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型社会

社會學術語

M型社会极端社会M-Form SocietyM-shaped Society),M型社会M-Form Society)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是指社会财富-人口统计曲线大致呈现以字母“M”的形状出现,即中产阶级逐渐缩小和消失,社会的主体不再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很少有人能成为上层阶级,大多数中产阶级会逐渐沦为低收入群体。更糟糕的是,下层阶级向上流通的通道似乎消失,公平竞争的机会越来越少,即使受过较高教育的社会底层人士也无法获得高薪或稳定的工作。可以用有钱的人更有钱、穷的人更穷来形容M型社会。M型社会最早见于威廉·大内的著述《M型社会:美国团队如何夺回竞争优势》中[1][2]

美国前1%富人占社会财富比率变迁

日本趋势学家、经济评论家、管理顾问师、政策顾问师大前研一在《中下阶层的冲击》(ロウアーミドルの衝撃)一书中亦提出M型社会(M-shaped Society)的概念[3],此书中文翻译为《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M型社会”遂成为台湾流行成氾的用语。原来是描述日本社会由原来以中产阶级为社会主流,转变为富裕与贫穷两个极端(中产阶级逐渐消失)。这个概念在21世纪初亦被形容台湾香港等地的社会现况。

影响

编辑
 
2011年美国占领华尔街活动抗议贫富差距的人群,抗议华尔街的高奖金和掀起金融海啸腐蚀社会的公平性。
 
英国富裕阶级的豪宅
 
肯亚内罗毕贫民窟

相对于失业人士,政府较难对工作贫穷人士提供合适的支援。而工作贫穷的家庭,因缺乏资源为子女供书教学,较易使贫穷问题延续下一代,造成世袭贫穷。当工作贫穷(低薪)扩及高学历的年轻人,代表社会制造出一整个失败的世代;而财力较佳的年轻人面对低薪的方法可能为拒绝工作,许多年轻人也会因为努力没有回报而拒绝努力及充实自我,高学历者应付贫穷的方法则为不生育(依照市场理论,当社会将年轻人的价格定到远低于生产成本时,“年轻人”这个产品的减产--也就是降低生育率,以及更多年轻人拒绝贩售劳动力,是必然结果;依照心理学理论,当社会把年轻人的价格定到如此低时,会有更多年轻人认为自己没有竞争力,还是不要制造后代让他们痛苦;而失去自信也容易让人失去动力,造成普遍的无力化)[来源请求],将会造成低生育率的后果,而低生育率也会打击内需,造成恶性循环。

如下表为日本调查21世纪前10年间收入阶层分布变化表,日本总劳动力4500多万人中年薪400万日圆以上的中产人数十年来皆为下降共400多万人,低薪群的人数却也增加400多万等于几乎全部消失的中产阶级都是往下转移,而同时收入2000万日圆以上的巨富却增加2.2万人。

日本所得阶层别人数推移情况
(单位:千人)
[4]
区分 1999年 2009年 增减
〜100万円 2,961 3,989 1,028
100〜200万円 5,076 7,010 1,934
200〜300万円 6,875 7,899 1,024
300〜400万円 8,046 8,149 103
400〜500万円 6,600 6,163 -437
500〜600万円 4,788 4,074 -714
600〜700万円 3,210 2,464 -746
700〜800万円 2,284 1,695 -589
800〜900万円 1,584 1,148 -436
900〜1,000万円 1,070 710 -360
1,000〜1,500万円 1,894 1,303 -591
1,500〜2,000万円 431 268 -163
2,000万円〜 164 186 22
合计 44,984 45,056 72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M型社会的时代:协调合作的企管方式》,1985年,志文出版社,陈 鸣/译
  2. ^ 《M型社会:政府与企业如何透过团队合作形成竞争优势》,1984年,长河出版社,黄宏义/译
  3. ^ 大前研一的“M型社会(M-shaped Society)”(2006年)与威廉·大内(William G. Ouchi)的“M型社会(M-Form Society)”(1984年)形成相当有趣的今昔对比。
  4. ^ 日本国税厅:日本民间给与実态统计调查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