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长蚁属
布朗长蚁属(Brownimecia)是一个已灭绝的属,Brownimecia clavata是布朗长蚁亚科(Brownimeciinae)布朗长蚁族(Brownimeciini)布朗长蚁属下的唯一物种,出土于北美洲的中白垩纪,是纽泽西琥珀出土的蚂蚁物种之一。布朗长蚁属起初被放置在针蚁亚科(Ponerinae),在2003年才自己独立出一个亚科。其与其他蚂蚁不同的特征有:特殊的镰刀状大颚及一些在蚁科中显得特别的形态特征。该物种体型小,约3.43公釐,每个标本中都可见螫针,从大颚的形态可推论他是高度特化的掠食者。
布朗长蚁属 化石时期:
| |
---|---|
B. clavata holotype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纲: | 昆虫纲 Insecta |
目: | 膜翅目 Hymenoptera |
科: | 蚁科 Formicidae Bolton, 2003 |
亚科: | †布朗长蚁亚科 Brownimeciinae Bolton, 2003 |
族: | †布朗长蚁族 Brownimeciini Grimaldi, Agosti & Carpenter, 1997 |
属: | †布朗长蚁属 Brownimecia Grimaldi, Agosti & Carpenter, 1997 |
模式种 | |
Brownimecia clavata Grimaldi, Agosti & Carpenter, 1997
| |
多样性 | |
1种 |
历史与分类
编辑布朗长蚁属共有3个成虫的化石:正模标本(编号 AMNH NJ-667)及副模标本,由 Yale Goldman 采集;还有2005年所描述的第三个标本,描述该属时所使用的标本存放于纽约的美国自然史博物馆,所有的标本都是被包埋在透明的纽泽西琥珀中的工蚁,在南安博伊的火陶沉积层(South Amboy Fire Clay)中发现,火陶沉积层是雷塔地层(Raritan Formation)的一部分,纽泽西琥珀群的年代大约在9千万到9千4百万年之间,为晚白垩纪的土仑期(Turonian),该琥珀是在白垩纪时沉积于东海岸的潟湖与沼泽的柏科树脂[1]。从纽泽西琥珀出土的物种还有 Sphecomyrma freyi, Sphecomyrma mesaki, Baikuris casei, 和 Kyromyrma neffi.[2]
模式标本最初是由美国博物馆的古昆虫学家 David Grimaldi, Donat Agusti 和 James Carpenter 一起研究,他们1997年的新属新种描述发表在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期刊上[1],属名是为了纪念蚂蚁系统学家 William L. Brown 二世,首例白垩纪蚂蚁物种弗氏蚁蜂的发表者之一;种小名 clavata 则是因为工蚁的触角呈现独特的棒状。基于腹部轻微的隘缩,Grimaldi, Agusti 和 Carpenter 将布朗长蚁置于针蚁亚科中,但未置于任何一族下,他们还提到布朗长蚁与 amblyoponine (针蚁亚科)类群的蚂蚁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工蚁小型的复眼下方的区域生有颊棘(genal spurs);大颚细长,如同 amblyoponine 类群中的某些属。2003年蚂蚁学家 Barry Bolton 重新检视了针蚁亚科,研究中显示针蚁亚科是并系群,并将其中的多个属的亚科阶级重新分配,如 amblyoponines 类群及布朗长蚁。根据布朗长蚁的独特形态特征,Bolton 将其分配到新的亚科之下,也就是布朗长蚁亚科,Bolton 特别提到不具齿突的镰刀状大颚在蚂蚁中不常见,在现生的物种中,通常出现在有奴隶行为(dulotic or slave-making)的物种上;相较于基群,如蜂蚁类群,布朗长蚁的柄节较长,如同冠群(crown group)蚂蚁物种[2][3];在昆虫学家 Philip S. Ward 2007年的蚁科系统发生研究中,Philip 指出布朗长蚁可能属于冠群,并将布朗长蚁亚科放入他自己的非正式分类阶层针蚁亚科群(Poneroid)中[4]。
描述
编辑布朗长蚁的正模标本及2005年的工蚁标本都呈蜷缩姿势,且螫针外伸,副模标本极不完整,包裹它的琥珀遭受石头磨损,导致虫体外露,部分的头部、左触角、中足、后足及全部的右触角、前脚遗失,虫体的暴露同时也使内腔暴露,使 SEM 扫描可在镀上一层金后成功进行。
正模标本的体长约为3.43公釐,体表除了胸背板及前伸腹节外都平均地生有细毛;头部大,复眼小且圆,约有100个小眼组成;正模标本单眼的存在与否无法判断,但是2005年的标本很明显的不具有单眼;大颚弯刀状,几乎和头部一样长,大颚内侧没有突齿,两大颚在一半长的地方交会,口部表面生有约30根的短针状毛[1];头楯短且宽,约为头部一半宽度[1];2005年标本的头楯上缘呈现垂直的垛状结构[2];颊部下侧生有明显的齿状结构;触角7节,末端呈现棒状,此特征在其他白垩纪蚂蚁中不曾出现,最末的触角鞭节长度大约是其他小节的两倍,第三到第六节最短,第二节稍微膨大[1]。
后胸气孔位置抬高,生于中躯的锥状突起上,后胸侧板腺位置没有抬高,中躯上有一条脊延伸至上述两孔,中躯上的腺体及气孔多少都被琥珀中的气泡遮盖[1];腹柄节上侧形成尖端,腹柄节上方覆盖一层微毛,且尖端两侧生有一对短毛,腹柄节连结至前伸腹节的面积窄,连结至腹垂节的地方面积广且呈喇叭状;腹柄节与腹垂节之间的骨片(helcium)发育,且后缘呈垛状;第一及第二腹垂节之间明显地稍微隘缩;正模标本及2005年标本的腹垂节完整,末端露出外伸的螫针,但是副模标本缺失了螫针尖端[1][2]。
根据其大颚独特的形态,科学家推测布朗长蚁的食性高度特化[5]。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1.6 Grimaldi, D.; Agosti, D.; Carpenter, J. M. New and rediscovered primitive ants (Hymenoptera, Formicidae) in Cretaceous amber from New Jersey, and their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1997, 3208: 1–43.
- ^ 2.0 2.1 2.2 2.3 Engel, M.S.; Grimaldi, D.A. Primitive New Ants in Cretaceous Amber from Myanmar, New Jersey, and Canada (Hymenoptera: Formicidae).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2005, 3485: 1–24 [2019-01-22]. doi:10.1206/0003-0082(2005)485[0001:PNAICA]2.0.CO;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3).
- ^ Bolton, B. Synop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Formicidae. (PDF). Memoirs of the American Entomological Institute. 2003, 71: 1–370.
- ^ Ward, P. S. Phylogeny, classification, and species-level taxonomy of ants (Hymenoptera: Formicidae). (PDF). Zootaxa. 2007, 1668: 549–563 [2019-01-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7-24).
- ^ Rasnitsyn, A.P.; Quicke, D.L. History of Insects.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2002: 373. ISBN 978-0-306-47577-1.
外部链接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Brownimec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