戏的一部分。”[34]

2014年6月9日,Digital Extremes透过微软的ID@Xbox英语ID@Xbox计划成功让《星际战甲》进入Xbox One平台,创意总监史特夫·辛克莱表示“让《星际战甲》引入Xbox One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35]12月,中国大陆的索尼PlayStation中国发布会上,完美世界高级副总裁许怡然先生宣布将于2015年在PS4国行主机上发行《星际战甲》。[36]2015年约3月初左右,《星际战甲》的PC版本在中国大陆通过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审查并将由畅游代理,而不是PS4版代理公司完美世界。[37]11月6日,完美世界的《星际战甲》官方网站宣布PS4版将于11月26日发行。[38]2017年5月15日,中国大陆的《星际战甲》PS4版于2017年9月27日停止运营。[39]2019年3月,在腾讯Wegame平台发行。[40]

扩张包

编辑

《天诺起源》

编辑

《天诺起源》扩张包中新增新的敌对势力“Sentient”,“Sentient”是一群自称来至Tau星系的超人类种族,企图侵略太阳系毁灭人类。而在主线故事“觉醒”中,揭露出Tenno在战甲背后的真面目。

《内战》

编辑

《内战》的主线故事是Tenno发现武形秘仪的领袖Teshin暗地里将其他在月球中沉睡中的Tenno同胞拐走,知道了Teshin暗地里为Grineer的双子女王服务,Tenno就跟Teshin打起来但他成功逃脱。Tenno跟踪Teshin到Grineer的统治者-“双子女王”所居住的赤毒要塞,但Tenno潜入去要塞后见到双子女王后与Lotus断绝联络,他的战甲被双子女王擒住。原来Teshin其实是过去Orokin的廷卫,向拥有长生不老之秘药“赤毒”(Kuva)的Orokin统治者们宣誓效忠,现在双子女王拥有着它,所以Teshin对女王们唯命是从。双子女王企图以赤毒的力量来夺走他的身体来为自己延续生命,在此时Tenno指挥官陷入幻象之中,在幻象中的Tenno指挥官重新学习操纵虚空能的能力,Teshin也在幻象中指导着他,当Tenno的能力完全觉醒后从幻象中回到现实并传送自己去赤毒要塞,与Teshin合作击败双子女王并夺走赤毒。

《夜灵平野》

编辑

新增地球村庄“希图斯”和相连的自由探索版图“夜灵平原”、新集团Ostron和夜羽、钓鱼和挖矿功能及玩家组装的近战武器“Zaw”和指挥官专用的“增幅器”。

《牺牲》

编辑

《牺牲》为接着《内战》之后主线故事,Tenno突然被召唤来到月球,与一直指导著Tenno进行任务的Lotus相遇,但Lotus就跟着一个Orokin男人Ballas离去并断绝联络,只留下了她的头盔。在Tenno寻找Lotus时,中枢Ordis发现一个奇怪的信号,Tenno就尝试跟着这信号去寻找,发现一个名为“Excalibur Umbra”的神秘战甲的部件,Tenno将它重建,但它立即就暴走起来并逃出登陆艇,Tenno就去追赶Excalibur Umbra,期间Ordis解开了Ballas留下的资料,知道了Exalibur Umbra和和其他一切的战甲的来历。最后Tenno跟Excalibur Umbra进行接触,看到它被改造成战甲前的痛苦回忆,Tenno安抚Excalibur Umbra的伤痛并成功控制它,然后追杀Ballas盘问他Lotus的下落,可是……

《福尔图娜》

编辑

新增金星Corpus为主题的自由探索版图“奥布山谷”和地下都市“福尔图娜”、新势力“索拉里斯联盟”和“索拉里斯之声”、玩家自行组装枪械“组合枪”、K型滑板和捕猎动物功能。

《九重天》

编辑

新增“锐捷号”突击炮艇,令玩家能进行更广大的太空战。

《远古之血》

编辑

实装“赤毒巫妖”的新敌人。“赤毒巫妖”是Grineer为对付Tenno而设的强大敌人,需要用特殊的方法来击败他,打败他的话可以将他变成同伴或杀死来夺走他的“赤毒武器”。 玩家必须拥有锐捷号才能拥有。

