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六式舰载战斗机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9年12月6日) |
九六式舰载战斗机(日语:九六式艦上戦闘機、平假名:きゅうろくしきかんじょうせんとうき)是日本海军第一架国产全金属单翼战斗机,其前身被称为九试单战,1935年三菱重工的设计打败中岛飞机得标,随即取代中岛九五式舰载战斗机成为日军航空母舰主要战斗机,盟军代号“Claude”。
A5M九六式舰载战斗机 | |
---|---|
概况 | |
类型 | 舰载战斗机 |
制造商 | 三菱重工 |
设计者 | 堀越二郎 |
主要用户 | 日本海军 |
制造数量 | 1,094架 |
历史 | |
首飞 | 1935年2月4日 |
退役日期 | 1945年 |
研发简介
编辑1930年代中期,正好是单翼机与双翼机接替的过渡时期,日本虽然在1935年投入了九五式舰上战斗机,但是它仅有时速352公里的性能海军并不是很满意。
在九五式投入前的昭和9年(1934年),帝国海军向三菱飞机及中岛飞机提出下一代战机的规格要求,两架厂商各自打造出同样称九试单座战斗机的机种,日本海军的规格要求包括:
- 极速:3000米高度时速要190节(352公里)以上
- 爬升力:5000米高度应在6分30秒内
- 燃料酬载量:200升以上
- 武器:2挺7.7毫米机枪,需搭载无线电
- 尺寸:宽11米、长8米以内
1935年1月,两家公司都完成了规格要求的飞机。中岛的飞机是拿九五式战斗机竞标时研发的Ki-11战斗机为基础,主翼虽然采低单翼布局,但是为了降低空气阻力采用薄机翼设计,机翼强度不足的部分在机身下方设多组钢线固定保障强度;三菱的堀越二郎设计团队则设计出毋须张线的厚机翼单翼战机,但是利用更好的设计与蒙皮加工技术降低空气阻力问题。中岛的设计仍使用1930年代初期的科技,但三菱使用了当时最新的技术,因此三菱版九试单战1935年2月4日在名古屋各务原机场首飞,便创下极速达451公里、爬升力为5000米5分54秒的性能,大幅优于中岛版本与军方要求;结果也就由三菱夺得新一代舰载战斗机订单,后来九试单战经过改良成为九六式舰战的原型。
九试单战总共制造了6架,除了1号原型机采用反海鸥翼型主翼,但因测试时发生俯冲失事,2号机以后采用一般水平直翼;量产版的九六舰战主要是由2号原型机以后的设计改良;1936年11月19日,九试单战制式化更名为九六式舰载战斗机,简称作“九六舰战”。当九六舰战正式采用后,日本陆军也提出了下一代单翼战斗机需求,但与海军竞标结果相反;三菱修改九六舰战的设计,推出Ki-33战斗机,与中岛采用全新方案开发的Ki-27竞争,最后中岛方案胜出成为九七式战斗机。
设计
编辑设计九六舰战时,以减少风阻和减重为主,全机以平滑的铝合金构成外壳并且采用了凹头铆钉,机翼为椭圆形,机翼下因收缩起落架技术仍不足,因此采用技术稳定的固定式起落架减重,起落架由流线形外罩包覆减少风阻;驾驶舱因为飞行员坚持的对外良好视野而采用开放式设计,动力采用中岛寿五型风冷式发动机(600匹马力),武器为两挺布置于机头的7.7毫米机枪
型号
编辑- Ka14九试单座战斗机:九六式原型机,共生产6架。一、二号机动力采用中岛寿三型发动机(600匹马力)、三、四号机采用光一型发动机,五、六号机采用寿五型发动机。一号原型机机翼为倒鸥型机翼,二号机起改成直翼设计。
- A5M1九六式一号:九六式初期型,改用中岛寿二改发动机(580匹马力),机鼻装备2挺7.7毫米机枪;由于马力减少而令其性能尤其爬昇率下降,九六式一号在中日战争前已装备大村航空队,三菱生产了此型号30架。
- A5M1九六式一号改(A5M1a):由九六式二号一型主翼上增装奥瑞康FF型20毫米机炮,实验机型。
- A5M2a九六式二号一型:改用中岛寿三型发动机(690匹马力),螺旋桨由两叶改为三叶,发动机上盖有两支如同螃蟹眼的进气管。
- A5M2b九六式二号二型:机身略为放大,内里加装无线电台,机翼下加上可挂20千克炸弹挂架,驾驶舱加上驾驶舱盖但此盖经常被飞行员私自拆除以免阻碍视线,此座舱罩后来取消;二号一型、二型合计生产39架。
- A5M3九六式三号:由九六式一号机身,改装伊斯帕诺-西扎12Xcrs水冷式发动机,在其中加上机炮的实验机,只有两架。
- A5M4九六式四号:1938年推出,修改挡风玻璃设计,取消密闭式驾驶舱,改用中岛寿41型发动机(710匹马力),为九六舰战最主要的量产型,三菱佐世保工厂与代工的九州飞机公司生产近千架。强化动力的理由为因应不断增加的机重导致性能下滑,所以九六式四号的飞行表现只是回归早期的九六式一号标准,但由于装备了容量160升的可抛弃式副油箱,因此续航力增加到1400公里。
