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哈里森

英国音乐家和甲壳虫乐队的首席吉他手(1943-2001)

乔治·哈里森MBE(英语:George Harrison,1943年2月25日—2001年11月29日),是一位英国吉他手、音乐人、歌手、作曲家,音乐和电影制作人,以披头士乐团主音吉他手的身份闻名全球。尽管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是乐队的主要创作者,大部分专辑中都至少收录一首哈里森的作品,包括〈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Here Comes the Sun〉和〈Something〉,后者是翻唱版本第二多的披头士歌曲,1965年起,披头士乐团的专辑至少有收录二首哈里森的歌曲。

乔治·哈里森
George Harrison
MBE
1974年的哈里森
歌手
国籍 英国
出生
George Harrison

(1943-02-25)1943年2月25日
 英国利物浦亚诺斯高夫街12号
逝世2001年11月29日(2001岁—11—29)(58岁)
 美国加利福利亚州洛杉矶
职业音乐家、歌手、作曲人、音乐及电影监制
宗教信仰印度教
音乐类型摇滚流行世界音乐实验
演奏乐器歌唱、吉他、锡塔琴键盘、贝斯、乌克丽丽
出道地点 英国
活跃年代1958–2001年
唱片公司ParlophoneCapitolAppleVee-JayEMIDark House
签名
网站www.georgeharrison.com
相关团体The Quarrymen披头士乐团Traveling Wilburys
著名乐器
  • Gretsch Country Gentleman
  • Fender Stratocaster "Rocky"
  • Gibson Les Paul"Lucy"
  • Rickenbacker 360/12

个人经历

编辑

童年

编辑

乔治·哈里森于1943年2月25日在利物浦的亚诺斯高夫街12号出生和成长的,父亲哈罗德(Harold Harrison)为巴士司机,母亲路易丝(Louise French Harrison)来自一个爱尔兰家庭。乔治是为家中幺子,有两名哥哥彼得(Peter)和哈利(Harry),以及一名姐姐路易丝(Louise)。在1950年哈里森一家搬到斯皮克(Speke)居住,哈里森便是在那儿遇到保罗·麦卡特尼

哈里森在12岁时购买了自己第一个吉他,哈里森形容它为“只是一个很小,很便宜的原声吉他(原话:Just a little cheap acoustic guitar)”,其后用此吉他自学,从此迷上了弹吉他。他的一个朋友表示哈里森用了一星期便学会了所有和弦,哈里森甚至在上课时在自己的笔记本画上包括吉他在内的不同乐器。[1]

1958–70年: 披头士时期

编辑

哈里森为乐队的主音吉他手。在乐队最风光的岁月,尽管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是主要作曲人。哈里森每张专辑中也会创作并主唱一至两首歌曲。哈里森所创作的第一首歌为《Don’t Bother Me》,当时哈里森是在生病时创作此歌,他表示是想“证明自己也能写歌”。1965年起披头士的每张专辑中,至少收录一首哈里森所创作的歌曲。著名歌曲包括《If I Needed Someone》、《Taxman》、《Love You To》、《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Here Comes the Sun》及《Something》。

在披头士后期,哈里森被印度音乐哲学所吸引,是当时最积极接触的西方人,更于1966年前往印度学习。除了认识印度教及其哲学外,哈里森也是在同年跟随拉维·香卡学习西塔琴[2]。哈里森在后期披头士的部分歌曲如《Norwegian Wood (This Bird Has Flown)》弹奏西塔琴,亦有不少创作受到印度音乐的影响如《Within You,Without You》。而这次旅程影响哈里森往后的人生态度及音乐创作。

1968–2001年: 个人时期

编辑

哈里森在披头士前期并不参与创作,但得益于列侬和麦卡特尼天才的感染加之自身极具艺术天赋,他的创作能力几年内突飞猛进。乐队后期,因双子星格局早已形成,他在写歌方面依然备受限制。披头士解散前,他就录制并发行了两张个人专辑:《Wonderwall Music》和《Electronic Sound》,这两张专辑都主要包含器乐作品。《Wonderwall Music》是1968年电影《Wonderwall》的原声带,融合了印度和西方的乐器演奏。而《Electronic Sound》是一张实验性专辑,极其前卫,突出地使用了Moog合成器,是电子乐的早期探索。

