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陶

一種低溫彩釉軟陶,華南傳統建築常見裝飾,可能源自唐三彩

交趾陶,又名嘉义烧,是起源于华南,在台湾发展之传统建筑(如庙宇)的装饰,源自唐三彩,是一种低温彩釉软陶,主要都在民间默默发展与延续,早期最常见于庙宇的水车堵,而近代交趾陶则越来越少装置于水车堵内,但依然可在庙宇内欣赏到交趾陶,例如:中大型壁堵,但并非每间庙宇都会有,但此种交趾陶壁堵,皆须手工订制,制作步骤繁复,造价颇高(视体积大小而定)端看庙方是否愿意制作。大约1980年代期间,在嘉义县有些古董商人将庙宇翻修拆除的交趾陶买进在古董市场上流通,让交趾陶开始转而可收藏的艺术品,因而有庙宇的交趾陶剪黏师傅开始转而制作交趾陶艺品,在当时交趾陶颇为热门,只是后来创作题材受限于传统,少有新意,遂逐渐没落。

台北孔子庙仪门交趾陶莲花
嘉义触口龙隐寺
高雄莲池潭通天镇地柱
嘉义城隍庙上牌楼的交趾陶

而最近由于台湾文创产业逐渐兴起,在嘉义县新港乡有工艺家开始将传统交趾陶导入文化创意,将交趾陶结合以观光休闲形式推广,例如板陶窑、古笨港陶华园。也发展出不少交趾陶的创意商品,像是交趾陶的造型公仔等。

交趾陶名称由来

编辑

由华南传入台湾的一种特殊制陶技术,据目前在台湾的艺师说法,这门技艺早期并非叫交趾陶,交趾陶的称呼是来自日本称这门技艺为交趾烧,而台湾的艺师是称为南烫(或淋汤为台语音),后来由于时代的转变,台湾在日治时期引进来自日本的釉上彩,当时的艺师又称此种釉彩为水烫,更因为在制作上日本的釉上彩又比原先来自广东体系的釉彩,更容易操作,后来有一段时期庙宇里的陶塑釉彩几乎被这种水釉(水彩釉为生釉,烧成后始见釉色,浑厚温润为其特色)取代,而一直到现今交趾陶的釉彩采用的大都为林添木先生体系的宝石釉(宝石釉为熔块釉,釉色稳定亮丽),质感比水釉来的精致,釉色如宝石般的光泽以及随著陶塑形体不同产生不同的流釉效果,十分美丽。

交趾陶工序

编辑
  • 画稿
  • 捏塑形体(捏、推、塑、贴、刻、划)
  • 将捏制好的作品阴干至半干状态
  • 将坯体背部或底部掏空(使烧制时不致龟裂)
  • 完全干燥后进行素烧(至摄氏1100度)
  • 素烧完成后便上釉
  • 最后是再进行一次釉烧(温度约摄氏850度-900度)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