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琪煜(1932年11月),男,汉族,浙江诸暨人,1932年11月生于杭州市。1954年9月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2]

边琪煜
出生1932年11月(91—92岁)
浙江杭州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母校北京地质学院
蕙兰中学
职业地质学

他先后在湖南省、安徽省等地从事冶金地质工作。曾任湖南地质会理事、安徽省地质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生平

编辑

边琪煜1954年9月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1957~1958年,承担了含钨石英细脉控制条件的专题研究。提出了含钨细脉的分布受岩性控制(层状)的结论。1959年在湖南汝城大坪从事铁矿勘探,负责编制《湖南汝城大坪铁矿第一期勘探报告》。1963年参加冶金部韶关钨锡设计审查会议(李总是设计主审人),提出了产于内、外接触带的黑钨矿规律的基础资料,概括为“三层楼”(指产于外接触带的黑钨石英脉,后发展为“五层楼”规律)和“西瓜皮”(指产于内接触带的黑钨矿,其工业矿化局限于接触带下80—220米范围内)两大规律。1983年调往华东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在1984年至1988年5月任经理期间贯彻“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在抓好普查找矿的同时,开辟地质市场。同时完成“七·五”承包的储量任务,找到目前安徽省内最大的金矿。[3][4]1984年任安徽省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委员会委员。[5]在1991年《安徽省矿床发现史》编写领导小组任副组长。[6]

在长期从事技术工作过程中,他总结了找隐伏矿的经验,撰写了《研究矿床分带规律,对找隐伏矿的作用》一文;对比了宁乡式铁矿的探采工作,指导编写了《湘东铁矿清水、潞水矿区开采范围内探采对比总结》。先后发表过《安徽金矿类型及找矿方向》、《地质工作改革浅议》[7]、《地质工作阶段划分的初步设想》、《提高普查效果的战略设想》、《改革地矿工作管理体制,发展地矿事业》、《发挥资源优势、促进皖江开发》等论文。[1][2]

参考

编辑
  1. ^ 1.0 1.1 蒋, 承菘; 郭, 振西; 林, 家能; 何, 建明; 杜, 连义 (编). 中国矿业家风采. 北京市门头沟区印刷厂: 新华. 1995: 63–65. ISBN 7-5011-2815-4. 
  2. ^ 2.0 2.1 杭州二中校志 杭州二中校庆九十周年(1899-1989). 1989: 47–48. 
  3. ^ 局领导看望慰问在肥老党员并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2021-06-30. 
  4. ^ 局领导看望慰问局机关离退休老同志. 2019-02-02. 
  5. ^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安徽省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委员会的通知》(1984年). 
  6. ^ 1991年.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公众版. 2015-12-09. 
  7. ^ Bian, QiYu. 地质工作改革浅议. 中国地质. 1989-08-24, 1989 (08): 10-13 [2024-05-03]. 边其煜. 地质工作改革浅议[J]. 中国地质, 1989, (08):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