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蕨属
古蕨属(学名:Archaeopteris),又名古羊齿属,是一属已灭绝的树状植物,具有蕨类型的叶片。生存于晚泥盆纪至早石炭纪。其化石分布于全世界[1],是有用的指相化石。古蕨属的发现,加强了真蕨纲和裸子植物之间在系统发育上的联系,它们可能在之后演化成最早的裸子植物。[2]
古蕨属 晚 | |
---|---|
Archaeopteris hibernica的化石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
目: | †古蕨目 Archaeopteridales |
科: | †古蕨科 Archaeopteridaceae |
属: | †古蕨属 Archaeopteris Dawson (1871) |
种 | |
Archaeopteris fissilis |
古蕨的学名"Archaeopteris"是来自于古希腊文ἀρχαῖος(archaīos,意指“古代”),以及另一希腊字πτέρις(ptéris,意指“蕨类”)。
特征
编辑古蕨结合了木本树木和草本蕨类的特征,具有类似裸子植物的木质树干,却利用孢子繁殖,而非种子。它们的植株外观看似一颗头重脚轻的圣诞树,能长到大约30米的高度,某些物种的树干直径超过1.5米。树冠由大片的二回羽状复叶组成,在一个平面上排列著羽片状的小叶,孢子囊着生在小叶的轴上,孢子异型。[3][1]
栖地
编辑古蕨喜生长于潮湿的土壤中,如泛滥平原或河滨等地[1],为古生代早期森林冠层植被的重要组成物种。维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生物学和地质科学教授史蒂芬·谢克勒(Stephen Scheckler)曾说:“在古蕨出现在地球上后,他们很快地成为地球上的主要树种之一,几乎所有可居住的陆地区域都能发现此类植物。”[4]
谢克勒认为,古蕨在改变环境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们的残枝败叶滋养了溪流,是淡水鱼类演化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其数量和品种都在那个时期爆发性地增加,影响了其他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变。古蕨也是第一个发展出广泛地下根系的植物,因此对土壤中的化学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旦这些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它们便会不断发生改变。这是一次性的事情。”[5]
古蕨可能在泥盆纪时期对地球的气候转变发挥了作用,并在进入石炭纪不久后的短时间内灭绝。
物种
编辑- Archaeopteris fissilis
- Archaeopteris halliana
- Archaeopteris hibernica
- Archaeopteris macilenta
- Archaeopteris obtusa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Walker, Cyril; Ward, David. Fossils. Smithsonian Handbooks revised, illustrated. Dorling Kindersley. 2002: 300. ISBN 0789489848.
- ^ Bateman, R.M.; W.A. Dimichele. Heterospory - the most iterative key innovation in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plant kingdom (PDF). Biological Reviews of the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94, 69: 345–417 [2010-12-30]. doi:10.1111/j.1469-185x.1994.tb01276.x.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4-15).
- ^ 蕨類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2018-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9) (英语).
- ^ Nix, Steve. Archaeopteris - The First "True" Tree. Forestry.about.com. [2018-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6).
- ^ Virginia Tech, "Earliest Modern Tree Lived 360-345 Million Years Ago," ScienceDail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2 April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