《惊惧之心》

编辑

新增卫星版图火卫二、“亡骸殿”和Infested主题的自由探索版图“魔裔禁地”、新势力“源拓氏”和“亡骸精灵”,以及玩家自行组装机甲“亡骸机甲”。

《火卫二・奥义》

编辑

《CORPUS・毗邻星》

编辑
  • Digital Extremes将“锐捷号”的功能重新调整,令玩家可以不需要氏族道场都可以参与锐捷号的太空战,而且锐捷号的武器更容易获得和改造功能变得更人性化。
  • 实装“Pravos的姊妹”的新敌人,性质与Grineer的“赤毒巫妖”一样,为Corpus阵营的强敌角色,而她们武器都是以“教条”为名。

《新世战纪》

编辑
《新世战纪》于2021年12月15日发放,是继《牺牲》之后的新的主线故事。需要锐捷号战船和亡骸机甲才能进行。
《新世战纪》的故事讲Sentient突然对始源星系的各大星球发动攻击,Grineer、Corpus和Tenno三方势力联手抵抗但最后失败,Lotus以Natah的身份阻止Ballas和Erra的野心也失败,Lotus和Tenno的指挥官也失去踪影。背叛人类的前Orokin执行官Ballas借着Sentient的协助下自立为王,成立“那尔迈帝国”,对始源星系进行残暴的统治,强迫全人类戴上面罩控制他们的思想。不久后,有一个名为“漂泊者”的神秘人,对那尔迈进行游击战以解放人类,但不敌执政官而退。于是“漂泊者”就在金星偷取了航天飞机,前往海王星寻求被封印的Sentient之前领袖和Lotus的父亲Hunhow的协助,Hunhow深知他的同胞、儿子Erra和女儿Lotus被Ballas利用,同意协助“漂泊者”,赐予武器“元灭”和讲述Ballas手下三名执政官的弱点,“漂泊者”就去猎杀执政官以取回Lotus的力量碎片。当“漂泊者”打倒其中两位执政官,回收两份碎片交给Lotus之后,Lotus因不承认“漂泊者”他的Tenno的身份,对他发动攻击。
另一边厢,Tenno指挥官在Zariman-10-0调查船中上课,然后该船发动虚空跳跃,跳跃后发生严重灾难,成年人全部发狂,船上的孩子们把自己困在课室里等待救援,Tenno指挥官尝试安抚同伴,然后就遇上“墙中之男”,“墙中之男”说他有办法拯救指挥官的同伴,但就要跟他订下契约,情急之下,指挥官别无他选与他立契。因此指挥官和“漂泊者”两者融为一体。然后画面回到“漂泊者”的营地,“漂泊者”变成了指挥官,有了使用虚空能量的能力,令Lotus承认他是Tenno而停止攻击他,不过Lotus记起她有重要的事情而离去。
Ballas发现他失去了两名执政官之后,决定集结Sentient的舰队去太阳去提早实现他的“计划”,但协助他的Erra开始质疑Ballas了。而Tenno指挥官前往Zariman-10-0调查船的遗迹与“漂泊者”见面,选择以其中一人的身份去作战。Tenno就去地球的Ostron村落,解救当地人并登上Unnm之塔以追截Lotus。从Lotus的口中知道,Ballas企图毁灭太阳,令始源星系灭亡,牺牲自己一手建立的那尔迈帝国逃往Tau星系,但Lotus希望靠自己去阻止Ballas,不让Tenno协助她并把他赶走,然后中枢Cy派遣锐捷号来接应Tenno,前往太阳进入Ballas的旗舰“佩加哈萨”。
Tenno以亡灵机甲进入“佩加哈萨”后,Erra出手协助Tenno,他明白了Ballas根本在利用他的同胞来满足自己的野望,不过Erra最后为Tenno撑住通道而牺牲了自己。Tenno打倒最后一位执政官,拿取最后一块Lotus的碎片后去跟Ballas对质。
Tenno到达了Ballas的王座后,见到Lotus正在跟Ballas对峙,Ballas随即将碎片从Tenno手上抢走并吸收进自己的体内,令他能控制了Lotus的身心并命令她杀死Tenno,经过一番搏斗后,Lotus成功挣脱Ballas的控制但仍然被Ballas压制住,Tenno指挥官乘机将面罩戴上在Ballas的脸上令Ballas的心被迷惑,看到Lotus为他的恋人Margulis,Lotus就趁机跟Ballas接吻将他的生命力全部吸走,Lotus恢复她原本的力量,但黑洞已经打开了,Lotus尝试使出她所有的力量去保护Tenno,接着“墙中之男”突然出现帮助他们把黑洞关闭。
事件之后,Tenno(指挥官和漂泊者)把Lotus带回月球的原位,重新作为Tenno的幕后支持,虽然Ballas已经死亡,那尔迈帝国分崩离析,但仍然有部分死忠份子在活跃,战争依然继续。
《新世战纪》的故事结束后,因为Teshin已经战死,所以“武形秘仪”的Teshin变成了投影影像。而且地球的Ostron村落和金星的福尔图那的面貌也留下那尔迈统治时的改变。指挥官可以切换成漂泊者形态,也可以将登陆船停泊在漂泊者营地。Lotus可以切换成Natah或Margulis的形象(形象会根据玩家在故事最后的抉择而定,可以使用其他形象不过需要用白金货币购买,但名字就会永远被定下来)。

