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5′50″N 119°16′57″E / 26.09722°N 119.28250°E / 26.09722; 119.28250

福建博物院
福建博物院主展馆正门
成立1933年10月23日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湖头街96号
馆藏规模17万余件
面积6公顷
馆长傅柒生
网站http://www.fjbwy.com/
地图
地图

福建博物院是一座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和自然标本近17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万余件。

闽王王延翰”铭铜鎏金狮形香炉。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历史

编辑

福建省立科学馆(1933.10.23 - 1949.8)

编辑

地点:鼓屏路粮食大厦与省发委一带、沙县(抗战期间)

概况:

1.  科学馆设馆宗旨为普及民众科学知识、辅助学校科学教育及解决社会上关于科学疑问之机关。

2.  物理学部、气象测候所、化学学部、矿物学部、生物学部、动物园、民众科学教育委员会、编辑委员会及总务处。

3.  对福建省立医学院、福州一中等大中学校学生开放实验室。

4.  定期每周二在《福建民报》出版《科学常识》月刊。

5.  定期每周四在福建广播电台宣讲科学常识一次。

6.  气象测候所将观测的气象要素通知广播电台定时广播,提供《福建民报》登载。

福建省人民科学馆(1949.8 - 1953.4)

编辑

地点:福州鼓屏路

概况:

1.  除主要进行科普宣传工作外,兼办人力车工人、搬运工人夜间文化补习班。

2.  内设总务、业务两部。物理学部、化学学部的设备移交福州一中使用;中外理化图书移交省图书馆。

3.  增设幻灯工场,兼筹备“省科联”、“省科协”工作。

4.  1952年12月底,人民科学馆撤销改办为省博物馆筹备处和省幻灯制片厂两个单位。“省科联”、“省科协”亦迁出馆外办公。

5.  1953年2月,省文管会由南门兜文庙迁至鼓屏路,与博物馆 (科学生物部)合署办公,成为省博物馆所属的文物组。

福建省博物馆筹备处(1953.4.7 - 1972.1)

编辑

地点:福州鼓屏路、武夷山(1955)、福州西湖公园(1960)、闽侯(1962)、外贸大楼(1970)

概括:

1.  机构性质由先前的科学博物展览、研究,改变为综合博物展览、研究。

2.  1959年10月,省委、省人委筹办《福建省十年成就展览会》,在西湖公园官家村空地兴建木构单层展览厅―万多平方米。1962年2月起,展览移交省博物馆负责继续展出,所有房屋、展品、家具等均归省博物馆使用,会址作为省博物馆馆址。

3.  内设文物组、自然组、保管组、总务处。

4.  文革期间,大部分工作处于停顿状态。

福建省博物馆(1972.1 - 2002.10)

编辑

地点:西湖公园窑角屿(官家村)

概况:

1.  内设考古部、保管部、自然部、古代史部、近代史部、群工部、办公室、财务科、保卫科、积翠园艺术馆。

2.  1979年8月,《福建文博》创刊。

3.  1983年4月8日,出土文物展厅失窃。

4.  1984年6月,省文管会成立考古队,由省博物馆考古部人员组成;9月2日,林则徐铜像落成。

5.  1991年9月25日,福建积翠园艺术馆奠基。

6.  1998年6月12日,新馆工程奠基。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成立。

7.  1999年,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成立。

福建博物院(2002.10至今)

编辑

地点:西湖公园窑角屿(官家村)

概况:

1.  国家一级博物馆(2008)、最具创新力博物馆(2015)。

2.  全国唯一集博物馆、考古所、自然馆、艺术馆、文保中心、水下考古研究基地“六合一”单位。

3.  内设考古研究所、典藏研究部、陈列设计部、社会教育部、文创中心、学术研究部、交流部、自然科学部、积翠园艺术馆、办公室、财务部、人事教育部、信息工程部、安全保卫部。

4.  2011年8月24日,“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福建基地”揭牌。

5.  2012年11月,完成机构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

现状

编辑

福建博物院新馆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湖头街96号西湖公园旁,占地6公顷,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5万平方米,展厅15个,其中包括“福建古代文明之光” “福建古代外销瓷”“福建戏曲大观”“工艺藏珍”“馆藏书画精品陈列”“恐龙世界”“动物万象”7个基本展厅和6个临时展厅。现有馆藏文物和自然标本近17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万余件。[1]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福建博物院概况. 福建博物院. 2015-04-01 [2022-06-18]. [失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