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尔塔瓦 (诗歌)
波尔塔瓦(俄语:Полтава)是一首由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在1828年9月所撰写的叙事诗。诗作内容是关于乌克兰哥萨克人的军事指挥官伊万·马泽帕,参与1709年发生于瑞典与俄罗斯之间的波尔塔瓦会战的故事。诗作以马泽帕与玛丽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马泽帕背叛彼得大帝,和他在战争取得胜利的故事为中心。虽然普希金少部分的作品被批判为含有帝国主义思想,但是其他评论则表扬其诗作的叙写深刻人心。彼得·伊里奇·柴可夫基受到了本诗的启发后,于1884年写下歌剧《马泽帕》(Mazeppa)。
普希金的作品 | |
原标题 | Полтава |
---|---|
翻译者 | 雅各布·克鲁普(Jacob Krup),1936年。 |
体裁 | 叙事诗 |
国家 | 俄国 |
语言 | 俄语 |
出版日期 | 1829年 |
大纲
编辑这首诗以拜伦勋爵在1819年所作的小说《马泽帕》的题词开篇。该段序文的主角是一个军事指挥官,为一个浪漫主义的英雄人物,因为与一个已婚贵族发生婚外情而从波兰放逐。普希金为这个题词所动,叙写了一段热情洋溢的献词致一位无名的爱人。
在初版的序言中,普希金反对其他作者对于马泽帕过于夸饰的英雄形象,他根据史实不做过度的夸饰,借此导正他们的过度渲染。诗作分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差不多的长度。
第一部分以描写庄园贵族瓦西里·柯贝(Vasily Kochubey)的女儿玛丽亚的美丽容貌作为开头。玛丽亚与军事指挥家的马泽帕陷入爱河。但他同时也是她的教父,因此他们的爱情不能被他人得知。但是不久之后,他们的恋情曝光,让他们的家族蒙羞,不得已他们只好远走他乡。场景接着转换到乌克兰的政治纷争上,在这场纷争中,有一派高度支持自俄国独立。
马泽帕支持叛军。玛丽亚的父亲柯贝发誓要对马泽帕复仇,因为他违反誓言和玛丽亚私奔一事。他保持着对沙皇的忠诚,还写了一封信来谴责马泽帕的背叛。
第二部分的大部分是使用案头戏的手法来叙述一段浪漫的对话。马泽帕专注在支持反叛军对沙皇的计划上,而玛丽亚则担心马泽帕已不再爱她。马泽帕要求玛丽亚爱他胜过她的父亲,却拒绝提起有关他背叛沙皇一事。同一时间,柯贝被叛军俘虏,被欧立克(Orlik)加已折磨以及拷问。他们想要知道柯贝将他的财产藏在哪里,但是他抵死不从。当玛丽亚的母亲找到玛丽亚要去救她父亲时,柯贝已经被处决了。马泽帕对于玛丽亚的失踪感到悲痛欲绝,不顾一切要找到她。
第三部分切换回到第三人称描述,马泽帕假装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松懈沙皇的警戒心。当时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已准备好要向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开战,而彼得一世和他的骑兵部队打败瑞典的军队以及乌克兰的叛军。马泽帕尽量不参与战事,并尽可能快地逃离战场。他发现自己无法入睡,再次见到了玛利亚。此时的玛丽亚因为她父亲遭到处决而失去理智。在玛丽亚的记忆中,她看清了马泽帕的真面目:一个荒谬,恐怖,老态尽显的男人。
历史源头与启示
编辑伊万·马泽帕,瓦西里·科乔贝和科乔贝的女儿玛利亚是历史知名人物。[1]据历史学家说,马泽帕确实喜欢玛利亚,所以她住在他家里,但是两人是否有恋爱关系并不清楚。实际上,马泽帕和玛利亚并没有私奔:科乔贝将她从马泽帕的家中带走,并把她送到了女修道院。 确实,科乔贝在1706年向彼得举报马泽帕与查理十二世密谋反对他,然而尚不清楚科乔贝是否有证据证明这种阴谋。但是,查理和马泽帕在1708年签署了一项秘密条约,并在波尔塔瓦战役中与彼得一世抗争。
正如普希金书中的前言所说,他读过伊凡·马泽帕的许多文章,并试图对此做出回应。他既回答了拜伦的《马泽帕》,也回应了俄国十二月党人诗人孔德拉季·费奥多洛维奇·雷列耶夫赞颂马泽帕的一首诗Voinarovskii。[2]
评价
编辑与普希金的其他叙事诗相比,这首诗受到的关注要少得多,而且其接受程度不一。[3]A·D·P·布里格斯(ADP Briggs)认为普希金的融合类型和题材都不成功,称它太长——接近1500行,是普希金叙事诗中最长的诗之一——并抗议其缺乏韵律的多样性。[4]巴宾斯基还指责这首诗中的不同元素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表明该诗“不是一个连续的叙事……根本就不是叙事诗,更像是一出三幕戏,叙述者以普通的方式来保持故事的连贯性。”[5]
一些评论家指控波尔塔瓦是俄罗斯帝国主义的道歉。JP Pauls(1962)指责普希金“传播俄罗斯帝国主义事业”和“歪曲”历史真相。[6] 斯维特拉娜·埃夫多基米娃(Svetlana Evdokimova(1999))回应了这一观点,她将波尔塔瓦毫不掩饰的爱国主义与《青铜骑士》(The Bronze Horseman,1833)中对彼得一世更丰富、模糊的描写进行了对比。[7]普希金的传记作者亨利·特罗亚认为,普希金故意写了一首亲帝国主义的诗,是为了安抚沙皇尼古拉一世,沙皇在普希金流放归来后对他的政治忠诚心存疑虑。[8]
苏联评论家更倾向于赞同这首诗。维克托·马克西莫维奇·日尔蒙斯基(V·M·Zhirmunskii)(1924)认为这首诗是普希金与拜伦决然决裂的时刻,他认为普希金运用道德和历史的视角来创作心理肖像和对其诗中人物的评价,而拜伦只依赖情感。[9]S·M·邦迪则认为,普希金成功地将历史和个人主题结合在一起,诗中所表达的是对俄罗斯在欧洲列强中地位的沉思。[10]然而,尽管普希金肯定地声称他写的是一首符合历史的诗,巴宾斯基指出,“尽管普希金坚持历史真实性,实际上他却歪曲了事实。”[11]