扎日曼的天使们

编辑

破幂者

编辑

《渡域悖论》

编辑

音乐

编辑
《星际战甲》官方原声带
凯思·波沃尔(Keith Power)原声带
发行日期2017年3月17日
格式黑胶唱片数位音频
导演乔治斯‧潘诺斯(George Spanos)

游戏中的音效由Digital Extremes内部团队和乔治斯‧潘诺斯(George Spanos)担任、作曲家由好莱坞的凯思·波沃尔(Keith Power)担任,其创作的音乐有着“喜怒无常、充满活力的电子风格”。制作团队与流行文化品牌iam8bit合作发售了第一张游戏专辑,原声带收录了24首歌曲,包含了2015年的剧情任务“天诺起源”所使用的配乐。[41]专辑封面由著名艺术家帕特里西奥‧贝特欧(Patricio Betteo)担任,专辑里也包含着帕特里西奥‧贝特欧为《星际战甲》绘制的一些插图和创作产品。[42]

《星际战甲》官方原声带
曲序曲目
1.This Is What You Are
2.Hunhow
3.The Second Dream
4.Wretched Things
5.Ghosts of Voids
6.Corrupted
7.Derelicts
8.The Creeping Dark
9.Archwing
10.Wings of War
11.The Witches Lair
12.Red Broth
13.Origin System
14.Vor’s Prize
15.Corpus Greed
16.March of the Moa
17.Our Disease
18.Consume Us
19.Grineer Onslaught
20.The Profit
21.Gene Molds
22.Grakata
23.Grakata
24.Rapid Adaption

评价

编辑
评价
汇总得分
汇总媒体得分
GameRankings(PC) 60%[46]
(PS4) 67%[47]
(XONE) 70%[48]
Metacritic(PC) 68/100[43]
(PS4) 64/100[44]
(XONE) 62/100[45]
评论得分
媒体得分
Destructoid(XONE) 6/10[55]
Game Informer(PS4) 7.8/10[54]
GamesRadar+(PS4)      [57]
GameSpot(PC) 6/10[53]
GameZone(PS4) 8.5/10[52]
IGN(PC) 7/10[49]
(PS4) 7.5/10[50]
(XONE) 7.2/10[51]
官方Xbox杂志英国(XONE) 7/10[56]
PCGamesN(PC)      [58]
奖项
媒体奖项
游戏大奖2017英语The Game Awards 2017最佳持续游戏(提名)[59]
Steam大奖2017英语Steam Awards甜蜜的负担(获奖)[60]

因《星际战甲》游戏中角色的动作表现,大部分媒体以“太空科幻忍者”来形容该作品。[3][61][62][63][52][64][34]甚至也被评价为像是“《质量效应》遇上《忍者龙剑传》”,就连创意总监史特夫·辛克莱也表示“这是款大型,混乱的太空忍者游戏”。[64]

Venturebeat.com将其列为“2013年你应该玩的前六大MMO游戏”之一。[65]新浪网将其列为18禁网络游戏第二名,直接理由为暴力,但不认为这是第三人称射击游戏,因为游戏中融入了大量的动作MMO玩法。[66]《星际战甲》新增的开放世界地图夜灵平原,在新浪网被选为“2017年十大DLC”之一。[67]