哈里森在1970年发行的《All Things Must Pass》是一张体量庞大的三碟唱片,也是他第三张个人唱片,收录了多年积累的佳作。哈里森后来曾这样自嘲:“我在披头士时期的录音并没有占太大份额,所以我现在做了一张专辑,就好像到卫生间把它弄出来!”此张专辑的联合制作人菲尔·斯佩克特运用著名的“Wall of Sound"声音制作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此专一经发行就广受评论界好评,《滚石》杂志的本·格尔森将其描述为“典型的幽灵般的比例、瓦格纳式的、布鲁克奈式的、山顶和广阔地平线的音乐”。作家兼音乐学家伊恩·英格利斯认为,这张专辑的同名单曲的歌词“承认了人类存在的无常……是对‘哈里森的前乐队’的一个简短而尖锐的结论”。也有评论家将这张专辑拍摄的封面照片——照片中哈里森被四个倒地的花园小矮人围绕——解读为他脱离披头士的独立宣言。《All Things Must Pass》里包含了名声大噪的《My Sweet Lord》,《What Is Life》,《If Not For You》,《All Things Must Pass》等热门单曲,在艺术和商业方面取得了双重成就,并在全球排行榜上长期保持第一的位置,2001年达到惊人的6白金销量。在2011年版的《流行音乐百科全书》中,Colin Larkin写道:“《All Things Must Pass》被“普遍认为”是前披头士四人所有个人专辑中最好的一张。”[3]

乔治·哈里森对专辑的主打歌《My Sweet Lord》尤其认真,单是其中的吉他独奏就花了12小时录音,尝试了九和弦,三和弦,六和弦,才最终确定为双和弦[4]。这首歌洋溢着浓烈的宗教意味,舒缓真挚,感情丰沛,重复的音节不断吟唱,隐藏在音节之中的神秘音振产生催眠般的心灵力量,让人感受到他的虔诚信仰。但在1971年,Bright Tunes起诉哈里森的《My Sweet Lord》侵犯了版权,原因是这首歌与1963年The Chiffons的热门歌曲《He's So Fine》相似。1976年,该案在美国地方法院审理时,他表示自己不记得是否听过《He's So Fine》并否认故意抄袭这首歌,但最终败诉,被判定为潜意识抄袭,并用版税赔偿原创作者5870万美元。哈里森因为此事一度十分苦闷,在1976年的一次采访中他就做出了科幻般的畅想:如果每创作一首曲子就可以输入计算机,由它来判定这个曲子是否构成抄袭该有多好[5]。哈里森随后几年的创作因为此案而受到了束缚,甚至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1971年8月1日,哈里森联同拉维·香卡号召首个大型慈善演唱会《The Concert For Bangla Desh》,演唱会在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进行。演唱会一共筹得$243,418.50美元,亦在12日全数捐赠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1973年的专辑《活在物质世界》(Living In The Material World)连续五周占据了美国公告牌专辑排行榜的榜首,而专辑中的单曲《Give Me Love(Give Me Peace On Earth)》也在美国名列榜首。在英国,LP排名第二,单曲排名第八。这张专辑制作精良,包装精美,其主要信息是哈里森的信仰。这个时期的哈里森,以艺术为载体继续进行灵性和宗教式的探索,创作出了《The Light That Has Lighted The World》,《Living In The Material World》等给人以心灵触动和精神启迪的作品。

1973年,发布了专辑《Dark Horse》。

1975年,发布了专辑《Extra Texture》,其中《This Guitar (Can't Keep From Crying)》是他在披头士时期的名作《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的姐妹作。

1976年,发布了专辑《Thirty Three&1/3》,这是由他自己成立的黑马唱片公司发行的第一张专辑。专辑的名称来源于哈里森录制时的年龄。

1979年,发布了同名专辑《George Harrison》,这是在他第二次婚姻及唯一的儿子Dhani出生后发行的第一张专辑,由Russ Titelman联合制作。此专辑和单曲《Blow Away》都进入了公告牌前20名。这张专辑后,哈里森开始逐渐淡出音乐行业,拥抱家庭及继续追求心灵的幸福。其中有几首歌是在夏威夷群岛毛伊岛宁静的环境中创作的,《Here Comes The Moon》是他在披头士时期的另一个名作《Here Comes The Sun》的姐妹篇。

1981年,发布了专辑《Somewhere In England》,其中《All Those Years Ago》本是哈里森写给好友林哥的歌,在1980年12月8日的约翰列侬枪杀案发生后,他决定将其改为献给列侬的歌。保罗及妻子琳达在其中献声,林哥则贡献了鼓的部分。

1982年,发布了专辑《Gone Troppo》。

1987年,发布了专辑《Cloud Nine》。这张专辑的曲目尤其凸显了哈里森标志性的滑棒吉他演奏。其中的《Got My Mind Set On You》攀升热榜,大获成功,取得美榜第一和英榜第二的成绩;《When We Was Fab(中译:当我们还是披头时)》是对披头士生涯的回顾,在其音乐录影带中,麦卡尼、史塔等人在当中客串;《Shanghai Suprise》和《Zig Zag》是他为自己的电影公司制作的由西恩潘和麦当娜主演的《上海惊奇》创作的歌曲。

