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克塔什教团

拜克塔什教团阿尔巴尼亚语Tarikati Bektashi土耳其语Bektaşi Tarîkatı)是伊朗人哈吉·拜克塔什英语Haji Bektash在十三世纪于安纳托利亚成立的苏菲主义教团。哈吉·拜克塔什自称是什叶派第七任伊玛目穆萨·卡齐姆的曾孙,但这可能不是事实,因为两人的年代相差近五百年。

拜克塔什教团[1]
拜克塔什的德尔维希教团
简称拜克塔什/拜克塔什教团/拜克塔什主义英语Bektashism and folk religion
成立时间1501
类型德尔维希修会
总部地拉那
德德巴巴
巴巴·蒙迪英语Baba Mondi
重要人物
网站http://www.bektashiorder.com
位于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的拜克塔什教团世界总部英语World Headquarters of the Bektashi建筑
2011年起接任拜克塔什教团领袖英语Bektashi Dedebabate巴巴·蒙迪英语Baba Mondi

拜克塔什教团不只在土耳其,也分布于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克罗地亚,是奥斯曼帝国苏丹亲兵的官方宗教(他们称自己为拜克塔什的士兵、拜克塔什的子孙,教长是亲兵的名誉指挥官)。信众多为在奥斯曼帝国时期改信的原东正教徒。尤其在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奥斯曼帝国伊庇鲁斯克里特以及马其顿希腊裔穆斯林中较为流行。

与一般苏菲教派有别,此派有强烈什叶派和民间信仰元素,他们特别尊敬阿里,认为穆罕默德与阿里是一人。

1826年,奥斯曼帝国苏丹马哈茂德二世发动吉祥事变苏丹亲兵被解散,拜克塔什教团也被帝国政府镇压。但在19世纪中期坦志麦特时代,教团又恢复了活动自由。1925年,拜克塔什教团被土耳其共和国总统凯末尔政府驱逐出境,教团总部于1930年在阿尔巴尼亚重建。但该教团在土耳其一直地下运作到1980年代。据粗略估计,在开塞利-卡帕多西亚地区有数百万人信奉。

在阿尔巴尼亚,该教团一直公开运作到1967年,当时有12万信徒。1967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政府关闭了所有拜克塔什修道院,1990年,教团开始复兴。

2024年9月21日,媒体报导阿尔巴尼亚总理艾迪·拉马计划以首都地拉那拜克塔什教团世界总部英语World Headquarters of the Bektashi为领土,成立一个微型主权国家。拉玛表示新国家的目标是促进宗教宽容英语Religious tolerance及温和的伊斯兰教[5]

参见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 Birge, John Kingsley (1937). The Bektashi order of dervish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ondon and Hartford.
  • Brown, John (1927), The Darvishes of Oriental Spiritualism.
  • Küçük, Hülya (2002) The Roles of the Bektashis in Turkey’s National Struggle. Leiden: Brill.
  • Mélikoff, Irène (1998). Hadji Bektach: Un mythe et ses avatars. Genèse et évolution du soufisme populaire en Turquie. Leiden: Islamic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Studies and Texts, volume 20, ISBN 90-04-10954-4.
  • Shankland, David (1994). “Social Change and Culture: Responses to Modernization in an Alevi Village in Anatolia.”In C.N. Hann, ed., When History Accelerates: Essays on Rapid Social Change, Complexity, and Creativity. London: Athlone Press.
  • Yaman, Ali (undated). "Kizilbash Alevi Dedes." (Based on his MA thesis for Istanbul University.)
  • Vorhoff, Karin. (1998), “Academic and Journalistic Publications on the Alevi and Bektashi of Turkey.” In: Tord Olsson/Elizabeth Özdalga/Catharina Raudvere (eds.) Alevi Identity: Cultural, Religious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Istanbul: Swedish Research Institute, pp. 23–50.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