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演受害者
扮演受害者(Victim Playing)是一种为了多种理由而编造或夸大自己受害者身分的行为,这种行为常常用以合理化自己的虐待行为、用以操纵他人,或用作一种心理因应、寻求关注(Attention seeking)或卸责的手段。在英语中,一个常常扮演受害者的人又称“专业受害者”(professional victim)。
理由
编辑合理化虐待行为
编辑- 非人化:在其中施虐者借由宣称他人(通常是受虐者)品行不佳,因此施虐是合理的这点,将他人的注意力从虐待行为本身转移开来。
- 在言行控制中制约他人:在其中施虐者借由引发他人的同情,以让他人支持或协助施虐行为,或让施虐行为得以发生(这种状况又称代理施虐)。
施虐者常会扮演受害者,而这么的目的如下:
- 在自己内心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在交流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中,这是一种用以处理认知失调的手段,而认知失调会导致施虐者对自己的信念以及他们实际对待他人手段之间的不一致。
- 让他人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这种做法是用以回避或减弱他人严厉裁决或指责的作法,而施虐者常常害怕他人的这类制裁。
用以操纵他人
编辑操纵者常借由将自己描述成情境或他人行为的受害者以博取同情和怜悯,或用以挑起他人的恻隐之心,以从他人处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做法,来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有良心且会关注他人的人,常常不能容忍他人受苦,因此对操纵者而言,玩弄他人的同情以得到合作常常是容易且有利的。[3]
尽管在获得短期目标的状况下,扮演受害者可以非常有效,但长期而言,这种做法没那么有效,原因如下:
- 专业受害者在这方面的才能,能如飞蛾扑火一般地吸引他人的到来;而专业受害者常态地悲惨状态,会激起他人的利他动机,而要忽略一个经常哭喊著要协助的人的要求,是很困难的;然而就如飞入火焰中的飞蛾一般,帮助者很快就会受到伤害,没有任何的东西能让这些专业受害者摆脱困境,没有任何可行的方法,而帮助者的努力,常常受到忽略、小看或受到敌视,也无怪乎帮助者最后感到挫折,并因而走开。[4]
其他理由
编辑扮演受害者也是一种寻求关注的手段,一种扮演受害者以寻求关注的例子是孟乔森综合征。
职场生活
编辑作为所有专业人士的潜在武器,扮演受害者的话语已进入当代职场生活当中。[5]若要将扮演受害者的人定义为“不诚实”的人,赋权的回应可能有效;[6]另外了解儿童时期个人界限(Personal boundaries)方面的问题在扮演受害者策略方面的角色也可能有用。[7]
然而在办公室政治的氛围下,这个词可能会受到滥用,进而导致真正受到不义行为侵害的受害者和扮演受害者的人都受到惩处。
心理机制
编辑在沟通分析学派中,学者对真正的受害者以及怀有恶意并得到此种身分的假受害者做出区别,假受害者常忽略自身的能力以改善自身的处境。[8]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指出,一些扮演受害者的人常玩且可预测的人际“游戏”包括了“看,我多么努力”以及“木腿”等等。[9]
隆纳·大卫·连恩认为,“在实务上,很难区辨一个关系是否为‘共犯’结构,以及这种‘共犯’结构的发展到什么程度。”[10],他指出有时难以知道什么时候“一个人总是被动的受害者”,什么时候一个人在扮演受害者;在受害者身分内化时,这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而这可能会以“双重束缚”(double bind)的形式呈现。[11]
客体关系理论研究了说假的自我所拥有的身分,会如何导致永久的受害者身分认知[12],这是一种总是受到外在命运摆布的认知。[13]
参见
编辑- 虐待关系中的权力与控制
- 虐待性防卫(Abuse defense)
- 责备(Blame)
- 推卸责任(Buck passing)
- 因果关系
- 因果关系 (法律)
- 认知扭曲
- 助成过失
- 决定论
- 情绪勒索
- 夸大
- 煤气灯效应
- 负疚感(Guilt trip)
- 指定病人(Identified patient)
- 卡普曼戏剧三角(Karpman drama triangle)
- 习得性失助
- “让伍基人获胜”(Let the Wookiee win)
- 心理游戏(Mind games)
- 被害妄想
- 自责
- 可怜故事(Sob story)
- 《宠坏到烂掉:对多愁善感的有毒崇拜》(Spoilt Rotten: The Toxic Cult of Sentimentality)─英国一本讨论多愁善感如何成为英国文化一部分,以及这种文化造成的伤害性后果的非小说著作。
- 指责受害人
- 被害者女性主义
- 受害者心态(Victim mentality)
- 受害
- 受害者研究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Bailey-Rug C (2015) Life After Narcissistic Abuse
- ^ Bailey-Rug C (2016) It's Not You, It's Them: When People Are More Than Selfish
- ^ Simon, George K. In Sheep's Clothing: 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 Manipulative People. 1996. ISBN 978-0-9651696-0-8.
- ^ Manfred F.R. Kets de Vries (2014). Are you a victim of the victim syndrom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43, pp 130-137 https://dx.doi.org/10.1016/j.orgdyn.2014.03.007
- ^ Susan A. DePhillips, Corporate Confidential (2005) p. 65
- ^ Anthony C. Mersino, Emotional Intelligence for Project Managers (2007) p. 60 and p. 43
- ^ Mersino, p. 104
- ^ Petruska Clarkson, Transactional Analysis in Psychotherapy (London 1997) p. 217
- ^ Eric Berne, Games People Play (Penguin 1964) p. 92 and p. 141-2
- ^ R. D. Laing, Self and Others (Penguin 1969) p. 108
- ^ Laing, p. 145
- ^ Neville Symington, Narcissism: A New Theory (London 1993) p. 116
- ^ Michael Parsons, The Dove that Returns, the Dove that Vanishes (London 2000) p. 34
- ^ Pauline Young-Eisendrath, Women and Desire (London 2000) p. 201 and p. 30
来源
编辑- Anthony C. Mersino, Emotional Intelligence for Project Managers; The People Skills You Need to Succeed (2012) p. 60 and p.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