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尾斑袋貂

哺乳动物物种

卷尾斑袋貂学名Spilocuscus rufoniger,英语:Black-spotted cuscus),又称“黑斑袋貂[2],是一种有袋类动物,属于袋貂科。该物种颜色鲜艳,是除袋猫外体型最大的袋貂科动物,于新几内亚北部森林中发现。由于滥捕与栖息地破坏,卷尾斑袋貂的数量已急遽减少,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1]

卷尾斑袋貂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演化支 有袋类 Marsupialia
目: 双门齿目 Diprotodontia
科: 袋貂科 Phalangeridae
属: 斑卷尾袋貂属 Spilocuscus
种:
卷尾斑袋貂 S. gymnotis
二名法
Spilocuscus gymnotis
(Zimara, 1937)
卷尾斑袋貂分布区域

特征

编辑

卷尾斑袋貂是袋貂科中体型最大的物种。成年的卷尾斑袋貂的平均重量可达6至7公斤(13至15磅),身长约120厘米,雌性体型较雄性大。皮毛浓密,呈红、黑色相间,并会随年龄增长而改变颜色。雌性毛色为块状分布,雄性则为点状分布。雌性育儿袋前开,并有四个乳房[3]

头部呈圆形,鼻子短而尖,额颅骨凸出,眼睛大且分离,内耳有稀疏短毛[4]

前爪弯曲,尖端锐利便于攀爬。前爪的前两指与后三指相对。后脚的脚趾用于抓取物体和树枝,没有爪子,第二和第三趾融合在一起。尾巴的尖端裸露,下方有茧纹,便于拾取食物[3]

习性

编辑

卷尾斑袋貂是夜行性树栖型动物,只有少数时间会在地面活动。它们行动缓慢,喜欢独居,并有强烈的地盘意识与攻击性[3]

栖息地

编辑

卷尾斑袋貂是新几内亚岛的原生种,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未开发山地,热带森林、次生林和丛林地区[3]

保育

编辑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报告,自2010年以来,卷尾斑袋貂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4]。由于栖息地遭到人为破坏,该物种的数量急剧下降。此外,卷尾斑袋貂也因肉与毛皮而遭到滥捕[3]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Leary, T., Singadan, R., Menzies, J., Helgen, K., Allison, A., James, R., Flannery, T., Aplin, K., Dickman, C. & Salas, L. (2016). Spilocuscus rufoniger.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doi:10.2305/IUCN.UK.2016-2.RLTS.T20639A21949788.en
  2. ^ 赵丕慧(译),《我在怪怪岛的日子》(原作:Tim Flanne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北 : 皇冠,2002)。
  3. ^ 3.0 3.1 3.2 3.3 3.4 Bey, Lisa (2014). Spilocuscus rufoniger: Black-spotted Cuscu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imal Diversity Web.
  4. ^ 4.0 4.1 Evolutionary Distinct & Globally Endangered (2010). Black-spotted cuscus (Spilocuscus rufonig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ZSL Living Conser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