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讨论:命名常规 (事件)

最新留言:4年前由Jimmy-bot在话题关于普悠玛列车出轨事故近期移动内发布

翻译笔记 编辑

我暂且翻译了一小部分,且没有逐字译,可能需要校正语句。其中有些叙述和中文维基不完全相符,应该得再修改。--秋意假发浓(我已关闭了所有通知,所以@我看不到)留言2015年10月20日 (二) 15:27 (UTC)回复

谢谢你的共襄盛举。不需要逐字翻译,英文版那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定稿,能符合我们中文社群的需要即可。--Jasonzhuocn留言2015年10月20日 (二) 15:31 (UTC)回复

航空事故 编辑

文中说“在航空业,“事故”与“意外”等用词定义在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录13,航空相关事件的命名应遵循这些标准。”,粗查了一下国际民用航空公约及其附件13(中文版为官方有效文件),依照命名常规中的说法,采用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标准,似乎商业航空事故的命名方式通常应该类似为“美国航空587号航班事故”(也就是说举例中的“美国航空587号班机空难、中华航空611号班机空难、法国航空447号班机空难、日本航空123号班机空难”这类命名方式,并不符合文中要求遵循的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用词标准)。看得不仔细,没看到其他类型的航空事故的一些用词标准,也没看到命名常规中提到的“意外”的用法--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5年10月21日 (三) 08:56 (UTC)回复

查英文版中“"accident" and "incident"”的提法,根据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13中文版相对应的用词,"accident"是指事故, "incident"是指严重事故征候(或事故征候),而非意外--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5年10月21日 (三) 09:11 (UTC)回复

书生说得没有错。不过百度连结我这儿没法用,补一下我找到的官方文件连结 http://www.icao.int/Meetings/AMC/MA/Accidet%20Investigation%20and%20Prevention%20(AIG)%20Divisional%20Meeting/AIGdiv08_WP32_zh.pdf 第九版,第 11 次修订。--Jasonzhuocn留言2015年10月22日 (四) 11:29 (UTC)回复

海事事故 编辑

英文需要斜体这个翻译,可以不用翻译出来吧。中文又不用斜体。Bluedeck 2015年10月22日 (四) 12:36 (UTC)回复

提议增修命名常规,引入事件命名规则 编辑

Talk:2015年八仙乐园派对粉尘爆炸事故讨论页中,许多编者提议将条目前面的年份去掉,少数人认为前缀年份是wiki惯例,如2015年台中捷运绿线钢梁坠落事故2013年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火车事故,无法达成共识。我认为这情况要从制度面写明。我找WP:命名常规,原来我们中文版没有针对事件命名的规范。中文事件命名惯例很有可能源自于英文版的翻译条目,久而在本地形成一种默契。而英文维基则有明确的方法,Wikipedia:Naming conventions (events)提到,事件命名由三个部分组成,时间+地点+事件本身。若无歧义,可以不冠年份。在此,我提议将英文版的事件命名方法引过来,加入WP:命名常规或写成Wikipedia:命名常规 (事件),供本地作者命名参考。--Jasonzhuocn留言2015年10月2日 (五) 19:25 (UTC)回复

事件命名规则只能作为参考,阁下认为事件条目名称应借鉴wiki的惯例,但事实上这种做法只在事件没有给出官方的正式命名才会这样做的。我举几个例子:

  • 去年在香港发生的雨伞革命在中文维基中的条目沿用雨伞革命原名,而在其他大多数的维基语言版本则采用了2014年香港示威(如2014 Hong Kong protests)之类的名称,既然雨伞革命已经成为了约定俗成且被广泛认可的名称,如果按照惯例改为2014年香港示威,是不是显得画蛇添足了呢?
  • 又如空难条目的命名,如马来西亚航空370号班机空难如果改成惯例名称,就成了2014年马来西亚航空370号班机空难。这样,我只想说,飞机丢了就是丢了,不会丢第二次,加上时间就多余了。
  • 马尼拉人质事件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都是有官方定名或约定俗成名称的事件,与其条目名称改成2010年马尼拉香港游客遭胁持事件、2015年天津塘沽区爆炸事故,倒不如用回官方名称或通用名称更能让人理解。

