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

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 /ˈbmɡɑːrtən/; 德语:[ˈbaʊmˌgaɐ̯tn̩];1714年7月17日—1762年5月27日[4]) ,是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

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
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
出生1714年7月17日
 勃兰登堡柏林
逝世1762年5月27日(1762岁—05—27)(47岁)
 勃兰登堡法兰克福
教育程度哈雷大学
耶拿大学 (无学位)
机构哈雷大学
Alma Mater Viadrina
学派启蒙运动
主要领域
美学
著名思想
Aesthetics as the perfection of sensuous cognition[1][2]
学术导师克里斯蒂安·沃尔夫
Johann Peter Reusch​(德语
知名学生Georg Friedrich Meier

生平

编辑

出生于柏林,父为牧师雅各·鲍姆加登,母为伊利沙伯所生,于七名兄弟中居于第五。父母早逝,由Martin Georg Christgau所教导,学习了希伯来语并对拉丁诗歌产生了兴趣。

就读哈雷大学期间,于1733年,他听取了耶拿大学的Johann Peter Reusch关于沃尔夫哲学的讲座。[5][6]

美学独立成科

编辑
 
1750年出版之德文版美学 (Aesthetica) 的首页

1750年出版的著作《美学》(Aesthetica),主张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对待,而非过往所指的官能感觉(Sensation)。美学(Aesthetica)一直意味著“感觉”,而他把它解释为美的品味或“感觉”。通过这样做,鲍姆加登赋予了这个词不同的意义,因此发明了现代意义。自古希腊时代起,这个词已经被用来表示从五个感官之一或多个感官中接受刺激的能力。在鲍姆加登的《形而上学》中,定义了品味,广义上理解为根据感官而不是智力来判断的能力。[7]鲍姆加登认为这样的品味判断基于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对于鲍姆加登来说,美学科学将从个人“品味”中推导出艺术或自然美的规则或原则。鲍姆加登可能是为了回应Pierre Bonhours(1666年出生)在17世纪末发表的小册子中所持的意见,即德国人无法欣赏艺术和美。

其后,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著作《判断力批判》中评论鲍氏独立于客观法则而有的美感,应加入主观的美感经验。

作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Alexander Baumgarten, Aesthetica, 1750, §1: "Aesthetices finis est perfectio cognitionis sensitivae".
  2. ^ Steven Nadler (ed.), A Companion to Early Modern Philosophy, John Wiley & Sons, 2008, p. 622.
  3. ^ Tedesco, Salvatore. La retorica arguta di Emanuele Tesauro e il problema del paralogismo. Laboratorio dell'ISPF. 2005, I: 257–266. ISSN 1824-9817. 
  4. ^ Jan Lekschas, The Baumgarten Famil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Robert Theis, Alexander Aichele (eds.), Handbuch Christian Wolff, Springer-Verlag, 2017, p. 442.
  6. ^ 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 (1714-1762). [2023-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4). 
  7. ^ Metaphysics: A Critical Translation with Kant's Elucid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