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字符
8 字符[1](丹麦语:8 Tallet,又称Big House)是丹麦著名设计师比亚克·英厄尔斯[2](Bjarke Ingels)所设计的多元化建筑,它集合了购物区、商务办公大楼与住宅等元素在一起,加之独特的建筑设计,自2006年成为世界建筑界的关注点。
8 字符坐落于丹麦哥本哈根的厄勒斯塔兹(哥本哈根的一个开发区)[1],在国际上屡获荣誉,世界建筑节的评审委员会更曾评价8 字符完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建筑模式,堪称建筑界的杰作。
设计
编辑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国家认识到资源被人类大量耗费的问题,于是环保的议题便一直备受国际关注。而北欧国家在环保议题上一直非常重视,其中丹麦更全面废核、大力建设可重生能源,推动国家的环保发展。[3]在此等情况下所产生的丹麦建筑,便是既能融合环保又能达到实用效果的建筑模式。而8 字符便是能乎合条件的建筑。
8 字符建于2010年,是丹麦最大的私人开发项目[4],其建筑面积达到650000平方英尺,拥有住宅套房476套、顶层豪华套房和花园式的别墅。8 字符是一种多元化的建筑,它结合了购物区、商务写字楼与住宅等元素,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便利,而且住宅区的设计能达到充足的阳光视野,确保每位居民都能够得到“日照权”[5]。其次,8 字符的1,500平方米的公共设施和场所,大多均为“绿色”地带,让居民能够得到接触大自然的感觉。而在设计同时,设计师亦考虑到哥本哈根缺乏山坡,并希望节能减碳,因此8 字符拥有约1,700平方米的坡式楼顶,可以缓解热岛效应。[6]
除此之外,8 字符的一公里内外相连的通道使能够使居民轻易在各楼群中穿梭,而且其斜坡通廊的设计使居民能够使用自行车往返楼层公寓[7],这也乎合丹麦人喜欢骑自行车的环保生活态度,同时也促进了居民之间的交流。
评价
编辑世界建筑节(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的评审委员会在颁发“2011年世界最佳住宅建筑”时曾评价:
“8 字符”堪称建筑界的杰作,它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建筑模式——将购物、商务写字楼、及居住等功能巧妙的结合起来,屋顶缓缓坡起的通道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互动机会。[8]
哈芬登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评价:
这是最近10年内(2001-2010)世界最重量级的建筑作品。[9]
奖项
编辑图库
编辑书籍
编辑- Bjarke Ingels, Yes is More: An Archicomic on Architectural Evolution (exhibition catalogue), Copenhagen 2009, ISBN 9788799298808
资料来源
编辑- ^ 1.0 1.1 "丹麦建筑师摘取民用建筑设计桂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丹麦官网
- ^ "布雅克•恩科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丹麦官网
- ^ 經濟與廢核的雙贏 丹麥的綠色奇蹟. [2015-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5).
- ^ 【建築空間】哥本哈根8 House -- 大膽創新的「八字形」公寓. [2015-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 ^ 綠建築模範「丹麥8字型雙環住住宅」 可騎單車從一樓到十一樓. 2013-05-15 [2015-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 ^ "Scandimania,Denmar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hannel 4
- ^ 丹麥:8 House榮獲AIA2012建築榮譽獎. 2012-01-10 [2015-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8).
- ^ 8號建築. [2015-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6).
- ^ 9.0 9.1 Jacob Slevin, "10 Best Architecture Moments of 2001-20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uffington Post, 23 December 2010. Retrieved 12 October 2012.
- ^ "Day two winners announce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 Retrieved 11 October 2012.
- ^ "BIG architects: 8 house wins green awar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esignboom. Retrieved 11 October 2012.
- ^ "AIA Award 2012 for BIG's 8 Hou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AC. Retrieved 11 October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