PC Gamer认为游戏故事中每个问题都可能把答案放在某个地方、或者放在非常明显的地方但需要了解制作团队原创的外星语言才能理解的手法,有着《黑暗之魂》的风格。[5]

在推出首个开放世界特性的地图“夜灵平野(Plains of Eidolon)”的两周后,玩家人数从六万多提升至十二万多,明显地上升了两倍。[68]

Polygon的班‧库切拉(Ben Kuchera)觉得《星际战甲》有着H·R·吉格尔的风格。[8]新政治家杂志英语New Statesman认为《星际战甲》独创的美术风格就是战甲本身。[69]Digital Extremes的社群经理的丽贝卡‧福特(Rebecca Ford)表示,《星际战甲》第一吸引人潮的特点就是游戏的美术风格。[12]

评分

编辑

在正式上市后,《星际战甲》在MetacriticGameRankings上得到了混合或平均的评价,评分为68/100分[43]和60%。[46]IGN给予PC平台7/10分,并赞美游戏的合作模式有着《质量效应3》多人游戏的格调。[49]GameSpot给予PC平台6/10分,提及游戏中的机甲特技动作良好,但场景经常重复,敌人也没有丰富的表情,以及一些系统并没有良好的说明。[53]PCGamesN给予5颗星标准内的4.5颗。[58]

Metacritic和GameRankings也给PS4平台混合或平均的评价,评分为64/100分[44]和67%。[47]GameZone的麦克·斯普赫达(Mike Splechta)给PS4版本8.5/10分,并表示“如果你已经很享受像《怪物猎人》的游戏,需要你为了制作更好的物品而培养的话,《星际战甲》也遵循着相同的公式,除了有更多让人满足的地方和更快节奏的战斗。”。[52]IGN给PS4平台给予7.5/10分。[50]Game Informer给予PS4平台7.8/10分。[54]

Metacritic给Xbox One平台混合或平均的评分62/100[45],但GameRankings的评分达到了70%。[48]Destructoid的克里斯·卡特(Chris Carter)给予Xbox One平台6/10分,卡特表示在制作物品期间相当缓慢,并可能会引诱玩家购买(或交易)游戏中的真实货币,而且为了制作一件物品,玩家必须知道要先取得哪先材料、购买蓝图等才能开始制作,否则会浪费更多时间。他在与一些硬派玩家交流后发现快速成长的方法,但过程也相当缓慢,也可能促使新手玩家花费大笔钞票,即使这并非成长的必经之路。经历过大部分的流程后,卡特不认为这是款“付费赢”(Pay-to-win)的游戏,唯有必须使用真实货币才能获得的装饰品才是最难获得的。[55]IGN意大利给予7.2/10分。[51]官方Xbox杂志英国给予7/10分。[56]COGconnected给予68/100分。[70]PureXbox.com给予正面的8/10分。[71]

奖项

编辑
  • 2013年12月17日,被ZAM英语Allakhazam获奖为“年度最佳动作游戏”。[72]同月23日,被PC Invasion获奖为“年度最佳免费游戏”。[73]
  • 2014年3月31日,在MMOBomb.com上的终极免费游戏决胜赛中被选为“巫师派”(Wizard Division)的冠军。[74]
  • 2017年12月7日,在游戏大奖2017英语The Game Awards 2017上提名“最佳持续游戏”(Best Ongoing Game)。[59]
  • 2018年1月5日,在Steam大奖2017英语Steam Awards上获得“甜蜜的负担”(Labor Of Love)奖项。[75][60]
  • 2018年4月,夜灵平野更新在PromaxGames英语Promax Awards上获得“年度最佳营销活动”(Best Marking Campaign of the Year)的奖项。[76]
  • 2018年5月14日,在纽约市举办的第23届英语2018 Webby Awards威比奖上,由网友票选的“人民之声”上获奖“最佳动作游戏”。[77]
  • 2019年5月13日,[78]2019年威比奖英语2019 Webby Awards上,由网友投票的“人民之声”获奖“最佳动作游戏”和“最佳音效设计”。[79]
  • 2020年1月2日,在Steam大奖2019上提名“甜蜜的负担”(Labor Of Love)的奖项。[80]

