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天科技
冶天科技(英语:ATI Technologies Inc.),于1985年创立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万锦,是一家专门设计与销售适用于个人电脑、机顶盒、数位电视、电子游戏机及手提式设备等的显示晶片、芯片组的无厂半导体公司。2006年7月24日被美国的超威半导体全资收购。ATI被收购前在北美、欧洲和亚洲等地曾拥有超过3,700名员工,2006年时营业额仍有22亿美元之巨,后来AMD方面整合后,最终成为其显示卡部门,并保留Radeon品牌进行销售。
冶天科技 | |
---|---|
ATI Technologies Inc. | |
公司类型 | 上市公司 |
股票代号 | TSX:ATY NASDAQ:ATYT |
ISIN | CA0019411036 |
公司结局 | 被AMD收购 |
后继机构 | ATI Technologies ULC |
成立 | 1985年8月20日 |
结束 | 2006年10月25日[1] |
创办人 | 何国源 |
代表人物 | 何国源 David E. Orton |
总部 | 加拿大安大略省万锦 |
标语口号 | Technology you can Trust. |
产业 | 半导体工业 |
产品 | 显卡 图形处理器 芯片组 |
营业额 | ▲ 22.22亿美元(2005年) |
净利润 | ▲ 1693万美元(2005年) |
所有权者 | aMD |
员工人数 | ▲ 3,700 |
网站 | ati.com(重定向到 amd.com) |
历史
编辑ATI公司由四位加拿大华人移民在1985年8月20日创办,他们分别是来自香港的刘理凯(Lee Ka Lau)、刘百行(P. H. Lau)、何国源(Kwok Yuen Ho)、班尼·刘(Benny Lau)。
公司原名是Array Technology Inc.,五个月后更名为Array Technologies Inc.,1985年12月18日正式更名为现名ATI Technologies Inc。1993年11月,ATI成功在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上市。ATI原先是一间原始设备制造商,为大型个人电脑制造商制造显示晶片,例如IBM。从1987年7月开始,ATI自立成为显示卡零售商,销售ATI EGA Wonder和VGA Wonder显示卡。
在1997年,ATI成功收购当时他的最大竞争对手Tseng Labs,为公司加入40位新的工程师。在2000年,ATI收购ArtX,一间制造Flipper显示晶片的公司,而Flipper晶片是任天堂GameCube的核心。往后,ATI为任天堂设计显示晶片,用于其Wii主机。较早前,ATI已经为微软的Xbox 360设计显示晶片。
在2005年,ATI收购Terayon's Cable Modem Silicon Intellectual Property,巩固其在数码电视市场地位。
在2006年7月24日,ATI被AMD以54亿美元收购,于10月25日收购完成,最终收购价格为43亿美元现金,另加5800万AMD普通股购买ATI所有普通股,摩根士丹利还另外贷款25亿美元予AMD。收购后,AMD一直保留ATI品牌,作为旗下绘图卡业务的子品牌。直到2010年8月,在发布Radeon HD 6000系列显卡的同时,AMD宣布放弃ATI品牌[2]。不过在2015年,AMD又将其绘图技术事业部门单独命名为Radeon事业部——Radeon是ATI也是其被收购后一直沿用的绘图晶片品牌。
产品
编辑另外,ATI除了为个人电脑制造高端GPU(ATI称之为VPU),亦制造手提电脑(称为Mobility Radeon)、PDA和手提电话(Imageon)版本GPU,整合型主机板晶片(Radeon IGP)[3]。拜各式各样产品之托,ATI成为OEM和多媒体市场的王者。
ATI的主要竞争对手是NVIDIA。从2004年开始,ATI的旗舰级Radeon产品线,能与NVIDIA的GeForce产品线直接竞争。2004年第三季,ATI显示卡的市场占有率为59%,NVIDIA只是37%。长久以来,此两公司已占用最大市场占有率。
从2005年开始,ATI与华硕等厂商合作,推出集成显示核心的晶片组。英特尔亦采用ATI的晶片组出售主板。