一些对波尔塔瓦持较为宽容态度的西方批评家把注意力放在了它的角色塑造上。约翰·贝利(John Bayley)说,马泽帕“具有莎士比亚肖像的深度”。[12]大卫·贝塞娅(David Bethea)也认为波尔塔瓦的角色塑造的灵感可能来源于莎士比亚的戏剧。[13]弗吉尼亚·伯恩斯(Virginia Burns,2005)在一本书中对这首诗进行了歌颂,赞扬了诗中角色塑造的成功、严谨的结构和哲学探究的广度。[14]
撰写和出版
编辑普希金的笔记显示,他在1828年4月5日开始了波尔塔瓦的创作,并在10月完成了剩下的部分:10月3日的第一部分,10月9日的第二部分,10月16日的第三部分,以及10月27日的献词。他于1829年1月31日完成了诗的前言,这首诗也在那一年晚些时候出版了。[15]
影响
编辑柴可夫斯基1884年的歌剧作品Mazeppa参考波尔塔瓦的内容编写。
参考文献
编辑- ^ Th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here is based on that given in Babinski, H. F. (1974). The Mazeppa legend in European Romantic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p. 75-82
- ^ For a detailed account of how Pushkin's work engages with Ryleev's, see Babinski, Chapter 5.
- ^ For a good overview of responses, see Burns 2005, p. 13
- ^ See the entry by Briggs on "Pushkin" in the 1998 The Reference Guide to Russian Literature, ed. Neil Cornwell. London: Fitzroy Dearborn. Also his 1982 study, Alexander Pushkin: A Critical Study Duckworth: London, pp. 92 - 94.
- ^ Babinski, p. 133
- ^ J.P. Pauls (1962), Puskhin's' 'Poltava. New York, Shevchenko Scientific Society, p. 30
- ^ Evdokimova, Svetlana. Pushkin's Historical Imagin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ee Chapter 6)
- ^ Troyat is cited in Babinski, p. 110
- ^ Zhirmunskii, V.M. (1924) Bairon i Pushkin Leningrad, Nauka. pp. 200-2016
- ^ Bondi, S.M. (ed). (1960) Sobranie sochinenii A.S. Pushkina v desiasti tomakh. Moscow. Kommentarii k poeme Poltave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rvb.ru/pushkin/02comm/0791.ht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Babinski, p. 122
- ^ Bayley, John. (1971) Pushkin: A Comparative Commenta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120-22
- ^ Bethea, D. (2001) "Pushkin and Shakespeare" in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Russian Literature ed. Neil Cornwell. London: Routledge.
- ^ Burns, Virginia M. (2005) Pushkin's "Poltava": a literary structuralist interpretation Lanham, Marylan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 ^ Pushkin 1949: vol. 4 p. 536
来源
编辑- Pushkin, A.S., tr. Walter Arndt. (1984) Collected Narrative and Lyric Poetry. Ann Arbor, Michigan: Ardis. (Inc. recent translation of Poltava)
- Pushkin, A.S. (1949) Polnoe sobranie sochinenii v desiati tomakh. Moscow and Leningrad: Izd. Akademiia Nauk SSSR.
- Burns, Virginia. (2005) Pushkin's Poltava: a literary structuralist interpretation. Lanham, Marylan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 Babinski, H. F. (1974). The Mazeppa legend in European Romantic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