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闽语
中山闽语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在广东省境内的一种方言,通行于古香山县之隆都、得能都、四大都、谷都和恭常都等地。即现在广东省中山市的沙溪、大涌、南蓢、三乡及火炬开发区的张家边一带与珠海市唐家湾镇淇澳岛和拱北关闸、联安、高沙等三个村落等地。
中山闽语 | |
---|---|
村话 |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中国广东省中山市 |
区域 | 广东省中山市沙溪、大涌、南蓢、三乡及火炬开发区等地; 珠海市淇澳岛、拱北等地 |
母语使用人数 | 143000人[1][2] (2005年) |
语系 | |
语言代码 | |
ISO 639-3 | – |
中山闽语在闽南语通行区的分布 |
中山闽语中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方言是隆都话,因此被语言学界当做中山闽语的代表方言。
历史
编辑根据《香山县志》的记载,宋元期间,由于战乱,福建沿海一带的移民前来香山县一带定居。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山闽语各小片受到粤语的影响,或多或少都混入了不少粤语词汇和语音特征,因而与福建本土的闽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差异。
次方言
编辑中山闽语之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小片:
这三个小片皆存在各自的特色,皆属于闽南语方言。其中,隆都片和东乡片较为接近,而与三乡片差异较大。[3]
音韵体系
编辑中山闽语各小片的音韵体系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以保留闽语特色最多的隆都话为例,有16个声母、78个韵母和8个声调。
声母
编辑p (巴盘) | pʰ (怕朋) | m (妈闻) | f (花灰) | |
t (打郑) | tʰ (驼替) | n (南年) | l (蓝连) | |
ts (渣叔) | tsʰ (差手) | s (沙书) | ||
k (家颈) | kʰ (卡去) | ŋ (雅鱼) | h (虾虚) | Ø (鸦闲) |
声母的说明:
1. m-、n-、ŋ-声母在高元音前,常带上同部位浊塞音,浊音程度比石岐话更甚。例行:隆都话“日”[ŋɡit55] 、“宜”[ŋɡi21]、“门” [mbun21]、“女” [ndi24],但在开口呼前一般是m-、n-、ŋ-。
2. f声母不稳定。有时是双唇清擦音ɸ,如“灰”[ɸuɔi55],有时是不圆唇的u,如“花”[ua55];有时是真正的f,如飞机的“飞”[fi55],现一律记作f。
3. 古来母读l-,泥母读n-,互不相混。
4. ts、tsʰ、s声母的发音部位亦很前。
韵母
编辑a (鸦) | ε (个) | ɵ (沙) | ɔ (婆) | u (武) | i (书) | m (唔) | ŋ (五) |
ia (野) | ua (我) | iε (鸡) | iɵ (靴) | iu (秋) | uɔ (祸) | au (槽) | eu (鸠) |
ieu (幽) | εu (萧) | iεu (箫) | ou (滔) | ai (太) | uai (怪) | ei (危) | iei (锐) |
uei (毁) | uɵi (灰) | ɔi (海) | ui (围) | ||||
am (监) | em (今) | εm (蚕) | im (金) | an (山) | en (文) | ien (恩) | uen (温) |
εn (间) | iεn (权) | uɵn (木) | ɔn (岸) | un (云) | in (根) | aŋ (耕) | uaŋ (横) |
eŋ (英) | εŋ (公) | iaŋ (惊) | ɔŋ (抗) | uɔŋ (光) | iɔŋ (疆) | oŋ (风) | |
ap (鸭) | ep (蛤) | εp (狭) | iεp (接) | ip (急) | at (法) | et (突) | εt (刮) |
