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台风尤特 (2013年)
台风尤特 (2013年)曾于登上维基百科首页的“新闻动态”栏位。 |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初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测风站风速
编辑香港天文台在8个指定站录得的风速图中,应该:
- 以“四舍五入”填写风速
- 向上取至最近整数
- 向下取至最近整数
哪一项?-HW(论 献 动员令) 2013年8月13日 (二) 14:45 (UTC)
- 录得的风速不是整数吗?天文台一向公布的也是整数。本人是看天文台网页各自动气象站的“十分钟平均风向及风速”折线图,以此图为依归,每小时1公里误差在所难免,尤其于风力术语分界线(例如强风与烈风分界)。若果红线最高点在一条横线的附近,这便最好,例如启德的最高10分钟平均风速是每小时46公里,因为刚好超越了每小时45公里的横线。若不在横线附近,实在难以评定,只能靠“眼界”。基于保险原则,若难以评定是哪一个数值时间,本人一般采用上舍入,使用较高数据;但这只是本人的做法,不一定是人人采用。天文台发出三号或以上信号后,会开始公布“热带气旋情况下本港风速资料”天气稿,相信有助评定风速,现时建议用这天气稿为依归。
“争议”的争论
编辑最近有用户指出,尤特袭港期间所引发的“社会讨论”,不应视为“争议”。本人对此感到非常困惑,特意到讨论页,希望寻求共识。
天文台在尤特袭港时,在8月14日下午2时前改发三号信号,取代八号信号,引起市民“热烈讨论”。从香港地下天文台、香港热带气旋追击站、《苹果日报》的Facebook专页内,均可看见市民表达意见之立场鲜明和对立,以及表达意见之多。有指天文台改发三号时间过早,因为尤特仍最接近,加上风力回升;有指天文台改发三号时间“吊脚”,令市民要浪费时间,数小时内一来一回,十分不便;有指香港风力一直不达标,最接近又如何?风力飙升诱因已失,该改发三号,甚或八号也不必发出。这是继2008年台风鹦鹉“清晨”论、2010年超强台风鲇鱼晚发一号信号事件后,立场最为分明的一次“争论”,加上表达意见人数之多,很明显是一次“争议”。本人在编辑择要和条目中选择地台,除了是“篇幅所限”,也是因为地台在民办网站中较有代表性、具知名度。
若果要纠缠于客观字眼,有时会令事件严重性被淡化。这次既然是明显一次争议,为何不能以“争议”为副标题?去年(2012年)南丫岛海难,条目仍是“撞船事故”,39死的惨剧,就是“客观字眼”,令严重性在条目上被淡化。还有,当然不是每一件事也能定为争议,去年强台风韦森特期间,天文台的处理果断、杰出,认为发出八号信号有点晚的意见十分少数,东方报业的报道更是为求“制造争议”,不惜歪曲历史、强词夺理,但市民“一面倒”认为天文台当机立断,哪有“争议”可言?这次超强台风尤特的事件可不同了,争议声音明显比韦森特大很多;但难道为了客观,连2006年台风派比安的争议也要淡化成“社会讨论”吗?反而有部分连“讨论”也不如的“争议”却受到夸大,去年热带风暴杜苏芮,少数意见指出八号信号发出时间稍晚,被匿名用户强行塞作“争议”。
本人希望指出,当事件到达一定严重性,便必须使用意义较强烈的字眼,不能再拘泥于“客观”。况且,“争议”一词也不算主观,基本上是“立场分明,多人参与,形成对立阵营”。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台风尤特 (2013年)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 向 http://www.nmefc.gov.cn/subject/cont.aspx?subject=68&id=2914&itemid=201 加入
{{dead link}}
标记 - 向 http://www.nmefc.gov.cn/subject/cont.aspx?subject=68&id=2915&itemid=201 中加入存档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608000832/http://www.nmefc.gov.cn/subject/cont.aspx?subject=68&id=2915&itemid=201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