参考

编辑
  1. ^ 1.0 1.1 驅使強力裝甲抵禦入侵者!《戰甲神兵》釋出遊戲預覽影片啟動公開測試. 游戏基地. 2013-03-22 [2017-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31) (中文(繁体)).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戰甲神兵》製作人派特‧庫迪爾卡專訪 暢談內容特色與製作理念. 巴哈姆特电玩资讯站. 2014-03-03 [2017-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30) (中文(繁体)). 
  3. ^ 3.0 3.1 【E3 13】《戰甲神兵》確定推出 PS4 版 體驗線上科幻忍者戰鬥快感. 巴哈姆特电玩资讯站. 2013-06-06 [2017-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30) (中文(繁体)). 
  4. ^ 《戰甲神兵》登上亞洲 PlayStation 4 平台 自 12 月 17 日起免費暢遊. 巴哈姆特电玩资讯站. 2013-12-18 [2017-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6) (中文(繁体)). 
  5. ^ 5.0 5.1 5.2 Dominic Tarason. How a clever plot twist completely reshapes Warframe's story. PCGamer.com. 2017-10-17 [2018-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Patrick Klepek. Closing Digital Extreme's Psychic Wound. Giant Bomb. CBS Interactive Inc. 2013-02-19 [2017-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5). 
  7. ^ DIGITAL EXTREMES ANNOUNCES DEVELOPMENT OF DARK SECTOR. Digital Extremes. [2014-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年4月5日). 
  8. ^ 8.0 8.1 8.2 How Warframe built an ethical free-to-play economy. Polygon. 2018-01-02 [2018-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9. ^ DigitalExtremesDev, Original Dark Sector Concept, 2012-05-11 [2018-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1) 
  10. ^ Press Release: Warframe announced! | Warframe. 2013-09-21 [2018-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1). 
  11. ^ 《戰甲神兵》推出開放式地圖「Plains of Eidolon」 具操控玻璃能力新機甲「Gara」登場. 巴哈姆特电玩资讯站. 2017-10-13 [2015-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3). 
  12. ^ 12.0 12.1 12.2 Ben Maxwell. Why Warframe is going open-world with Plains of Eidolon, and what it means for the future. PCGamesN. 2017-07-09 [2018-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 
  13. ^ 13.0 13.1 Jeff Grubb. How Digital Extremes built Warframe into a free-to-play sci-fi juggernaut. Venturebeat. 2017-01-17 [2018-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3). 
  14. ^ 14.0 14.1 Steven Wong. How Digital Extremes Defied The Odds With ‘Warframe’. alistdaily.com. 2017-01-18 [2018-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15. ^ 15.0 15.1 James Brightman. Warframe dev: Industry must get better at "giving players a choice and a voice". gamesindustry.biz. 2017-12-04 [2018-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16. ^ Alex Calvin. How Digital Extremes grew Warframe's player base to 30m users. PC Games Insider. 2017-11-14 [2018-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5). 
  17. ^ Harry Turner. Why you Should be Playing Warframe. DESIblitz.com. [2018-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18. ^ Ben Kuchera. Loot boxes are the video game issue of the year. Polygon. 2017-12-14 [2018-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9) (英语). 
  19. ^ Joe Donnelly. Destiny 2 and Warframe can 'absolutely' coexist on PC, says Digital Extremes. PCGamer.com. 2017-10-25 [2018-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20. ^ 建議投資於 DIGITAL EXTREMES (PDF). 森宝食品控股有限公司. [2018-01-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1-04). 
  21. ^ Eliot Lefebvre. Perfect World Entertainment buys Digital Extremes. Engadget. 2014-07-02 [2018-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7) (英语). 
  22. ^ 中國完美世界計畫收購《戰甲神兵 Warframe》研發商 Digital Extreme. 巴哈姆特电玩资讯站. 2014-07-03 [2018-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6) (中文(繁体)). 
  23. ^ Jonathan Toyad. China's Perfect World to buy Warframe makers: Is it a good idea?. e27.co. 2014-07-04 [2018-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30). 
  24. ^ Emanuel Maiberg. Warframe Dev Set to Be Acquired by MMO Company Perfect World and a Chicken Meat Supplier. GameSpot. 2014-07-06 [2018-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英语). 
  25. ^ Eddie Makuch. Unreal, BioShock Dev Digital Extremes Sold to Chinese Companies. GameSpot. 2014-10-15 [2018-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英语). 
