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杜壁天主堂
建筑特色
编辑教堂东临霍山,西迎汾河,由四个院落组成,呈梯形,占地约10.4亩(近7,000平方米)。教堂在整个院落的西边,坐落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42.6米x18.6米x20米),属哥特式建筑,楼高四层、坐东朝西,呈“凸”字形,由青砖石所砌。[2]。
大堂正面的三道门均为拱门,正门高4米,两侧是对称的拱形小陪门,正门中楣上镌刻著“天主堂”三个正楷字,上方为中西结合的圆形砖雕图案。门前左右两侧蹲立著一对中式小石狮。顶端尖拱竖立著一个铁质十字架,两侧对称立有高约4米的尖塔。
教堂尾部两侧是近30米的钟楼,可由主祭台两侧木梯登上。顶层安装一面铜钟,现因被一间高中所占用而改用铁钟。
室内
编辑堂内竖立著四排二十六根高约10米的石柱,将6个大拱顶和两侧10个小拱顶高高举起。石柱底座呈六角形,雕刻著飞禽走兽图案,柱帽呈四边形,上面是各种奇花异草的浮雕。教堂墙壁厚度达66厘米,两侧各镶有五个上拱下方的窗户。堂内有14幅表现耶稣受难的油彩画。
院落
编辑堂院开有西门和北门,从北门进入则是阁殿,分别交错在教堂正殿的右侧和后侧,因年久失修,阁殿已陈旧褪色。往南分别为灶房院和神父院。四个院落都砖墙相隔。
穿过讲经殿的天桥,是解放前收养孤儿的场所,被称为“保赤会”,有窑洞廿二孔。
历史
编辑教堂始于1900年(一说1884年)。当时由英国工程师设计,外籍神父募集资金建造,耗资白银二万两,五年后竣工。当时归属潞安教区,1932年后为洪洞教区所辖。
抗日战争时期,曾有一支八路军部队路过南杜壁村,想驻扎在天主堂内,教堂神父接待了八路军。日本人得知消息后,对教堂进行了围攻,用大炮轰击教堂,为了不使教堂蒙受大的损失,八路军进行了转移。至今,教堂墙壁上还留有炮弹残痕。[2]
1953年,教堂被借出作为第四高级中学校舍。1981年教堂得以归还并落实了部分房产。[3]
参考资料
编辑- ^ 天亚社,冯小刚新片《温故1942》于南杜壁天主堂取景,2012年2月9日。
- ^ 2.0 2.1 山西省临汾市民宗局、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记山西霍州南杜壁天主教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9年9月21日。
- ^ 张志强,风雨中走过的南杜壁教会,《信德报》,2008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