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艾弗雷特三世

美国物理学家

休·艾弗雷特三世(英语:Hugh Everett III,1930年11月11日—1982年7月19日)是一名美国量子物理学家,以提出多世界诠释而著名。

休·艾弗雷特三世
Hugh Everett III
出生(1930-11-11)1930年11月11日
 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逝世1982年7月19日(1982岁—07—19)(51岁)
 美国维吉尼亚州麦克莱恩英语McLean, Virginia
母校美国天主教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PhD
知名于多世界诠释
艾弗雷特定理[1][2][3]
儿女伊莉莎白·艾弗雷特
马克·奥利佛·艾弗雷特英语Mark Oliver Everett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物理学运筹学最佳化博弈论
机构美国国防分析研究所
美国管理系统英语American Management Systems
博士导师约翰·惠勒

生平

编辑

艾弗莱特出生于1930年11月11日,由于祖父和父亲也都叫 Hugh Everett,因此他是艾弗雷特三世。

艾弗莱特崇敬爱因斯坦,12岁的时候,他就写信问在普林斯顿的爱因斯坦一些关于宇宙的问题,爱因斯坦去信回答了他。1953年毕业于美国天主教大学化学工程系,获得奖学金入读普林斯顿大学,一开始他进的是数学系,但他很快想方设法转投物理。他的指导教授是物理学家约翰·惠勒,研究所期间,艾弗雷特专攻冯·诺伊曼波耳量子力学

1957年艾弗雷特在博士论文Relative State Formulation of Quantum Theory(Rev. Mod. Phys. 29: 454–462)中,提出多世界诠释(many worlds interpretation,MWI)。他假设所有孤立系统的演化都遵循薛丁格方程式波函数不会崩坍(Collapse),而量子的测量却只能得到一种结果,也就是说,处于“叠加态”。艾弗雷特认为测量仪器与被测系统的状态之间有某种关联,称之为“相对态”(relative state),测量带来的不是坍缩,而是分裂(Splitting)的宇宙。对此物理学界的反应是异常的冷淡,1959年前往哥本哈根与玻尔见面,玻尔对此不作任何评论。获得博士学位后,艾弗雷特离开物理界,进入美国五角大厦工作,后来在金融界、电脑界工作。

艾弗雷特长年抽烟与酗酒,1982年心脏病死于家中。

个人生活

编辑

艾弗雷特育有一子一女。女儿 丽兹(Elizabeth Everett/Liz)长期为精神分裂症而困扰,1996年自杀。儿子马克·奥利弗·艾弗雷特英语Mark Oliver Everett是摇滚乐队 Eels 的成员。2007年,他接受PBS节目新星(NOVA)的邀请,参与一个有关父亲生平的节目Parallel Worlds, Parallel Lives,他表示“父亲不曾跟我说过有关他的理论的片言只语”,“他活在自己的平行世界”。

评价

编辑

艾弗雷特被《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1. ^ Lemaréchal (2001,第125–126页): Lemaréchal, Claude. Lagrangian relaxation. Michael Jünger and Denis Naddef (编). Computational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Papers from the Spring School held in Schloß Dagstuhl, May 15–19, 2000.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241. Berlin: Springer-Verlag. 2001: 112–156. ISBN 978-3-540-42877-0. MR 1900016. S2CID 9048698. doi:10.1007/3-540-45586-8_4. 
  2. ^ Everett (1963)
  3. ^ Everett (195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