1988年,成立了Traveling Wilburys,成员包括哈里森本人、E.L.O的主唱杰夫·琳恩罗伊·欧宾森汤姆·佩蒂鲍勃·迪伦。他们在1988及1990共发行了两张专辑, 乐团起于巧合。欧宾森,哈里森和杰夫三人在迪伦家中灌录歌曲时汤姆佩蒂恰巧来访,五个摇滚巨星非常享受一起工作的感觉,一人一句迅速录完了新歌,并十分随意地用录音室里放着的废纸箱上印的”Handle With Care(请小心轻放)"命名了它。Handle Me With Care随后发展成一张专辑。同年,由五人共同创作的同名专辑 Traveling Wilburys Vol. 1问世,在专辑中他们甚至以Wilbury为姓氏,每一位成员都依此取了艺名以掩盖自己的原本身份。这张专辑大受市场欢迎,排行榜单曲包括 Handle Me with Care、 Last Night、Heading for the Light及End of the Line。1989年,他们赢得了格莱美奖最佳摇滚团体奖。罗伊欧宾森于1988年12月逝世。其余四人在1990年发行了第二张(也是最后一张)专辑 Traveling Wilburys Vol. 3,但未如前一张成功。[6]

1999年12月30日凌晨三时三十分,哈里森与妻子于家中被一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34岁入侵者迈克尔·阿布拉姆(Michael Abram)持厨房刀攻击,哈里森身中四十多刀后被送入医院,他被刺穿的肺部分亦被移除。负责的检察官表示麦可认为“哈里森是一个恶魔”,并表示“上帝给他‘刺杀哈里森’这个任务”。其后Michael被送入精神病院直到2002年,而在2001年10月,麦可就此事件向哈里森道歉。[7] [8]

2001年11月29日下午,哈里森因肺癌病逝于洛杉矶,享年58岁。

2002年,根据他生前留下的母带制作而成的《Brainwashed》发表。这是他的第12张也是最后一张个人专辑。距离他的上一张个人专辑15年之久。本专录音开始于哈里森去世前十多年,但一再被推迟。这张专辑的配音工作是由他的儿子达尼和他的老朋友兼合作伙伴杰夫·林恩完成的。专辑内页引用了《博伽梵歌》中的一句话: “你和我从来没有不存在的时候。当我们停止存在时,也不会有任何未来(There never was a time when you or I did not exist. Nor will there be any future when we shall cease to be.)"。其中,《Stuck in A Cloud》在Billboard的成人当代音乐排行榜上排名第27位,2003年5月发行的单曲《Any Road》在英国单曲排行榜上排名第37位。《Marwa Blues》获得了2004年格莱美最佳流行器乐表演奖,而《Any Road》获得了最佳流行男歌手的提名。整张专辑毫无阴翳之感,而是充满超然的希望,体现出哈里森对疾病和死亡的独特而坦诚的反应。[9]

2001-:离世以后

编辑

哈里森因肺癌于2001年去世,享年58岁。在私人的印度教传统仪式上,他的骨灰被撒入印度恒河亚穆纳河中。他在身后留下近1亿英镑财产。

在哈里森去世后的2002年,《My Sweet Lord》以单曲形式再次推出,并在英国获得单曲排行榜的第一名[10]

在2002年11月29日,在哈里森去世一周年之际,他的生前好友埃里克·克莱普顿以及遗孀奥莉维亚组织举办了“纪念乔治演唱会(Concert for George)”,该演唱会于在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举行。除了克莱普顿外,麦卡尼、史塔、杰夫·琳恩以及达尼等人在演唱会演唱,演唱会大部分歌曲都是哈里森作为独立艺人时创作的歌曲,以及对他在深远影响的印度传统音乐。

获奖荣誉

编辑

1988年以披头士乐团的成员被引入摇滚名人堂[11],2004年以单飞艺人再一次获选进入摇滚名人堂[12]滚石杂志一百大吉他手2003年列为21名[13],2011年列为第11名[14]。2006年获得好莱坞星光大道的星形奖章[15]。2015年2月获颁格莱美终身成就奖[16][17]。2002年BBC举行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投票中,哈里森位列62位。

