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履
周履(1917年5月—2005年10月),浙江湖州人,力学专家、教授。
周履 | |
---|---|
出生 | 1917年5月 大清浙江省湖州 |
逝世 | 2005年10月 中国广东省广州市 |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职业 | 大学教授 |
生平
编辑1917年5月[1](一说4月30日[2]),周履出生于湖州县一个官僚之家[3]。其祖父出身举人,曾任驻奥地利外交官和地方官,曾修筑周公堤。其父周宗琦曾在同济读医,期间参与辛亥革命,后赴德国留学,毕业后先后任柏林谷霍研究院研究员和同德医学院创校教务长[4]。
1934年,周履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交通大学土木系,1938年毕业并留校担任助教。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上海,周履迁往内地,在重庆綦江铁路工程处任工程师。
1944年赴康奈尔大学学习,1946年硕士毕业,因受到抗战胜利的鼓舞而放弃博士奖学金回国,在上海市工务局任技士(工程师)[2]。由于当时社会腐败,自觉知识分子报国无门,周履于1947年再次赴康奈尔大学深造,1950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毕业后任波士顿杰克逊摩兰德(Jackson & Moreland)工程咨询公司工程师。
1951年,因憧憬新中国而回国[2],任岭南大学教授。1952年,随院系调整而调入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1]。
1954年,组建结构力学教研组,成为华工力学学科的开创人[5]:379。1955年,成为华南工学院第一届院务委员会委员[5]:26。1956年,开始招收副博士(苏制)研究生[3]。1960年,数学力学系成立,周履任结构力学教研组主任,后任系副主任[5]:124。
1963年1月,被歹徒袭击致大脑重伤并留下后遗症[3]。
学术成就
编辑周履在美国学习时期主攻土木工程和结构力学,1940年代开始研究深梁。于美国攻读博士时,他在土木工程学报等发表《深梁的分析》[7]、《深梁中的应力》[8],获得学界著名教授的讨论和高度评价。
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1950年代末期,周履将研究方向转为塑性力学,成为中国最早从事塑性力学研究的学者之一[2]。其在1956年出席了全国第一届力学大会,并于1957年校庆上报告了“塑性理论中的极限定理及其套用”,发表在《经验报道》期刊[9],又见讨论于《土木工程学报》的《杆件系统中极限荷重的计算》[10],引起工程界的关注。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转向研究复合材料力学,成为中国较早从事复合材料力学研究与教学的学者[3]。他建立了相关研究室,筹建了中国力学学会复合材料专业组,并主持筹备了多个会议[11]。
著作
编辑参考
编辑- ^ 1.0 1.1 周履. 华南理工大学档案馆. [2020-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0).
- ^ 2.0 2.1 2.2 2.3 2.4 万传寅. 周履教授简介. 力学与实践. 1985, 7 (5): 60 [2020-03-20]. doi:10.6052/1000-0992-1985-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0).
- ^ 3.0 3.1 3.2 3.3 范赋群、万传寅. 我国复合材料力学研究与教学的先驱之一――周履. 光明网. 2005-12-30 [2020-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6).
- ^ 施志咏. 周宗琦與施議對論詞書札. 词学. 2019, (01).
- ^ 5.0 5.1 5.2 刘, 战. 华南理工大学史:1952-1992.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4. ISBN 9787562307006.
- ^ 王迪新,范业立,董万林,周履. 雙模量複合材料十字疊層矩形薄板的彎曲問題. 复合材料学报. 1985, 2 (1).
- ^ L Zhou. Analysis of deep beams.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ASME). 1951, (18(2)): 163-172.
- ^ L Zhou. Stresses in deep beams. ASCEP proceedings-Separate And Transactions (ASCE). 1953, 118 (127): 686-702.
- ^ 周履. 国家建委. 塑性理論中的極限定理及其套用. 经验报导. 1957, (6).
- ^ 周履. 關於桿件系統中極限荷載的計算的討論(二). 土木工程学报. 1957, (4-2).
- ^ 周履,梁继光,范业立. 複合材料分析的有限元方法及計算機化簡介. 第一届全国计算力学讨论会 (杭州). 1980.
- ^ 履, 周; 赋群, 范. 複合材料力學.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ISBN 7040026643.
- ^ 周履; 王震鸣; 范赋群. 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的力学进展(第一册).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2 [2020-03-21]. ISBN 978-7-5623-0288-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