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珠寺
29°11′38″N 91°46′19″E / 29.19389°N 91.77194°E
昌珠寺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七世纪 |
编号 | 1-82 |
认定时间 | 1961年3月4日 |
昌珠寺(藏语:ཁྲ་འབྲུག་དགོན་པ།,威利转写:khra-'brug dgon-pa,藏语拼音:Changzhug Gönba)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是西藏最早的佛寺之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曾在此居住。昌珠寺占地面积4667平方米,主体建筑措钦大殿,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其布局与拉萨大昭寺相似。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历史由来
编辑昌珠寺位于贡日山南麓,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吐蕃时期第一个佛堂,由松赞干布主持修建,后发展成为三宝具足的佛寺。今天的规模是在公元14世纪绛曲坚赞时代基本定型和延续下来的,后来成为格鲁派寺院。[2]
“昌珠”是藏语“鹏与龙”之意。相传吐蕃王松赞干布时代,当时此地为一片大水,内藏毒龙,松赞干布想泄水筑城,用法师之计,以大鹏降龙,7日水干,筑基建寺[3]。另一则传说则是:文成公主初入藏时,夜观天象,日察地形,发现吐蕃全域的地形极似一仰卧的罗刹女,极不利于吐蕃王朝立国,须在罗刹女的心脏和四肢建庙以镇之。于是昌珠寺便屹立在了罗刹女的左臂上。[4]
建筑特色
编辑昌珠寺建筑规模宏大,由大殿、转经围廊、廊院三部分组成,共二层,砖木结构。主体建筑是措钦大殿(大经堂),大殿下层布局和形式与大昭寺大殿相仿。有60根粗大的木柱支撑,是全寺僧人每日诵经和举行重要宗教活动的场所。大经堂的周围分别排列着12座神殿,每座神殿供奉的神佛菩萨各不相同。
艺术文物
编辑- 措钦大殿内供奉一竖三世佛像,即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佛弥勒佛。三世佛像由全铜浇铸而成,与其它庙佛像只用铜皮包裹不同,十分罕见。
- 托且拉康殿内,保存着一个土灶,上面放有陶盆,据说是当年文成公主曾使用过的。“托且”在藏语中的意思是“谢谢”或“感谢”[3]。
- 释迦牟尼唐卡:即“释迦牟尼缂丝唐卡”,相传由文成公主亲手绣制。缂丝释迦牟尼像,像高2.92米、宽1.72米,释迦牟尼着红色袈裟,袒右肩,袈裟上饰八珍宝(即法轮、白海螺、白伞,幢、莲花、水罐、金鱼、吉祥结); 肌肤为金色,蓝色高肉髻,背光中遍饰莲花,结跏趺坐于覆莲座上;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像左上为太阳,正中为三足金乌,右为月亮,其中有玉兔在桂树 下捣药。像上端有梵文两行。整幅唐卡织法平整、紧密,极为精美绚丽,属明代缂丝像中的精品。[5]
- 珍珠唐卡:用珍珠串起成线条绘出的“观世音菩萨憩息图”(坚期木厄额松像),是元末明初的西藏帕木竹巴王朝时期,由当时的乃东王的王后出资制成的。整幅唐卡长2米,宽1.2米,镶嵌珍珠共计29026颗,钻石一颗,红宝石二颗,蓝宝石一颗,紫宝石0.55两,绿松石0.91两(计185粒),黄金15.5克,珊瑚4。1两(计1997颗)。[6]
参考文献
编辑-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至第五批·第Ⅲ卷. 文物出版社. 2004: 257. ISBN 7-5010-1525-2.
- ^ 西藏昌珠寺:山南第一佛堂.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9).
- ^ 3.0 3.1 西藏甘珠寺雍布拉康建筑室内装饰.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013-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4).
- ^ 昌珠寺景点介绍. [2013-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 ^ 释迦牟尼缂丝唐卡.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2).
- ^ 西藏珍贵文物唐卡《珍珠观音菩萨憩室图》. 中国唐卡网. [2013-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