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纪功碑暨人民解放纪念碑

重庆市渝中区纪念碑

抗战胜利纪功碑暨人民解放纪念碑,本名抗战胜利纪功碑,1949年后改称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中央商务区的中心地带,民族路、民权路、邹容路交汇的十字路口处,是重庆地标

抗战胜利纪功碑暨人民解放纪念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
坐标29°33′36.6″N 106°34′24.1″E / 29.560167°N 106.573361°E / 29.560167; 106.573361
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1947年
编号7-1884
认定时间2013年3月5日
保护历史

1987年1月23日列为重庆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初定名单[1]。1991年4月16日公布为四川省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013年3月5日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建造

编辑

抗战胜利纪功碑,是实施《陪都十年建设计划》的项目之一,专门设立的筹建委员会,由黄宝勋、刘达仁主持策划工作。建筑方面由建筑师黎伦杰设计,土木工程师李际棻,建筑师唐本善、张之蕃,郭民瞻等共同协助,电器设备由电器工程师李锺岳负责。工程施工由天府营造厂得标承建,民国35年10月31日由张笃伦市长主持奠基动工建造,全部工程经费开支1.83亿元(纪功碑工程经费共花去2.17亿元):事前以募捐方式集资,少者二干元,多者数十万元,既是代表着百万人民之心,也是举国上下在抗战胜利后所产生的共同的结晶。

整个纪功碑位于民权路都邮街广场,占地面积为20米直径的圆形地盘,构成纪功碑的内容:

  1. 碑台:10米半径圆形青石台(高1.6米),周边部分作青石踏步8级,台阶留有8处栽植花木的花圃。
  2. 碑座:有石碑8面,采用北碚出产的上等峡石,以8根青石砌结护柱组成碑柱,石碑嵌于碑座外面,铭刻碑文五则(①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陪都的全文;②国民政府重庆行辕兼代主任张群写的碑文;国民政府文官长吴鼎昌写的碑文;④张笃伦市长题写的碑名;⑤重庆市参议会的题词。)
  3. 碑身:高度为24米,由4米直径的圆筒构成,内部圆形,外为八角形,每角边线条以米黄色釉面砖铺砌,内部有悬臂旋梯140级,盘旋而上至瞭望台,沿着旋梯设胜利走廊,廊上挂抗战英雄伟大战绩及日本投降签字等油画:下边嵌藏各省、市赠送的纪念物品及社会名流题赠的碑石,纪功碑壁内藏有纪念钢管,管内放着本工程设计图样和有关人的签字,并且存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作,报纸.邮票、钞票.照片等。美国总统罗斯福1943年赠给重庆市的卷轴译文,也铭刻在“胜利走廊”的坚上。
  4. 瞭望台(碑身底部上升至24米处设有环状瞭望台):直径为4.5米,较碑身宽些,可容20人登临游览。
  5. 瞭望台下碑身正对马路的四面可见报时的标准锺(标准锺所在的位置是沿悬臂旋梯上升至23米处),钟面之间分别是四幅抗战有功的陆海空军将士及后方生产的工人、农民的浮雕。
  6. 了单台顶上设风向仪、风速器、指北针及有关测候仪器。

全部建筑共用钢材25吨,水泥900余桶(工程施工共用水泥950桶,其中150桶白水泥从意大利进口,那时水泥包装是用木桶,计量标准每桶170千克),碑身各层分设钢筋混凝土花窗,正门用特选楠木精制,内外壁采用白水泥饰面。电气设备:本身照明有水银太阳灯8根围绕碑顶,内部每层有水银灯1根,外射照明设有8个强力探照灯,从各方投射碑身,使整个纪功碑建筑显露于8条柔和的光线中,其为壮观。[4][5][6]

历史

编辑

抗日战争之前

编辑
 
重庆新建设之一:抗战胜利纪功碑

现解放碑一带原叫“督邮街”,因这里有一官办邮局而得名。当时仅有几家药铺绸缎庄和卖文房四宝的公司外,其余都是居民住宅如杨家大院、周家大院等。督邮街四条窄巷交汇处有一仅几十平方米的空地,称“大什字”,如今就是解放碑中心一带。

“精神堡垒”

编辑

纪功碑旧址原先是通高七丈七尺的木结构建筑——精神堡垒,方型锥体炮楼式,1940年11月始建,1946年10月拆除。该建筑物象征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弘扬御侮的精神。

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中国与美国和英国结成同盟共同对日本、德国、意大利三国轴心作战,从这时起,中日战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1940年3月12日国民政府在重庆都邮街广场中心主持修建“精神堡垒”,于1941年12月31日落成。“精神堡垒”由“国民精神总动员会”等四家单位承建,采用木质结构,四方形,跑楼式,高七丈七尺(约26米),有旋梯可达顶端,碑顶设时钟、方向标志和风速风向仪,由当时的国民政府修建,建碑的意义是:激励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勉励同胞当有抗战到底的精神,命名它为“精神堡垒”。“七丈七尺”象征“七·七抗战”。

抗战胜利纪功碑

编辑
 
两江影视城内仿造的抗战胜利纪功碑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在“精神堡垒”原址上修建“抗战胜利纪功碑”,记全国军民的浴血奋战之功。

1946年10月31日,“精神堡垒”原址弹坑新纪念碑奠基。12月,新纪念碑正式动工,改为八角形柱体盔顶钢筋混凝土结构。1947年8月纪念碑主体完工,同年10月10日竣工,碑身刻“抗战胜利纪功碑”,时称“纪功碑”,外形即今日所见解放碑。在解放碑中,至今仍然存放着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二战胜利时写给重庆人民的信。

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

编辑

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重庆主城。1950年10月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更改碑上文字和图案,刘伯承改题“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由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变为纪念重庆解放

图集

编辑

落成典礼(1947年)

编辑

现状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重办发〔1987〕16号,1987年1月23日
  2. ^ 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发(1991)50号文件《关于公布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3. ^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中国政府网. 2014-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 
  4. ^ “抗战胜利纪功碑建筑纪实”《中国建筑业年鉴》编委会,《中国建筑业年鉴199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03月第1版,第571页
  5. ^ 《申报》民国36年10月4日
  6. ^ 《重庆国民公报》民国36年10月11日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