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洞
结构洞(英语:structural holes)是社会网络研究中的一个概念,最早由罗纳德·斯图亚特·伯特提出,指网络中拥有互补的信息来源的两个个体之间未连接形成的空缺。伯特引入这一概念是为了解释社会资本差异的根源。他的理论表明,个人在社区或其他社会结构中嵌入的方式具有某些位置优势/劣势。结构洞的相关研究跨越社会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概念
编辑大多数社会结构往往以密集的强连接群体为特征,也称为网络闭合。该理论依赖的基本思想是,任意一个人群内的信息、新思想和行为的同质性,往往高于两个人群之间的同质性。[1]在两个或更多人群之间充当中间人的个体能够获得重要的比较优势。特别是不同群体间的桥梁位置,使其能够将有价值的信息从一个群体带到另一群体,或保守信息不让另一群体获得。[2]此外,个人可以整合来自不同地方的想法,并提出最具创新性的想法。[1]与此同时,中间人也处于不稳定的地位,因为与不同群体的联系可能很脆弱,维持起来也耗费精力。
若比较A、B两个节点,尽管二者的连接数量相同,但节点A比节点B更有可能获得新信息。这是因为与B相连的节点之间也是高度联系的。因此,任何可从B获得的信息,也很容易从其他节点获得。此外,B从不同连接获得的信息很可能是重叠的,因此涉及节点B的连接是冗余的。与之相对,节点A的位置使其成为三个不同群体之间的桥梁或“中间人”。因此,节点A很可能从其联系人处得到非冗余的信息。术语“结构洞”指非冗余节点之间的隔阂。由于相互之间存在空洞,它们为第三方(节点A)提供了网络效益。
方法
编辑桥数
编辑桥数是网络中结构洞的简单直观的度量。“桥”定义为没有其他间接联系的两个个体之间的联系。[3]
有效规模
编辑伯特公式
编辑伯特提出了网络冗余(Redundancy)的度量。其目的是估算在节点i的各联系人中,联系人j对节点i的冗余程度。冗余是在与另一节点q的关系中投入时间和精力,而节点q与节点j密切联系。[2]
其中piq是i在与q的联系中投入能量的比例,而mjq为j与q的交互除以j与任何人中最强的联系。
网络中的冗余可通过将所有节点q的乘积相加来算出。用1减去该表达式则表示关系的非冗余部分。i网络的有效大小(Effective size)定义为j的非冗余联系人的总和:
每个节点与其他主要联系人断开连接的个数越多,有效大小就越大。该指标在1(网络仅提供单个连接)和连接总数N(每个联系人都是非冗余的)之间变化。
博尔加蒂对伯特公式的重构
编辑博尔加蒂(Borgatti)提出了简化公式来计算未加权网络的有效大小[4]:
其中t是个人中心网络中的总联系数(不包括与自身的联系),n是个人中心网络中的总节点数(不包括自身)。该公式可以修改用于计算自我网络的有效大小。
限制度
编辑网络的网络限制度(constraint)是每个连接的限制度cij的总和:
该指标衡量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单个集群中的程度。它由两个部分组成:直接的(一个联系人消耗网络的大部分时间和能量)和间接的(一个联系人控制着其他消耗网络大部分时间和能量的个体)。
网络约束衡量经理的同事网络在何种程度上紧密围绕着经理,从而限制经理对其他可能的想法和支持的来源。它取决于三个网络特征:大小(size)、密度(density)和等级结构(hierarchy)。如果网络较小(只有少量联系人),并且联系人之间高度连接(如在密集网络中直接连接,或通过多层级网络中各自的中央联系人间接连接),则个体的限制度通常会更高。 [5]
结构洞与弱联系
编辑结构洞理论背后的思想与弱联系理论(weak ties theory)有一定相似之处,弱联系理论由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根据弱联系理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越强,他们的联系人就越有可能重叠,从而与相同的第三方有共同的联系。[6]这意味着桥接联系是新想法的潜在来源。因此,格拉诺维特认为。强关系不太可能传递任何新信息。[6]
两个概念都依赖于相同的底层模型,但是仍可区分两者之间的一些差异。虽然格拉诺维特认为一个联系人是否充当桥梁取决于联系的强度,但伯特认为因果关系的方向是反过来的。[7]因此,他更喜欢近因(桥接联系),而格拉诺维特则支持远因(关系强度)。[7]
应用
编辑富含结构洞的网络被称为创业网络,从结构洞中受益的个人被认为是企业家。该理论的应用的例子包括伯特的一项创业网络研究。他研究了公司供应链中由673名经理组成的网络,并衡量了各经理的社会中间人程度。所有的经理都要提交他们对如何改进供应链管理的想法,然后由评委进行评估。[1]该实证研究的结果是:
- 想法的价值与个人被衡量为社会经纪人的程度是相符合的;
- 个人的工资与他们作为社会经纪人的程度相符合;
- 与其他经理讨论问题的经理薪酬更高,得到更好的正面评价,并且更可能获得晋升。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Burt, R. Structural holes and good idea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4, 110: 349–399. Bibcode:10.1.1.388.2251 请检查
|bibcode=
值 (帮助). doi:10.1086/421787. - ^ 2.0 2.1 Burt, Ronald S.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978-0-674-84372-1.
- ^ Burt, R. S.; Hogarth, R. M.; Michaud, C. The social capital of French and American managers.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0, 11: 123–147. doi:10.1287/orsc.11.2.123.12506.
- ^ Borgatti, Stephen. Structural Holes: Unpacking Burt's Redundancy Measures. Connections. INSNA. 1997 [2021-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6).
- ^ Buskens, V.; van de Rijt, A. Dynamics of Networks if Everyone Strives for Structural Holes (PDF).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8, 114 (2): 371–407 [2021-09-22]. doi:10.1086/59067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10-23).
- ^ 6.0 6.1 Granovetter, M. 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PDF).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 78 (6): 1360–1380 [2021-09-22]. doi:10.1086/22546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7-09).
- ^ 7.0 7.1 Borgatti, S. P.; Kidwell, V. P. , 编. Network Theorizing. Sage Publications. ISSN Scott 请检查
|issn=
值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