ATI于1996年引入All-in-Wonder概念。All-in-Wonder显示卡的特色就是集成了电视卡,而卡的用料也比较高,目的是提高视频输出品质。显示核心方面,它采用主流Radeon的显示核心,与主流显示卡一样拥有高速的立体渲染性能。2006年,欧洲联盟的危害性物质限制指令正式生效,这迫使ATI停止开发新的AIW显示卡。AIW系列最强显示卡就是AIW X1900。随后,ATI更专注开发Theater系列电视卡。到了2008年7月尾,AMD重新推出AIW系列产品。显示核心采用了Radeon HD 3650,分为HD和HD Premium版本。后者附设了一张影像输入输出子卡[4]。显示卡亦集成了TV Theater 650 PRO晶片,ClearQAM硬体MPEG-2解码器[5]。
其实ATI的竞争对手NVIDIA也推出过同类产品,名为Personal Cinema系列。
电脑显示晶片
编辑在2008年中,AMD宣布会将FireGL和FireMV系列显示卡合并为FirePro系列。前者会命名为ATI FirePro 3D Graphics,后者会命名为ATI FirePro Multi-View。[6]
- Rage - ATI第一款3D加速器。支援DirectX 6,MPEG-1和MPEG-2加速
- Rage Mobility - 是桌面平台的Rage低电压版,主要用于Notebook,支援双显示输出
- Radeon
- Mobility Radeon - 是桌面平台的Radeon低电压版
- FireGL-2001年推出,建基于Radeon,ArtX团队改造
- FireMV - 2D加速器产品
核心性产品
编辑- Flipper - 这是一个用于Nintendo Gamecube的3D加速器,由ArtX开发。Flipper的功能类似Direct3D 7加速器。它有四条表现流水线,硬体支援T&L,有限度支援pixel shader。很创新的,此晶片整合了3 MB的1T-SRAM,作为极速低延迟(6.2 ns)记忆体。此记忆体用来存取纹理和Z-buffer数据。记忆体频寛是10.4 GB/ 秒(当时的极速)。Flipper是由Nintendo 64 Reality Coprocessor团队设计,前SGI成员。
- Xenos - 由ATI制造的微软Xbox 360主机绘图核心,并命名为代号"R500"或是"C1",它还包含了其中名为embeddedDRAM(eDRAM)的特点。Xenos还有统一的遮罩架构可以动态读取并平衡bank内相同效能单元间的像素与顶点处理。这大大地不同于以往桌上型电脑使用的显示晶片,根据不同任务需求使用不同的bank。此晶片整合了记忆体,用于加快anti-aliasing的运算。Pixel和Vertex处理不再分开,同一处理单元可处理Pixel或Vertex数据。
- Hollywood - Nintendo的第七世代游戏核心,同样是ATI设计,用于Wii。
手提式晶片
编辑- Imageon-2002年发布,志在为手提产品和手提电话带来3D加速功能。现在的Imageon 2300包含3D引擎,MPEG-4解码功能,JPEG编码和解码功能,支援二百万像素数码相机镜头。记忆体方面,支援2MB低功耗SDRAM。
2008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3GSM大会中,AMD发布了新款的Imageon手机处理器。这次发布有三款处理器,和两款用于手提电话的显示核心。显示核心方面,AMD可以将有关的技术,授权给其他厂商,用以集成到其他产品中。[7]。由于NVIDIA于较早的时候亦公布了相关产品,这亦显示出传统的硬体厂商,开始将注意力放到流动装置上。
这次发布的新产品列表:
- 手机处理器
- 显示核心
2006年AMD收购ATI。2009年1月,AMD出售Imageon予高通。随后,Imageon被高通更名为Adreno。
晶片组
编辑眼见NVIDIA推出nForce系列,ATI亦推出产品对抗。但南桥设计一直搞不好,经常靠外援。最初使用VIA,其后使用ULi(前称ALi)。令ATI晶片组普及的原因,是客户有所需求。传统晶片组设计商不能跟上潮流,只推出支援DirectX 6或7的整合型晶片组,而ATI的晶片组已支援DirectX 9,客户当然要技术和效能较强者。况且付多五美元,即犹如购买了一张低阶显示卡,ATI晶片组吸引力极强。而且,ATI在图形设计已有坚固基础,所以能轻易踏入整合型晶片组市场。第一代的ATI晶片组内建了Radeon 7000显示核心,有支援AMD和Intel处理器版本之分,不过并没有正式推出市场。其后推出内建Radeon 9100显示核心的晶片组,并可支援双通道记忆体,但对记忆体相容不足。与此同时,ATI推出没有内建显示核心的晶片组。之后再推出新晶片组,内建X300显示核心。2005年,Intel宣布放弃低阶市场,并使用ATI的整合型晶片组推出主机版。在其他主机版制造商陆续使用ATI产品下,令ATI晶片组的市场占有率高过SiS。此时,NVIDIA为防止ATI威胁其晶片组地位,收购ULi间接断绝其南桥供应。