  26. ^ Eliot Lefebvre. Warframe studio Digital Extremes partners with Perfect World. Engadget. 2014-10-16 [2018-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5). 
  27. ^ 27.0 27.1 Leyou Technologies acquires 39% of Digital Extremes for US$65 million. www.lexpert.ca. 2016-05-20 [2018-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28. ^ Eddie Makuch. Xbox One/PS4/PC Shooter Warframe Adding Mythological Chinese Variant. GameSpot. 2015-11-24 [2018-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29. ^ 03 16 SELLERS PANEL: JAMES SCHMALZ [DIGITAL EXTREMES]. Corum Group Ltd. 2016-03-16 [2018-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2). 
  30. ^ DEAN TAKAHASHI. GamesBeat Boss interview: China’s Leyou moves from chicken meat to triple-A game publishing. Venturebeat. 2017-09-02 [2018-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4). 
  31. ^ 31.0 31.1 Luke Karmali. How Sony Wooed Warframe onto PS4. IGN. 2013-11-28 [2017-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4). 
  32. ^ SCEJA 發表日本地區 PS4 預定發售遊戲陣容 首發遊戲達 19 款. 巴哈姆特电玩资讯站. 2013-09-10 [2018-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8). 
  33. ^ 開發商表示《Warframe》僅為PS4限時獨佔遊戲. 电玩巴士. 2013-09-03 [2018-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8). 
  34. ^ 34.0 34.1 William Usher. Warframe Could Be On Xbox One If Microsoft Alters Indie Policies. Cinema Blend. 2013-07-22 [2017-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30). 
  35. ^ WARFRAME ANNOUNCED FOR XBOX ONE. IGN. 2014-06-09 [2017-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36. ^ 完美世界将在PS4国行主机发行《星际战甲》. 新浪网. 2014-12-11 [2018-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2). 
  37. ^ PC版《星际战甲》通过审批 畅游代理. 新浪网. 2015-03-02 [2018-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2). 
  38. ^ 终于来了!《星际战甲》主机版上线时间公布. 完美世界 (网络公司). 2015-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5日). 
  39. ^ 《星际战甲丨Warframe》大陆地区主机版停止运营公告. www.psnine.com. [2018-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7). 
  40. ^ 乐游科技控股(1089.HK)2018财报:Warframe的深度与乐游的广度. 新浪财经. 2019-04-02 [2019-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3). 
  41. ^ Ian Cooper. DIGITAL EXTREMES AND IAM8BIT TEAM UP TO RELEASE WARFRAME MERCHANDISE. gamingrespawn.com. 2017-03-21 [2018-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42. ^ Chris Pereira. Gorgeous Warframe Vinyl Album, Limited Edition Prints Go On Sale Soon. GameSpot. 2017-03-14 [2018-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43. ^ 43.0 43.1 Warframe for PC Reviews. Metacritic. [2017-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5). 
  44. ^ 44.0 44.1 Warframe for PS4 Reviews. Metacritic. [2017-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9). 
  45. ^ 45.0 45.1 Warframe for XBox One Reviews. Metacritic. [2017-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6). 
  46. ^ 46.0 46.1 Warframe for PC. GameRankings. [2018-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9). 
  47. ^ 47.0 47.1 Warframe for PS4. GameRankings. [2018-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9). 
  48. ^ 48.0 48.1 Warframe for Xbox One. GameRankings. [2018-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9). 
  49. ^ 49.0 49.1 Matthew Rorie. WARFRAME REVIEW. IGN. 2013-04-03 [2017-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5). 
  50. ^ 50.0 50.1 Brian Albert. WARFRAME PLAYSTATION 4 REVIEW. IGN. 2013-12-03 [2018-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51. ^ 51.0 51.1 Marco Salvaneschi. la recensione di warframe ora disponibile anche su xbox one. it.ign.com. 2014-09-08 [2018-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1) (意大利语). 
  52. ^ 52.0 52.1 52.2 Mike Splechta. Warframe Review: Cyborg ninja all the things. GameZone. 2013-12-05 [2017-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53. ^ 53.0 53.1 Chris Watters. Warframe Review for PC. GameSpot. 2013-08-02 [2018-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6). 
