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性报废

規劃或設計具有人為限制使用壽命的產品的政策

计划性报废[1][2],又称计划性汰旧[3],是一种消费主义下的工业策略,指有意为产品设计有限的使用寿命,令产品在一定时间后寿终正寝[2],这通常是在保固期限之后,以避免支出保固成本。另外一种计划报废则是厂商在一定年限后停供消耗品(耗材),此时纵使产品尚可使用,但因所须的消耗品已无法获取,用户也只能报废该产品。此类消耗品通常没有业界统一的规格,例如3C产品的锂电池、打印机墨盒碳粉等,或是电脑软件、硬件升级时不再支持旧的设备。

悬挂于利弗莫尔市消防站的百年灯泡,被认为印证了太阳神垄断联盟及其后继者在人为操纵产品寿命的阴谋

计划报废可在长期上替厂商带来好处,因为消费者在产品报废之后若还有继续使用的需求,会再次购买同类的新产品[2]。但却会增加垃圾量,若没有配套措施如资源回收,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当然也有些厂商反其道而行,刻意推出以环保材料制造而成的产品,使用了如纸、纤维、树脂等材料,常年使用会逐渐脏污或剥落等。官方也有些利用旧换新等优惠来吸引乐于尝鲜的客户。

计划报废的策略在垄断或寡占市场里特别有效。厂商必须先确认消费者有多少可能性购买新产品,才好推出计划报废策略。在这类的情境下,由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生产者测试时知道产品的真实预期寿命,但消费者则不知道。因此消费者在产品寿命结束时便会毫不怀疑的再次购买新产品。

当市场多元竞争时,计划报废就很难实施,因为顾客仍然会选择更为耐用的产品。例如1960及1970年代时,平价又可靠的日本车进入美国市场时,美国的汽车制造商受到竞争压力,就被迫必须生产寿命较长或是研发更科技化的顶规产品才能与之竞争。但如果大环境的众多厂商全部采取同样策略,则这种极度不环保的刻意浪费,将会无法杜绝。

计划报废的种类

编辑

系统性计划报废

编辑

系统性计划报废策略故意更改系统设计,让产品难以继续使用。例如软件刻意不向下兼容,或是经常更换螺丝规格、刻意让既有工具无法使用。

预先设置的报废

编辑

有些时候厂商会刻意让一个产品失效并同时伴随着通知消息,要求消费者再购买替代品。例如有些厂商在喷墨打印机的墨水匣里面加上计数用的芯片,当用户打印了一定的页数或使用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即使墨水匣里面还有墨水,墨水匣便停止作用。此时用户须要重置芯片,方能继续使用。此种状况下的报废并非因为某些零件随机故障,故称为预先设置的报废。

软硬件限制

编辑

有些软件或程序会故意调整旧硬件,使其性能降低,迫使用户更换新产品。

苹果公司曾通过系统更新降低部分iPhone手机的执行速度,却未事先告知用户,遭法国消保单位开罚2500万欧元[4]

刻意使用易损坏的零件和材料

编辑

耳机罩、衣服、裤子、内裤、产品表面、连接电线脆弱、鼠标微动开关、鼠标垫片、笔电键盘、电扇操作面板、键盘轴、鞋垫

不提供维修零件或增加维修难度

编辑

手机电池、笔电电池、灯具灯管灯泡、非必要的情况下加胶黏死产品,造成维修拆解会破坏商品

优点与缺点

编辑

计划性报废会影响生产商在产品设计上的决策,例如生产商制定产品寿命长度后,他们只须选择能满足产品寿命的最便宜零件,有助生产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同时,对于产品市场而言,由于计划性报废使产品在一定时间内报废,消费者如想继续使用则需要购买新产品来替换,因此刺激市场需求。消费者可以从同一生产商更换坏掉的零件或购买更新型号的产品,但亦可能在该生产商的竞争对手处消费。尤其是在发达国家,由于许多产品市场已经面临饱和,生产商需要使用计划性报废来维持其收入。

由于进行计划性报废的生产商多数鼓励消费者购买新产品而非维修,例如刻意让维修产品的费用比购买新产品的费用更贵,导致更多的消费者付出更高昂的金钱。如消费者发现生产商投入资金进行计划性报废产品,消费者可因此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抵制该生产商。消费者可能会查找其他能提供更持久替代方案的生产商。

不断更换新产品而不是对产品进行维修,会造成更多的浪费和污染,使用更多的自然资源。计划性报废对环境的具体负面影响取决于生产过程、以及对报废产品的处置方式。这些产品因生产商计划性报废的缘故而刻意降低耐用性,亦未必有预想如何维修产品[5],这使产品可能难以拆解,不但很难维修,亦难以正确回收。因此,计划性报废整体上对社会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另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Hadhazy), 亚当·哈得黑兹(Adam. 科技產品「計劃性報廢」的真相. BBC 英伦网. [2019-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4) (中文(繁体)). 
  2. ^ 2.0 2.1 2.2 Computer Electronics : Blu-Ray. ComputerInfoWeb.com. 2008 [2008-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01). 
  3. ^ 那看不見的手 計畫性汰舊. [2014-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0). 
  4. ^ 刻意讓舊型iPhone「變慢」卻未告知用戶 法國開罰蘋果2500萬歐元 - Yahoo奇摩新聞. tw.news.yahoo.com. [2020-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0) (中文(台湾)). 
  5. ^ Guiltinan, Joseph. Creative Destruction and Destructive Creations: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Planned Obsolescence.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9, 89: 19–28. doi:10.1007/s10551-008-99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