Intel
编辑以下是ATI推出的Intel平台晶片组:
AMD
编辑AMD晶片组列表:
- IGP3xx
- 480X CrossFire
- 570X CrossFire
- 580X CrossFire
- AMD 690V
- AMD 690G
- AMD 740G
- AMD 760G
- AMD 770
- AMD 780V
- AMD 780G
- AMD 785G
- AMD 790X
- AMD 790GX
- AMD 790FX
- AMD 870
- AMD 880G
- AMD 890GX
- AMD 890FX
一路而来,ATI的南桥总是不甚完美,例如著名的USB问题,所以主机版制造商曾经使用ULi的南桥替代。
由于AMD已经并购ATI,ATI有关晶片组形号已经易名。例如原本的ATI Radeon Xpress 1600 CrossFire和ATI Radeon Xpress 3200 CrossFire会易名为AMD 480X CrossFire和AMD 580X CrossFire。新的命名方式是“AMD+芯片组代号+产品定位代码”。产品定位代码有支持CrossFire的X、高端的T、主流的G、低端的V和移动平台的M。
数字产品平台
编辑当NVIDIA发布APX 2500应用处理器后,意法半导体于翌日(即是2008年2月12日)亦发布了相关处理器。该处理器由意法半导体和AMD合作研发,形号是Nomadik STn8820。
晶片的制程是65nm,集成了ARM1176处理器,核心频率是528MHz,亦内建了一个AMD OpenGL ES 2.0显示核心。由于显示核心的功能与Xbox 360中的Xenos显示核心相似,所以亦被称为mini-Xenos。与AXP 2500一样,晶片支援720p高画质影片播放功能。
在成本控制方面,意法半导体比NVIDIA的方案更好。其平台使用更少晶片,所以成本更低。
市场领导
编辑ATI于1985年成立,为了公司前途,决定不再大量制造基本2D图像晶片。1987年,ATI发售EGA Wonder和VGA Wonder家族显示卡。这些显示卡功能都比IBM自身的显示装置(EGA and VGA)好。1991年5月,ATI发布Mach8,ATI第一款优化微软视窗的产品。CPU不再需要运算画面资料,提升系统效能。1992年,发布了Mach32,比前代产品有很大进步。
但第一款为人熟悉的多媒体晶片,应该是1994年推出的Mach64。尤其是Mach64硬体支援YUV-to-RGB颜色转换,和硬体缩放。这样个人电脑能应付基本AVI和MPEG-1播放,而不需要昂贵的专用硬件解码器。之后,Mach64-VT从CPU接过逐行扫描的工作。1996年的ImpacTV进一步支援800x600 VGA-to-TV编码。而这些产品并不是太昂贵。
ATI在1996年发售第一款内置TV Tuner的显示卡,是现代All-in-Wonder系列的前身。功能包括ATI第二代3D Rage II显视晶片提供的3D加速、64-bit 2D效能、TV质素影象加速、影象撷取、TV Tuner、无闪烁TV-out和立体声TV声效。
但是,正当ATI与OEMs建立起优质多媒体卡的名誉,在1990年代后期,消费者亦要求强劲3D效能,这做成3dfx和NVIDIA的崛起。在1999年1月,All-in-Wonder 128伴随着第一次警告。它包含Rage 128 GL绘图晶片,16 MB显示记亿体版本的销售情况良好。但有所改进但延期的32 MB的版本则销情不佳,原因是它的价钱与3D效能不配合。ATI必须发展整合型3D加速器,与NVIDIA当时正在设计的晶片竞争。
ATI第一款真正的3D晶片是3D Rage II。此晶片支援双线性和三线性过滤。它亦支援Z-buffer,和一些Direct3D材质混和模式。但是像素过滤只是比S3的ViRGE略好,在当时来说是很差了。从特色来说,亦只比工作站级的Matrox的Mystique略好。
而1997年的3D Rage Pro,填充率效能改进到与原本的3dfx Voodoo Graphics一样,三角形形成引擎速度是1.2 M triangle/秒。单通道三线性过滤与一个完整的纹理完成混合。Rage Pro得到大批OEM订单,原因是其优良的DVD播放效果和低廉的价格,但恶劣的驱动阻碍了它的发展。直到产品推出了接近两年的1999年,才有一个达到应有水准的驱动。新驱动有20-40%的效能提升。随后,ATI终于了解到发展驱动的重要性。
1997年,128 GL的研发得到Tseng Labs研发团队的帮助。它的对手是RIVA TNT和Voodoo 2。先进的记忆体结构允许Rage 128在32bit渲染时,效能损失减至最低。不幸的是当时大多数电玩只支持NVIDIA领先的16bit渲染。