  54. ^ 54.0 54.1 Mike Futter. Warframe Review for PS4. Game Informer. 2013-11-25 [2018-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55. ^ 55.0 55.1 Chris Carter. Review: Warframe for Xbox One. Destructoid. 2014-09-04 [2018-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56. ^ 56.0 56.1 Edwin Evans-Thirlwell. Warframe Xbox One Review. 官方Xbox杂志英国. 2014-10-02 [2018-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4). 
  57. ^ Mike Suskie. WARFRAME REVIEW. GamesRadar. 2013-11-17 [2018-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7). 
  58. ^ 58.0 58.1 Tim Edwards. Warframe PC review. PCGamesN. 2013-04-29 [2018-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30). 
  59. ^ 59.0 59.1 TangBao. 2017 TGA遊戲大獎完整得獎名單,《薩爾達傳說:曠野之息》與《地獄之刃:賽奴雅的獻祭》抱三獎大豐收. 4Gamers. 2017-12-08 [2018-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1). 
  60. ^ 60.0 60.1 Chris Pereira. Steam Awards 2017 Winners Announced And, Surprise, The Witcher 3 Is Still Winning Things. GameSpot. 2018-10-05 [2018-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61. ^ Christopher Metz. Warframe Introduces Sweet Ninja Movement Options and Two New Characters. Co-Optimus.com. 2013-02-04 [2018-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 
  62. ^ SEBASTIAN HALEY. Warframe is the online co-op space ninja game you've been waiting for (interview). VentureBeat. 2013-05-16 [2018-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63. ^ Test : Warframe. Jeuxvideo.com. 2013-05-17 [2018-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64. ^ 64.0 64.1 FREE-TO-PLAY SHOOTER WARFRAME COMING TO PS4. IGN. 2013-06-04 [2018-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8). 
  65. ^ SEBASTIAN HALEY. The top 6 MMOs you should be playing this year. Venturebeat.com. 2013-05-18 [2018-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66. ^ 挡不住的18禁 “不和谐”网游盘点. 新浪网. 2014-12-25 [2018-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8) (中文(简体)). 
  67. ^ 盘点2017年十大DLC 《DOTA2》《塞尔达》上榜. 新浪网. 2018-01-08 [2018-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2). 
  68. ^ Joe Donnelly. Warframe Plains of Eidolon update almost doubles concurrent player count. PCGamer.com. 2017-10-25 [2018-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69. ^ Warfram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weird Canadian space ninjas. 新政治家杂志英语New Statesman. 2014-02-24 [2018-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30). 
  70. ^ John Elliott. WARFRAME (XBOX ONE) REVIEW – A FREE-TO-PLAY GAME WITHOUT A CATCH. COGconnected. 2014-09-18 [2018-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1). 
  71. ^ Justin R.R Gieni. Review: Warframe (Xbox One). PureXbox.com. 2014-09-12 [2018-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7) (英语). 
  72. ^ Cyliena. ZAM Game of the Year Awards (Part One). ZAM: 第1页. 2013-12-17 [2018-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5). 
  73. ^ Paul Younger. IncGamers 2013 Readers’ Awards – The Winners. PC Invasion: 第1页. 2013-12-23 [2018-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2). 
  74. ^ Spunkify. MMOBOMB ULTIMATE F2P SHOWDOWN: THE FINAL CONFRONTATION. MMOBOMB.com. 2014-03-31 [2018-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2). 
  75. ^ Steam大獎2017. store.steampowered.com. Steam. [2018-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9). 
  76. ^ PromaxGames Awards 2018 Official Finalists Guide (PDF). www.promax.org: P.6. [2019-10-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27). 
  77. ^ The Webby Awards - People's Voice Winner: Warframe. www.webbyawards.com. [2019-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英语). 
  78. ^ Jenny Slate to Host 2019 Webby Awards. www.hollywoodreporter.com. 好莱坞报导. 2019-03-26 [2022-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英语). 
  79. ^ The Webby Awards - Honoring the Best of the Internet: Warframe. [2022-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2) (英语). 
  80. ^ 2019 Steam 大獎得獎名單公布 《隻狼》奪年度遊戲獎、《GTA 5》再獲甜蜜負擔獎. 巴哈姆特电玩资讯站. 2020-01-02 [2022-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