个人生活

编辑

1964年,当乔治·哈里森在拍摄电影《一夜狂欢》期间,爱上时任模特儿贝蒂·伯伊德(Pattie Boyd),最初哈里森打趣跟伯伊德说要她嫁给他,并对她说“你不愿嫁我,但可否共进晚餐?(Well, if you won't marry me, will you have dinner with me tonight?)”,伯伊德并没有立刻答应。但于下次拍摄,哈里森再次邀请她共进晚餐次时,她便应邀,二人并于1966年结婚[18],直至1977年离婚[19]。期间哈里森好友暨摇滚乐手艾瑞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以原创摇滚乐名曲“蕾拉”(Layla)对伯伊德展开猛烈追求,1979年,艾瑞克·克莱普顿迎娶哈里森前妻伯伊德[20]。2001年,哈里森因肺癌逝世,已经历三次婚姻的贝蒂·伯伊德直言后悔当初离开乔治·哈里森奔向艾瑞克·克莱普顿,若果当初大家能共度难关,她的生活将会快乐一些[21]

1974年,哈里森在一个派对遇到奥莉维亚·阿里亚斯(Olivia Arias)。当哈里森邀请她参加自己的美国巡回演唱会时,两人的恋情正式开始。没多久,奥莉维亚搬到哈里森的住所Friar Park,两人决定在哈里森的离婚手续完成后结婚。1978年8月1日,乔治和奥莉维亚的独生子达尼(Dhani Harrison)于温莎市英国郡主疗养院出生[22]。同年9月2日,两人在泰晤士河畔亨利举行私人婚礼。

作品

编辑

音乐

编辑

除已标注,其他日期均为英国发售时间。

书籍

编辑
  • 《I,Me,Mine》(1980年8月)

电影

编辑
年份 片名 角色
1964 一夜狂欢 他自己
1965 《Help!》 他自己
1967 Magical Mystery Tour(film) 他自己 / 看望远镜的魔术师 也是旁白,编剧和监制(未标注的编剧和监制)
1968 黄色潜水艇 他自己 片末的彩蛋出场
1970 Let It Be 他自己 纪录片(作为披头士成员也是执行制作人)
1978 The Rutles 面试官 客串
1979 The Life of Brian 帕帕多普利斯先生(Mr. Papadopoulis) 客串(也是该电影的制作人)
1986 Shanghai Surprise 夜总会歌手 客串(也是该电影的制作人)
1989 Checking Out (1989 film) 清洁工人 未标注的客串(也是该电影的制作人)

参考资料

编辑
  1. ^ George Harrison:Living in the Material World (book) p25~30,p34,p50~51 ISBN 9788817053426
  2. ^ 50 years of Beatles in India: How George Harrison brought Indian classical music to Western pop. [2020-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8). 
  3. ^ George_Harrison. [2020-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5). 
  4. ^ 马丁·斯科塞斯《乔治哈里森:生活于物质世界》(25分40秒). [2020-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3). 
  5. ^ George_Harrison_1976_Interview(19分20秒). [2020-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1). 
  6. ^ Traveling_wilburys. [2020-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3). 
  7. ^ 20 Years Ago: George Harrison Nearly Killed in His Own Home. [2020-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3). 
  8. ^ KNIFEMAN APOLOGISES TO BEATLE GEORGE. [2020-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3). 
  9. ^ George_Harrison_album_Brainwashed. [2020-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10. ^ my sweet lord | full Official Chart History. Official Charts. [2021-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11. ^ 1988. [2017-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1). 
  12. ^ 2004. [2017-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1). 
  13. ^ 2003年滚石雜誌:最偉大的一百名吉他手. [2017-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5). 
  14. ^ 2011年滾石雜誌:最偉大的一百名吉他手. [2017-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14). 
  15. ^ George Harrison honoured on Hollywood Walk of Fame. CBC News. 2009-04-15 [2012-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0). 
  16. ^ George Harrison Honored with Lifetime Achievement Grammy. jambands.com. 2014-12-28 [2014-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9). 
  17. ^ 2015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George Harrison. Grammy.com. 2015-02-06 [2015-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9). 
  18. ^ ABCNews,"The Real 'Layla' Talks About George Harrison and Eric Clapt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 ABC News,Aug. 31, 2007
  19. ^ Womack, Kenneth (2014).The Beatles Encyclopedia: Everything Fab Four [2 volumes]: Everything Fab FourABC-CLIO. p. 158. "divorce was finalized in 1977"
  20. ^ Cassandra Rose,"How Eric Clapton Ended Up Marrying His Best Friend’s Ex-Wif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Ultimate Classic Rock,27-03-2015
  21. ^ Daily Mail, "Pattie Boyd: I burst into Tears when George died. Was I right to leave hi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 Daily Mail,20/08/2007
  22. ^ 存档副本. [2019-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8).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