- A5M4-K二式教练机:属于双座教练机型。
基本资料
编辑A5M4九六式四号
- 乘员: 1人
- 机长: 7.55米
- 翼展: 11米
- 机高: 3.2米
- 翼面积: 17.8平方米
- 空重: 1,216千克
- 载重: 1,705千克
- 最大起飞重量: 1,822千克
- 发动机:一具中岛寿41型风冷式发动机(710匹马力)
- 最快时速: 440公里/小时(于3,000米高空)
- 航程: 1,200公里
- 昇限: 9,800米
- 爬昇率:由平地到3000米高空要3分35秒
- 翼载: 95.87千克/平方米
- 武装:机头两挺7.7毫米口径九七式机枪
实战
编辑九六式舰上战斗机(简称作“九六舰战”)刚配发部队时中日战争爆发,当时日军未察觉到缺乏强力护航战斗机的攻击部队有多脆弱,因此未急于投入前线,到1937年8月7日,九六舰战只进驻中国大连周水子机场为运兵船提供空中护航。但是8月15日之后的多次空战日本海军察觉现有舰上战斗机战力不足,加快了九六舰战换装进度;1937年9月2日,在上海提供日军火力掩护的加贺号开始接收第一批九六舰战。
9月4日,加贺号的飞行分队长海军上尉中岛正领队的2架九六舰战和中国空军霍克三空战,日军宣称击落3架霍克三;国府纪录则证明同日四大队23中队中队长毛瀛初带领全中队的9架霍克三出击,其中一个分队与这2架战机对战。结果是该分队3架战机中,由郑少愚驾驶的2209号机被击落、乔志云驾驶的2409号机被击伤迫降,2位驾驶员均负伤。由于日军在上海包围圈持续突破中方战线,到9月7日,原本配赋在航舰上的九六舰战转移至上海公大机场,并掩护攻击机群轰炸上海、南京等华中沿海大城市。9月9日,一架九六舰战遭五大队王牌飞行员刘粹刚击落,不过这个首次战损纪录至今仍未与日方战斗纪录对照证实。
自1937年9月初,日本海军逐步换装九六舰战后,1937年后日军在华中与华南战场主要空战与护航主力便由此机担任;中华民国空军在1937年以前引进的战斗机面对兼备速度轻快而有着良好格斗能力的九六舰战讨不到什么便宜,这令空军在这样子的空中绞杀战中伤亡逐渐上升,同时新引进的俄制机性能也未能全面凌驾日军一方。12月2日,一队由南乡茂章带领的九六舰战击落十架俄制伊-16战斗机而自己无一损失,而真正被外界知晓的成果则是发生在1937年12月9日,一批攻击南昌的日军战机中,由㭴村寛一飞行士官驾驶的九六舰战在空战中失去了1/3片左翼,仍成功的飞行600公里返回南京基地,这架九六舰战被送往东京展示,而㭴村本人则获颁功五级金鵄勋章,这级奖章为日本士官阶级难能取得的荣誉,这也替日本的战机制造技术创造了活广告。
相关消息后来被日本媒体拍成新闻电影《单翼归返的㭴村》大肆吹捧,并宣称他在击落2架敌机且自己受损后还试图以冲撞的方式攻击敌机之英勇行径;不过当时在㭴村后方飞行见证第一现场的田中国义回忆否定了这件事,㭴村在当次空战并没有确切的击坠敌机纪录,也没有冲撞敌机,并且还试图闪躲可能的空中追撞。1938年4月28日,28架九六舰战和18架九六陆攻轰炸机出动轰炸武汉,中国空军和苏联航空志愿队起飞迎敌,日军宣称击落51架而自己损失4架,中国宣称击落21架而自己损失12架,7月18日,南乡茂章驾驶的九六舰战在南昌与中国飞机相撞身亡,而随着日军战机不断深入中国内陆,九六舰战只有1400公里的续航力越显得不足,即使强行护卫也往往缺乏空战所需的燃料,使得被以逸待劳的中国空军迎头痛击,这些经验也成为日军开发后继的零式战斗机时考虑的设计重点。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虽然零战当时已为现役机种,但是日本中小型航舰的飞行甲板长度不足,加上机库容量限制,新型机主要以重型航舰优先换装,龙骧号和凤翔号等轻型航空母舰仍以九六式舰上战斗机作为空战主力。1941年12月8日,9架九六舰战和13架九七舰攻从龙骧号航空母舰起飞空袭菲律宾棉兰老岛,一架九六式被防空炮火击落,除此之外,当时驻守在马绍尔群岛的日军基地者依然是九六舰战,1942年2月1日,美国航空母舰企业号和约克镇号派出飞机空袭马绍尔群岛的洛特岛,日军千岁航空队的九六舰战起飞后与美军F4F野猫展开空战,九六舰战虽可以轻易占据野猫后方有利位置发动攻击,但其子弹对野猫几乎毫无杀伤力,九六舰战击落了3架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而九六舰战有一架被击落和一架受重伤。
1942年底之后,九六舰战退出第一线,改充当教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