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少夫
卜少夫(1909年6月21日—2000年11月4日),江苏江都县人[1],原名卜宝源[1],笔名邵芙、庞舞阳等[1]。1937年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新闻科,为已故名作家。解放军控制中国大陆后,卜长年定居香港,亦曾当选中华民国英属香港选区侨选立法委员。亦是无名氏(卜乃夫)的二哥。“卜少夫”一名起自其父亲于1924年5月离世时[1],卜少夫跟其兄弟分别自行更名为“少夫”、“力夫”、“乃夫”以及“幼夫”[1]。
卜少夫 | |
---|---|
出生 | 卜宝源 1909年6月21日 中国江苏镇江 |
逝世 | 2000年11月4日 香港 | (91岁)
笔名 | 卜少夫 |
现居地 | 香港 |
职业 | 传记文学家 |
语言 | 粤语 |
教育程度 | 南京下关基督小学 圣公会道胜学校 南京益智中学 吴淞中国公学 明治大学新闻系 |
创作时期 | 1930年-2000年 |
体裁 | 传记文学 |
代表作 | 新闻天地 |
生平
编辑卜少夫在1909年6月21日生于镇江[1][2],早年就读南京下关基督小学[1]、圣公会道胜学校[1]、南京益智中学[1]、吴淞中国公学(现为上海市吴淞中学)及日本明治大学新闻系[2],有1兄4弟[1]。他曾任职《嘉兴民国日报》(1930年至1932年、编辑主任)[2]、南昌《真实报》(1933年、编辑主任)[2]、青年与战争社编辑(1933年)[2]、江西怒潮剧社导师(1933年)[2]、《南京新闻报》(1934年、编辑)[2]、南京《扶轮日报》(1935年至1936年、采访主任[2])以及南京《新京日报》(1936年至1937年、采访主任)[2]。1938年至1940年任印尼《吧城新报》及香港立报战地特派员[2],同期,即1939年至1940年亦担任广州民国日报、武汉日报和香港大公报战地记者[2]。至1941年转任贵阳中央日报资料室主任[2],1942年出任重庆中央日报采访主任[2],1943年离职[2]。卜少夫同年(1943年)担任中央周刊社编辑[2],1944年至1945年再次任职重庆中央日报采访主任[2]。
为不同报社服务的同时,卜少夫也曾办报。1945年,身为上海《申报》副总编辑及南京中央日报编辑主任的他[2]创办《新闻天地》。当时曾创下了中国杂志销售量最高、寿命最长的纪录,并为1945年至1949年留下了大量的政治史料与社会史料。自1946年起,他涉足新闻教学工作,不但于1946年至1947年间在中国新闻专科学校出任教授[2],还于1954年到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以新闻与传播学系教授身份讲学[2]。后来于1965年,他创办旅行杂志社[2],1970年应邀任中国航空香港分公司顾问[2]。另在卜88岁至91岁间,将近3年,他每天为香港星岛日报撰写专栏,勤于笔耕。
在新闻界以外,卜少夫尚有其他发展。他曾在1978年当选香港出版人发行人协会理事长[2],又在1981年至1986年间成为台湾立法院委员[2]。直至2000年11月4日,卜少夫因肺癌病殁于香港律敦治医院[1]。
李敖评论
编辑李敖如是说:“传记文学”三十八年来,本是刘绍唐个人特色的杂志,他走了,“不见替人”的情况是明显的,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情况也是明显的。吴老师的忧虑,实非偶然也。日前陆铿电话中向我商量,说卜少夫想把一手创办半个世纪的“新闻天地”送给李敖,由李敖接手办下去,卜少夫说全世界只有李敖最信得过。我说“新闻天地”是卜少夫个人特色的杂志,理应与卜少夫“及身而绝”,但他活得太久了,结果该绝而不绝,弄得尸居馀气。他的厚爱,我谢了。
著作
编辑卜少夫曾出版以下多本书籍(以下列表未能尽录):
- 《经过阵痛》
- 《无名氏生死下落》
- 《人在江湖》
- 《我见我思》
- 《龙蛇走笔》
- 《受想行识》
- 《空手天涯》
- 《无梯楼杂笔》
- 《圣诞红》
- 《周榆瑞在人间》
- 《人间踯躅》
- 《二十世纪人》
- 《风雨香港故人》
- 《若有所思》
- 《有语问苍天》
- 《卜少夫这个人》
参考来源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贰臣传──香港名报人卜少夫记实
- 卜少夫与《新闻天地》,文化周刊一版,镇江日报电子版,读报社区,爱读爱看[永久失效链接]
- 贰臣传──香港名报人卜少夫记实 - 胡志伟(郑义)论文专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这是一篇关于台湾作家、诗人、文学家等人物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