iεt (缺) | uɵt (月) | ɔt (骨) | ut (活) | it (说) | ak (革) | iak (吃) | uak (或) |
ek (忆) | εk (六) | iεk (壁) | ɔk (博) | iɔk (药) | uɔk (国) | ok (叔) | |
aʔ (客) | iεʔ (摘) | ɵʔ (石) | ɔʔ (恶) |
韵母的说明:
1. 隆都话有8个元音音位:а、e、ε、ɵ、ɔ、o、u、i,其中只有长元音а和短元音e构成长短对立。
2. 部分韵母是受粤语的影响而出现的,一般只出现在文读词语中,例如以e为主要元音的韵母em、en、eŋ、ep、et、ek、eu。一些韵母因各人的模仿能力不同而中很稳定,如“经”有时发成功[ken],有时发成对[keŋ];又如“春”的韵母,往往发成介于[en]与[oen]之间,今一律作[en]、[eŋ]处理。
3. 隆都话有2个介音-i-、-u-,没有撮口呼韵母。
4. 隆都话有9个韵尾:-i、-u、-m、-n、-ŋ、-p、-t、-k、-ʔ,其中喉塞韵尾[-ʔ]只出现在白读词语中。
声调
编辑标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调类 | 阴平 | 阳平 | 上声 | 阴去 | 阳去 | 阴入 | 中入 | 阳入 |
音值 | ˥˥ (55) | ˧˧ (33) | ˨˦ (24) | ˩˩ (11) | ˧˩ (31) | ˩˩ (11) | ˧˧ (33) | ˥˥ (55) |
例字 | 诗 | 时 | 死 | 四 | 是 | 鸽 | 甲捷 | 夹 |
声调系统分为文读系统和白读系统。其中,白读系统是其本身的系统;文读系统则借自粤语的石岐话和广州话,混杂有这两种粤语方言特色。
连读变调
编辑连读变调,即两个音节连读的时候,前字的声调受后字声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与其他闽南语方言相同,中山闽语在连读时,只有可能出现前字变调的现象,后字则一概不变调。
隆都话的连读变调规律如下:
- 阴平在各调值前一律便为阳平。
- 阳平在除阳平以外的各调前一律变为阳平。
- 上声一律不变调。
- 阴去在各调值前一律变为阴平。
- 阳去在各调值前一律变为阳平。
- 阴入在各调值前一律变为阳入。
- 阳入在各调值前一律变为阴入。
不过,隆都话的连读变调存在特例,即:自粤语借来的词汇,一律不会发生连读变调的现象。
名称及差异
编辑中山闽语现皆泛称村话,明嘉靖的《香山县志》则称之为东话[4],康熙《香山县志》沿用此说,乾隆《香山县志》则更订当时分布后仍以东话称之:“东话常都之半及龙德四大等都为一”,其后在叙述完香山县北部的粤语后再补充说叙述谷都的三乡话:“惟谷字都近于潮闽译以客话乃通”,其在沙溪、大涌一带又称隆都话;张家边一带又称得都话或张家边话;南蓢一带又或可称南蓢话;三乡一带又称三乡话是最接近闽南本土的闽南语的中山闽语。珠海淇澳岛与中山南朗镇隔海相望,两地旧时交往频密,所以应属东乡片,拱北三村的闽语则称为拱北话。隆都话、南蓢话和张家边话为各地闽语(其中自闽南、闽东与潮汕的语源比较明显)混合语,三乡话为相对较纯的闽南语(但仍有其他闽语的成份),拱北话成分尚欠研究。后两者之间基本不能互通,与隆都话、南蓢话和张家边话亦不能互通。虽然隆都话与东乡地区的南蓢、张家边话较为相近(亦基本上可大致互通),但因两片间有粤语区(石岐话)相隔,经长时间发展两片闽语中亦有差别。
参考文献
编辑- ^ 《中山市志·第二十九篇 方言·第三章 中山闽语·第一节 中山闽语的分布和特征》. [2017-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1).
- ^ 中山闽语的声调与闽、粤语声调的关系
- ^ 《中山市志·第二十九篇 方言·第三章 中山闽语·第一节 中山闽语的分布和特征·二、词汇、语法》. [2017-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1).
- ^ (嘉靖)《香山县志》,〈卷之一风土志:风俗〉,[明]黄佐(纂):“东话良字之半及龙得四大等为一外有谷字黄旗角愈侏离近于潮闽译以客话乃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