最终,RIVA TNT2蚕食了ATI原有的OEM市场,纵使ATI的产品能够提供优质的dvd播放,售价低廉。1999年4月,Rage 128 Pro推出,功能包括非等方性滤镜,更好的工三角形生成引擎,和更高的频率。当时,Rage 128 Pro的MPEG-2加速技术为当时领先,能够在Pentium III 600 MHz平台提供即时MP@HL(1920x1080)播放功能。ATI为了提高显示卡性能,进行了一项名为"曙光女神"的实验,亦即是MAXX技术。原理是将两颗Rage 128 Pro显核集成在同一块PCB板上,类似Voodoo II的SLI。每个显核交替运算画面。但由于MAXX技术需要两倍显示记忆体,价格高昂,同时受制于差劲的驱动程式,性能不佳,这计划并不成功。最后,ATI停止主流多显核显示卡的研发。
ATI擅于制造低端的OEM显示卡。那些显示卡拥有不俗的2D效能、DVD加速和完美的3D功能。但ATI不能在高端市场有效地挑战他人。在2000年3月的游戏开发者论坛上,开发者都渴望知道有关第六代绘图核心的资料,虽然大多数人士都抱怀疑态度。这段时期,很多公司都发布不能如期、或冒险地付运的产品。然而,ATI在游戏开发者论坛上闭门展示其新型绘图核心的测试版,新产品命名为Radeon 256。
于2000年,ATI发布了Radeon核心(R100)。ATI建基于这个核心的新显示卡原命名为Radeon 64,代表它支援64MB DDR RAM,但最终更名为Radeon 7200,代表它支援DirectX 7。R100核心起初支持了一些显著的功能,例如完整的DirectX 7凸凹纹理映射(浮雕,点积3和环境映射凹凸贴图),硬体3D阴影,硬体个别画素抖动消除技术和一些DirectX 8的像素著色效果。不幸地,ATI使用了2条像素流水线的设计,每条像素流水线有3个光栅单位(即是2*3架构)。对手NVIDIA的GeForce 2晶片使用了4条像素流水线的设计,每条像素流水线有2个光栅单位(即是4*2架构)。那时,很少3D程式每个周期利用到多过两个纹理运算,所以Radeon的第三个光栅单位很少被利用到。
ATI证明原先的Radeon 64并不是唯一的攻击。随后在2001年,ATI推出了第二代Radeon核心 - R200,即是Radeon 8500。R200的像素流水线架构与NVIDIA的GeForce 2系列相同,它们都是4条像素流水线的设计,每条像素流水线有2个光栅单位。原先Radeon 8500核心频率是300MHz,但核心不能承受。最后,ATI的零售产品盒和文件都标榜Radeon 8500的填充率是300MHz的2.4 GTexel/s,但卡的核心频率调低到只有275MHz。NVIDIA很快的推出频率更高的GeForce显示卡。当时NVIDIA最强的GeForce 4 Ti显示卡能提供更强大的效能,但ATI的显示卡能提供更好的图像质素和著色效果。事实上,由于R200支援DirectX pixel shader 1.4,所以它依然支援很多2005年的电玩,但同期的GeForce 4只支援pixel shader 1.3,兼容度比Radeon 8500略逊一筹。
在这个时期,ATI为了对抗NVIDIA,开始销售显核予显示卡厂商,而显示卡会附上"Powered by ATI"字样。这个突然的转变令NVIDIA措手不及,尝到了自不幸的NV1计划以来第一次失败。此外,ATI推出了由R100核心发展而成的RV200,即Radeon 7500。RV200的功能与R100相同,但核心频率大幅提升至290 MHz。ATI亦推出了只有单条流水线的Radeon 7000。最后,多馀的R100显核则以Radeon 7200的姿态出现。
Radeon 8500受到OEMs的欢迎,这是由于它与主机板的相容性比NVIDIA的产品高。驱动程式仍旧是ATI的弱点,但随著时间的推进,已有相当的进步。Radeon 8500显示卡系列的良好性能和功能,使ATI正式成为NVIDIA的对手,而其他显示卡厂商,例如3dfx,早已于2000年结束业务。ATI亦推出了催化剂(Catalyst)驱动程式套装,它的质素,相容性和效能都比前代驱动程式进步。
对于NVIDIA,Radeon 256和Radeon 8500是警告,示威著NVIDIA自以为理所当然的高耸市场地位。2002年对于ATI是决定性的一年,ATI突如其来发布了新的Radeon结构。第三代Radeon是从头研发的DirectX 9显示核心,Radeon 9700(R300)是历史中其中一个最创新的产品。此外,ATI胜过NVIDIA的DirectX 9晶片数个月。纵使R300使用当时最强的四条像素流水线架构,但没有电玩利用到此架构的优势。
Radeon 9700高效能的原因在于它拥有256bit记忆体频宽。在此之前,所有高性能显示卡,如TNT和Rage 128,都只是拥有128bit记忆体频宽。纵使兼容度比GeForce 4,甚至是自家的Radeon 8500差,但记忆体频宽比那些卡多很多。事实上,NVIDIA的GeForce FX 5800使用了128bit记忆体频宽,影响效能发挥。
