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结集
大结集,出于南传佛教《岛史》的传说,在第二次结集时代,被上座放逐者、毘舍离的跋耆族恶比丘集合了一万人,进行一次大型结集:
“ | 为上座所放逐者,恶比丘跋耆子等,……集一万人,而为法之结集,故名大结集。大结集比丘,违背教法,破坏根本集录,另为集录。……弃甚深经律之一分,别作相似经律。 | ” |
[1]。
《岛史》称万人结集导致了上座部和大众部发生根本分裂,此后佛教也因教义和戒律分歧而产生不同部派,至佛灭满二百年时就约有十八个部派。
律藏记载
编辑尽管现存五部律藏内容不尽相同,但均源自第二次结集所再次诵出的律藏,至于法藏,传承优波离尊者法统的《善见律毘婆沙·跋阇子品第二集法藏》记载了第二次结集法藏:
“ | 世尊涅槃已一百岁时。毘舍离跋阇子比丘。毘舍离中十非法起。……诸跋阇子修那伽子名阿须。阿须尔时作王。党跋阇子等。尔时长老耶须拘。是迦乾陀子。于跋阇中彷徉而行。闻已。我不应隐住坏十力法。若为方便灭此恶法。即往至毘舍离。到已。尔时长老耶须拘迦乾陀子。于毘舍离大林鸠咤伽罗沙罗中住。尔时跋阇子比丘说戒时。取水满钵置比丘僧中。尔时毘舍离诸优婆塞来诣。跋阇子比丘作如是言。语诸优婆塞。应与众僧钱。随意与半钱若一钱。使众僧得衣服。一切应说。此是集毘尼义。七百比丘不减不长。是名七百比丘集毘尼义。 于集众中二万[2]比丘集。长老耶斯那比丘发起此事。于跋阇子比丘众中。长老离婆多问萨婆迦。萨婆迦比丘答。律藏中断十非法及消灭诤法。大德。我等辈今应出法及毘尼。择取通三藏者至三达智比丘[3]。择取已。于毘舍离婆利迦园中。众已聚集。如迦叶初集法藏无异。一切佛法中垢洗除已。依藏更问。依阿含问。依枝叶问。依诸法聚问。一切法及毘尼藏尽出。此是大众[4]于八月日得集竟。 |
” |
有些大乘信徒认为《善见律毘婆沙》记载中未提及跋阇子比丘对第二次结集结论和诵出的经律有异议,而第三次结集前僧伽不合是混入的“外道”引起的,而在此前后佛陀弟子本身是一味和合的[5]。不过《善见律毘婆沙》是汉传佛教僧伽跋陀罗自己从上座部佛教翻译的经典并不是上座部佛教僧团认证的经典,上座部佛教的巴利三藏和注释有更详细完整的记载。
有些大乘信徒认为戒律作为佛教传承的主要载体,历经多代人的口耳相传和解释,其注释最能体现部派传统。南传佛教现有律注版本在有关佛教历史的记载中,与汉译的古代版本相比,已经变更了部分偈颂和解说来强调自己是“上座部”,不过这些说法缺乏证据。
有些大乘信徒认为南传佛教《岛史》转载并加工了律藏注释的有关记载,称跋阇子比丘反对第二次结集结论并举行了自己的“大结集”,并称佛灭二百多年后的第三次结集前就分裂成了十八部或二十余部,这些对几百年前历史事件的新说法的更确切来源不明。不过实际上第三次结集的《论事》清楚记载上座部佛教之外其它部派的不同教义和错误。
时代背景
编辑斯里兰卡岛上的佛教,最早在阿育王时代传入,原属上座部分别说部,史称赤铜鍱部。在婆罗根跋(或婆多伽弥尼阿跋耶)王时代(公元前44年~前17年),国王在王城之北造了一座著名的无畏山寺,献给他所尊敬的拘比迦罗·摩诃帝须长老。导致无畏山派分立。同时有一部分从印度巴罗罗寺属于跋阇子派的达摩罗支阿阇黎的弟子们来到无畏山居住,无畏山的比丘也接受了他们的学说,所以大寺派便叫无畏山派为达摩罗支派。[6]大寺派与无畏山派始终利用一切可能手段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参见
编辑注释与引用
编辑- ^ 《岛王统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由上座等所放逐恶比丘跋耆子等,得其他之支持,向众多之人说非法。(三〇)集合一万人进行结集法。所以此法之结集,称为大合诵。(三一)
此大合诵之比丘等是决定违背〔正法〕之教〔法〕,破坏根本之辑录而作其他之辑录。(三二)
彼等于某处所辑录之经移至其他之处,于五部破坏法、义。(三三)比丘等于异门说、无异门说、了义、不了义亦皆不分辨,(三四)彼等从佛陀密意所说,放置于余处,彼等诸比丘,于文中失去众多之〔真〕义。(三五)彼等弃一部甚深之经、律而作类似奇异之经、律。(三六)〔律〕内容之摘要,唯波利婆罗、阿毘达磨之论、波致参毗陀、尼泥沙、阇多迦之一部,除此而外,彼等造作不同者。(三七)彼等舍弃〔关于〕名词、性、措辞、文体修饰之原则,以改作其〔全部〕。(三八) - ^ 南传《一切善见律注序》于此为“一百二十万”。
- ^ 南传《一切善见律注序》于此增“七百人”。
- ^ 此处之“大众”通“结集”或“合诵”,如《善见律毘婆沙·序品》出现的“五百大众”和“第三大众”一样。随后的对第二次结集总结偈颂,南传《一切善见律注序》比《善见律毘婆沙》多出了两处“由上座”合诵。
- ^ 公元489年僧伽跋陀罗译《善见律毘婆沙》:“如是大德帝须。方便令王知已。七日在园林中。帝须教王。是律是非律。是法是非法。是佛说是非佛说。七日竟。王敕。以步障作隔。所见同者集一隔中。不同见者各集异隔。处处隔中出一比丘。王自问言。大德。佛法云何。有比丘答。言常。或言断。或言非想。或言非想非非想。或言世间涅槃。王闻诸比丘言已。此非比丘。即是外道也。王既知已。王即以白衣服与诸外道。驱令罢道。其余隔中六万比丘。王复更问。大德。佛法云何。答言。佛分别说也。诸比丘如是说已。王更问大德帝须。佛分别说不。答言。如是大王。知佛法净已。”
- ^ 叶均论师《锡兰佛教的传播及其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