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颱風尤特 (2013年)
颱風尤特 (2013年)曾於登上維基百科首頁的「新聞動態」欄位。 |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初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測風站風速
編輯香港天文台在8個指定站錄得的風速圖中,應該:
- 以「四捨五入」填寫風速
- 向上取至最近整數
- 向下取至最近整數
哪一項?-HW(論 獻 動員令) 2013年8月13日 (二) 14:45 (UTC)
- 錄得的風速不是整數嗎?天文台一向公佈的也是整數。本人是看天文台網頁各自動氣象站的「十分鐘平均風向及風速」折線圖,以此圖為依歸,每小時1公里誤差在所難免,尤其於風力術語分界線(例如強風與烈風分界)。若果紅線最高點在一條橫線的附近,這便最好,例如啟德的最高10分鐘平均風速是每小時46公里,因為剛好超越了每小時45公里的橫線。若不在橫線附近,實在難以評定,只能靠「眼界」。基於保險原則,若難以評定是哪一個數值時間,本人一般採用上捨入,使用較高數據;但這只是本人的做法,不一定是人人採用。天文台發出三號或以上信號後,會開始公佈「熱帶氣旋情況下本港風速資料」天氣稿,相信有助評定風速,現時建議用這天氣稿為依歸。
「爭議」的爭論
編輯最近有用戶指出,尤特襲港期間所引發的「社會討論」,不應視為「爭議」。本人對此感到非常困惑,特意到討論頁,希望尋求共識。
天文台在尤特襲港時,在8月14日下午2時前改發三號信號,取代八號信號,引起市民「熱烈討論」。從香港地下天文台、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蘋果日報》的Facebook專頁內,均可看見市民表達意見之立場鮮明和對立,以及表達意見之多。有指天文台改發三號時間過早,因為尤特仍最接近,加上風力回升;有指天文台改發三號時間「吊腳」,令市民要浪費時間,數小時內一來一回,十分不便;有指香港風力一直不達標,最接近又如何?風力飆升誘因已失,該改發三號,甚或八號也不必發出。這是繼2008年颱風鸚鵡「清晨」論、2010年超強颱風鮎魚晚發一號信號事件後,立場最為分明的一次「爭論」,加上表達意見人數之多,很明顯是一次「爭議」。本人在編輯擇要和條目中選擇地台,除了是「篇幅所限」,也是因為地台在民辦網站中較有代表性、具知名度。
若果要糾纏於客觀字眼,有時會令事件嚴重性被淡化。這次既然是明顯一次爭議,為何不能以「爭議」為副標題?去年(2012年)南丫島海難,條目仍是「撞船事故」,39死的慘劇,就是「客觀字眼」,令嚴重性在條目上被淡化。還有,當然不是每一件事也能定為爭議,去年強颱風韋森特期間,天文台的處理果斷、傑出,認為發出八號信號有點晚的意見十分少數,東方報業的報道更是為求「製造爭議」,不惜歪曲歷史、強詞奪理,但市民「一面倒」認為天文台當機立斷,哪有「爭議」可言?這次超強颱風尤特的事件可不同了,爭議聲音明顯比韋森特大很多;但難道為了客觀,連2006年颱風派比安的爭議也要淡化成「社會討論」嗎?反而有部份連「討論」也不如的「爭議」卻受到誇大,去年熱帶風暴杜蘇芮,少數意見指出八號信號發出時間稍晚,被匿名用戶強行塞作「爭議」。
本人希望指出,當事件到達一定嚴重性,便必須使用意義較強烈的字眼,不能再拘泥於「客觀」。況且,「爭議」一詞也不算主觀,基本上是「立場分明,多人參與,形成對立陣營」。
外部連結已修改
編輯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颱風尤特 (2013年)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鏈接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 向 http://www.nmefc.gov.cn/subject/cont.aspx?subject=68&id=2914&itemid=201 加入
{{dead link}}
標記 - 向 http://www.nmefc.gov.cn/subject/cont.aspx?subject=68&id=2915&itemid=201 中加入存檔鏈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608000832/http://www.nmefc.gov.cn/subject/cont.aspx?subject=68&id=2915&itemid=201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