从此,ATI在高端市场保持著优势,并将技术推广到市场分额最大的中低端市场。ATI决定销售R300的削弱版,使它成为中端市场产品,并命名为Radeon 9500。而Radeon 9500 Pro则配备了R300核心,但只使用了128bit记忆体频宽,核心频率为275MHz。这张显示卡比最快的GeForce 4显示卡还快,尤其是DirectX 9。
R300引起显示卡厂商的注意。为了满足中端市场的需求,ATI甚至容许厂商售卖Radeon 9700显示卡的削弱版,但一半的像素流水线被遮蔽掉了。这些显示卡与一般的Radeon 9500 Pro显示卡不同,它有256bit记忆体频宽,但只有四条像素流水线,性能比一般的差。热衷硬件者发现能轻易透过破解驱动,重开被遮蔽掉的像素流水线,令价钱一般的Radeon 9500摇身一变成为昂贵的Radeon 9700显示卡。
低端市场方面,ATI推出了RV250。它是建基于Radeon R200核心,但每条像素流水线的光栅单位减半。这个架构与原本的GeForce相同,但Radeon 9000的效能与Radeon 8500差不多。它与只有两条像素流水线的GeForce 4 MX竞争。而原先的R200核心则被包装成Radeon 9100出售。由于Radeon 9100每条像素流水线的光栅单位数目与Radeon 8500相同,所以效能比Radeon 9000好。Radeon 9200(RV280)是RV250的AGP 8X版本。Radeon 9100 IGP是整合型显示卡,只有两条像素流水线。这个时期的ATI显示卡命名比较混乱。
ATI在2003年推出了Radeon 9800 Pro(R350)以取代Radeon 9700。对比NVIDIA的GeForce FX 5800,它的功耗比较低,但效能更好。在中端市场方面,推出了Radeon 9600(RV300),像素流水线数目比9800 Pro减半。它的效能比Radeon 9500 Pro(R300)稍低,但功耗亦比较低。在DirectX 8应用下,它的效能比Radeon 8500(R200)和Geforce 4低,但DirectX 9则摇摇领先,这是由于那些旧卡并不支援DirectX 9。
据Mercury Research所说,ATI市场占有率在2004年第三季由4%升至27%,而NVIDIA的市场估有率由23%降至15%。而市场估有率第一则是Intel,估有率是39%,纵使只是销售整合型显示卡。
在2005年,ATI开始销售X800 XL PCI-E显示卡,它是X800核心的110纳米制程版本。而原先的X800核心则采用130纳米low-K制程。X850是当时ATI的高端显示卡,以取代Radeon 9800。但不支援32bit渲染和SM 3.0令它难以与NVIDIA GeForce 6竞争
在2005年10月,ATI终于推出90纳米制程的Radeon X1000系列显示卡。其实早一年前已敲打出最初版本。但由于一个回路上的故障,令最终频率降低了150 MHz,最终令大规模生产延迟了数个月。这个关键性的的延迟令NVIDIA的7800系列显示卡抢尽了高端市场。纵使ATI保持了市场估有率,但利润则减少了。
注释及参考资料
编辑- ^ 2006年-2010年间AMD使用ATI做为其显示卡的子品牌
- ^ 官方新LOGO出炉:“ATI”终将成为历史. [2011-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7).
- ^ Comdex:FIC(大众)推出支持P4的RADEON IGP340主板. [2014-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3).
- ^ ATI All-In-Wonder强势归来步入高清时代. [2008-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30).
- ^ 下载:ATI All-in-Wonder HD显卡驱动8.5版. [2008-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1).
- ^ AMD专业显卡FirePro V3700/V5700发布. [2008-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4).
- ^ AMD发布全系列Imageon手机处理器产品线. [2008-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