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

由各种蚕蛾幼虫产生的精细,有光泽的天然纤维,特别是蚕种 Bombyx mori

丝绸是用蚕丝编制而成的纺织品,古称“帛”。丝绸著名的光泽外表来自于蚕丝三棱镜般的纤维结构,这令布料能够以不同的角度折射入射光,并将光线散射出去。在中国,丝绸一词也可指代人造的、具有与天然丝绸一样光泽的纺织品。

日本江户时代描绘丝绸样品簿的画作

历史

编辑
 
丝绸连衣裙

全新世大暖期大西洋期)为中国带来了温暖的气候,令桑树和蚕的养殖,能于黄河流域广泛进行。传说黄帝嫘祖发现“养蚕取丝”,并巡行全国教民蚕桑,惟丝绸究竟何时发明尚具争议。考古学家在1998年河南荥阳青台遗址的一次考古中,发现了距今约5500年的丝绸碎片。另一种说法是在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已发现了纺织工具,借此可以推断,丝绸的使用至少不迟于良渚文化[1]。不过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说法,是中国科学家在1958年考古发现的,公元前3700-前31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丝绸织品。

丝绸织品技术曾由中原历朝垄断数百年,由于其在当时是复杂的工艺,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泽,备受人们的喜爱,因而丝织品为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国际贸易物资[2]。最早丝绸织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丝绸业的快速发展令丝绸文化不断的从地理上、社会上渗透进入中华文化。并成为中原商人对外贸易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高级物品。

起初中原历朝严密控制着丝绸织造业和养蚕业的技术流传,并禁止其流向外国。但朝鲜半岛地区则在中原移民的协助下,于公元前200年成功实现养蚕技术的突破[3]。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与印度(前300年之前)成功实现养蚕。不过罗马帝国则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蚕种并发展养蚕技术的:传说几位为东罗马帝国皇帝工作的僧侣将蚕种放在中空的手杖中,私自从中原带出,并辗转到达君士坦丁堡。虽然这个传说的可信度并不高,但随后的波斯人与拜占庭人等,确实发展了丝绸编制技术,在皇宫庭院内设立蚕室和缫丝机,为该地区的皇帝服务。当时东罗马所有的土产丝绸大多被皇室成员享用,剩余的材料也能以一个高昂的价格卖到市场上。

蚕丝

编辑

人们通过养蚕,当蚕结茧成蛹准备羽化成蛾时,将它放入沸水中煮,并即时抽丝。一个蚕茧可以抽出800-1200米的蚕丝。蚕丝纤维比羊毛更硬,尽管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由氨基酸链构成的蛋白质。 蚕发出的丝绸由两种主要蛋白质丝胶蛋白和丝心蛋白组成,丝心蛋白是丝的结构中心,丝胶蛋白是围绕它的粘性材料。 丝心蛋白主要由氨基酸Gly-Ser-Gly-Ala-Gly-Ala组成并形成β折叠片,β-角蛋白。[4]

  • 丝心蛋白:75%
  • 丝胶蛋白:22.5%
  • 脂肪和蜡物质:1.5%
  • 丝心蛋白灰分:0.5%
  • 矿物盐:0.5%

特性

编辑
马王堆汉墓一号坑出土的梭织丝绸纺织品。

丝绸质地轻薄、柔软,是强度最高的天然纤维之一。一旦受潮,就会失去20%的强度。其弹性也偏弱,倘若已稍作拉长,下次就无法再拉伸。暴露在太阳光下,韧性也会降低,并且会变色发黄。

一般而言,丝绸的成份主要是蛋白质氨基酸,后者比例达50%[5]。一旦弄脏会受到昆虫滋扰。

丝绸是不良导电体,易受静电吸附,但也能在冬天产生保暖功效。

丝绸染色性良好,也容易变色,容易留下汗渍且其对水敏感,因此一般家庭难以清洗。

丝织品的分类[6]
# 名称 特征
1 也称素纱,由经纱纽绞而成,孔眼分布均匀。
2 由经丝互相绞缠而成,呈现椒孔。
3 表面是斜向织纹,质地轻薄。
4 平纹组织,质地细腻、平整、挺括。
5 平纹组织,经纬线无捻或弱捻,质地轻薄、柔软。
6 采用重组织,用多色丝线织成,绚丽多彩。
7 缎纹组织,外观平滑、光亮、细密。
8 采用平纹组织,应用长丝作经,棉或其他纱线作纬,质地粗厚、织纹清晰。
9 采用平纹组织或斜纹组织,经曲纬疏,经细纬粗,织物表面为横向梭纹,质地厚实。
10 使用较粗的经纬丝线,质地丰厚,有毛感的丝织物。
11 采用起绒组织,表面呈现绒毛或绒圈的丝织物。
12 采用平纹组织,经纬交错紧密。
12 采用平纹或假纱组织,质地轻薄,呈现透孔的丝织物。
12 应用经纬加强捻等工艺,有弹性,抗绉。

产地

编辑

作为传统丝绸生产发源地,现今丝绸的产量以中国最多,其次是印度。而十大丝绸生产地里,只有罗马尼亚是欧洲国家。

2005年世界首十大丝绸生产地[7]
国家 生产总值 (以千元结算) 脚注 生产总值 (每千公斤) 脚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 978,013 C 290,003 F
  印度 259,679 C 77,000 F
  乌兹别克斯坦 57,332 C 17,000 F
  巴西 37,097 C 11,000 F
  伊朗 20,235 C 6,088 F
  泰国 16,862 C 5,000 F
  越南 10,117 C 3,000 F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5,059 C 1,500 F
  罗马尼亚 3,372 C 1,000 F
  日本 2,023 C 600 F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卫斯:《中国丝织技术起始时代初探》
  2. ^ Garthwaite, Gene Ralph. The Persians. Oxford & Carlton: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5: 78. ISBN 1-55786-860-3. 
  3. ^ Hill, John E. (2009) Through the Jade Gate to Rome: A Study of the Silk Routes during the Later Han Dynasty, 1st to 2nd Centuries CE. BookSurge, Charleston, South Carolina. ISBN 978-1-4392-2134-1. Appendix A: "Introduction of Silk Cultivation to Khotan in the 1st Century CE," pp. 466-467.
  4. ^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ilk Fiber. pandasilk.com. [3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3). 
  5. ^ Piezoelectricity in Natural and Synthetic Silks (PDF). [28 April 20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07-20). 
  6. ^ 丝织品的十四大类. 中国科普博览. [2017-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7. ^ 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of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Department: The Statistical Division. [2012-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8). 

延伸阅读

编辑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丝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绢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