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会议

北美十三州在1774年至1789年间组成的临时性联合议会,美国国会的前身

大陆会议(英语:Continental Congress),或作大陆议会,是指美国创始十三州在1774年至1789年间组成的临时性联合议会,是为美国国会的前身。

第二届大陆会议签署美国独立宣言。油画约绘于1783年。

大陆会议与美国革命息息相关。18世纪中叶,英国与其北美殖民地之间的经济争议不断升级。1773年波士顿倒茶事件后,英国国会马萨诸塞州实施《强制法案》,激化北美殖民地的反抗情绪。当时马萨诸塞州的辉格派认为英国的纳税政策与《强制法案》,俱侵犯殖民者的权利,故此他们号召北美各个殖民地的殖民地议会派出代表,共谋应付对策。

第一届大陆会议

编辑

1774年9月5日至10月26日,在马萨诸塞和弗吉尼亚的号召下,除乔治亚以外的12个北美殖民地、共56位代表于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

马萨诸塞的代表有塞缪尔·亚当斯,塞缪尔的堂弟约翰·亚当斯(后成为美国第二任总统),代表团长约翰·汉考克等人。弗吉尼亚则派出了乔治·华盛顿(后来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帕特里克·亨利理查德·亨利·李、和代表团长佩顿·伦道夫英语Peyton Randolph等人。佩顿·伦道夫当选为会议主席,约翰·亚当斯在会上最活跃,是会议的灵魂人物。

第一届大陆会议一共有三项重要决议:约翰·亚当斯起草的《殖民者权利宣言英语Declaration and Resolves of the First Continental Congress》(阐述殖民者反抗原因、困境及应得之权利)、《大陆协定英语Continental Association》(决议1774年12月起开始罢买英货)、及《致英王请愿书英语Petition to the King》(要求撤回《强制法案》并重申向英王效忠)。此外,议会同时决议在1775年5月召开第二届会议,以跟进英国国会的反应,并且邀请英属魁北克省等其他殖民地加入会议。

第二届大陆会议(1775年–1781年)

编辑

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前夕,爆发了列星顿和康科德战役,这场战争亦被视为英方对殖民地诉求的回应。第二届会议在1775年5月10日召开,与会者大致与第一届相同:魁北克省未派员出席,而佐治亚州要待到在7月才正式选派议员。第二届会议通过两项重要决议:《武装宣言英语Declaration of the Causes and Necessity of Taking Up Arms》(阐述殖民者拿起武器反抗的权利、仍重申效忠英国)、以及向英国递交《橄榄枝请愿书》(再重申效忠英国)。此外,会议也开始统筹战争。1775年6月15日,第二届会议任命弗吉尼亚州议员乔治·华盛顿大陆军总司令,前往支援波士顿战役的马萨诸塞州民兵;议会亦开始筹募士兵补给,并发行纸币

自1775年中叶起,大陆会议试图担任北美十三州的共同领导机构。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美国独立宣言》后,正式成为北美十三州的共同领导机构,不过会议实际上仍非常依赖十三州议会所提供的财政及军事支援。1776年12月及1777年9月,大陆会议两度因英军攻势而逃离费城,再加上大陆纸币不断贬值,而会议又不能付清士兵的服役及退役薪资,使会议威信严重受损。

此外,各州代表对于永久性邦联的设立存有相当大分歧,致使《邦联条例》虽已在1776年开始起草,并在1777年交付予各州签署,却要到1781年3月1日才获得十三个殖民地全数批准。《邦联条例》通过后,第二届大陆会议宣告结束,并更名为邦联议会(议员仍继续使用大陆议会称号)。

邦联议会(1781年–1789年)

编辑

邦联议会仍然维持一院制架构,但其威信却不断滑落。1783年6月20日,部分美利坚民兵不满议会可能拒付欠薪而进入费城,并向财政较为宽裕的宾夕法尼亚州议会请愿。当时邦联议会感到威胁,请求宾夕法尼亚州议会派出民兵保护,却遭到州议会拒绝。结果邦联议会只能第三次离开费城。

此外,邦联议会也受到《邦联条例》各种漏洞困扰。1783年9月3日,英美外交代表在巴黎签署巴黎条约,结束美国独立战争,但按照《邦联条例》,邦联议会在“有关大陆的重要决议”,都必须有最少九个州份议员出席,结果议会要到1784年1月才凑够人数,正式批准巴黎条约。同样的情况在华盛顿于12月向议会辞职时又再发生。1785年及1787年,邦联议会先后通过《1785年土地条例英语Land Ordinance of 1785》及《西北条例》,确立美国的土地政策以及西部拓展政策,又在1786年召开安纳波利斯会议,尝试改革联邦政府。受到1787年谢司叛乱刺激,邦联议会终于在同年于费城召开美国制宪会议,修改《邦联条例》并制订《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随着《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通过,邦联议会在1789年3月4日终告解散,由两院制美国国会取代。

参考资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