以上。--虫虫超能研究所~实验志愿者报名入口~以新闻立站 2015年10月3日 (六) 08:11 (UTC)回复

我觉得可以。另外,目前天津爆炸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的重定向方式,也存在一定争议,最好能一并解决。Bluedeck 2015年10月3日 (六) 19:28 (UTC)回复
个人觉得时间、地点、事件叙述这样的排序蛮合理的,至少可以让大家在新闻事件发生第一时有个遵循的惯例说明。--上官留言2015年10月6日 (二) 00:03 (UTC)回复
感觉大陆的热点事件命名一般不加年份。--Kuailong 2015年10月6日 (二) 20:49 (UTC)回复
看来命名争议比较常发生在名称没有固定下来的事件。如果参考文献已经有稳固的名称了,也就不太需要另外照着命名常规的方法来走。Wikipedia:Naming conventions (events)内有提到一些不加年份的例子,如特内里费空难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维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查理周刊总部枪击案,这些都是没有时间歧义的事件,文献来源给予的事件名称也差不多稳定下来了。但是天津港的名称还不稳定,条目底下的八个新闻专题网站,分别用八个不同的事件名称,我想命名常规可以在参考文献对事件还没有统一名称的时候,发挥一些作用。--Jasonzhuocn留言2015年10月9日 (五) 07:01 (UTC)回复
  • (-)反对英文中心,有些东西没办法照搬过来的。还是拿Talk:2014年跨年夜上海外滩陈毅广场踩踏事件做例子,抛开一些由于中文维基过度“民主”导致的纠结不提,这个事件的名称,还真的很难确定:又要考虑到包含年份(就会牵扯到跨年夜的性质问题)因此不能照搬官方名称,又要给这个严重的事件一个完整的名称。相比之下,英文实在是太轻松了,2014 Shanghai stampede,完事儿了!鄙人有个脑洞,就是标题这东西,要讲究抑扬顿挫;Shanghai stampede发音长度差不多,所以读起来很干脆;但是“上海踩踏事件”就有点头轻脚重了,至少得有“上海外滩”四个字。上海这个例子其实算比较单纯的了,因为事件只有“踩踏事件”一种叫法,纠结的只是时间和地点。
    另外,有个经典例子,是台湾的一个什么地铁上连环砍人的事件——在这儿!2014年台北捷运随机杀人事件!这个例子更复杂,因为描述该事件的用词就有很多种。-- SzMithrandir(留言2015年10月23日 (五) 14:04 (UTC)回复
举例应该本地化。乌拉跨氪 2015年10月25日 (日) 16:33 (UTC)回复
欢迎一同参予本地化的工作。--Jasonzhuocn留言2015年11月1日 (日) 03:31 (UTC)回复
@乌拉跨氪:额,乌拉兄你是在说我吗?我这两个例子都是中文圈的事件啊.. -- SzMithrandir(留言2015年11月3日 (二) 11:53 (UTC)回复
我指Wikipedia:命名常规_(事件)正文内的举例。比如“在英文维基只有标注地点“娘子谷”(Babi Yar)”,这种例子就是不适宜的。乌拉跨氪 2015年11月7日 (六) 11:19 (UTC)回复
原来如此,那是,感谢指出!-- SzMithrandirEred Luin 2015年11月11日 (三) 20:45 (UTC)回复
“娘子谷”真的不适合本地。能协助提供一个本地的例子吗? 不然那项“只有标注"地点"的事件”就删掉了。--Jasonzhuocn留言2015年11月8日 (日) 17:07 (UTC)回复

只有标注"地点"的事件 编辑

娘子谷后来被移除了,以林肯大郡补上。--Jasonzhuocn留言2016年2月21日 (日) 05:26 (UTC)回复

关于普悠玛列车出轨事故近期移动 编辑

近期User_talk:Tenbeens移动不少意外事故条目名称,其中都免去“年份”,例如普悠玛列车出轨事故;不过移动后,似乎会跟其他语言命名原则不尽相同,例如en:2018_Yilan_train_derailment,因为久未参与讨论,请问社群,此移动有何讨论及通过依据?--Winertai讨论2019年9月29日 (日) 04:35 (UTC)回复

返回到项目页面“命名常規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