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姆·达斯
此条目翻译品质不佳。 (2020年2月7日) |
拉姆·达斯(Ram Dass,1931年4月6日—2019年12月22日)[1],生名为 Richard Alpert ,追随者昵称他 Baba Ram Dass。他是美国籍的心灵导师、心理学家,以及作者,最知名的著作为《Be Here Now》(1971) ,在70年代启发美国人对东方身心灵哲学与瑜伽的兴趣,对战后婴儿潮世代影响尤其深远[2][3]。
Ram Dass | |
---|---|
出生 | Richard Alpert(生名) 1931年4月6日 波士顿, 麻塞诸塞州, 美国 |
逝世 | 2019年12月22日 茂宜岛, 夏威夷, 美国 | (88岁)
职业 | 师承 Neem Karoli Baba 的身心灵导师、作家 |
儿女 | 1 |
1960 年代初期,Ram Dass和哈佛大学的同事 Timothy Leary 相处密切,两人以心理系教授的身份,进行一连串迷幻药疗性试验。此外,当时还未改名的 Richard Alpert 也帮助哈佛神学院研究生 Walter Pahnke 进行迷幻药与神圣体验的双盲测试,该实验以理论派学生为控制组,实验结果则发表于该生 1962 年的著作《Good Friday Experiment》中。[4][5]。虽然在 60 年代尚无法令明文禁止使用迷幻药,Timothy Leary 和 Ram Dass 在 1963 年依旧双双被哈佛大学解职。
1967 年,Alpert 前往印度追寻身心灵成长,成为印度导师 Neem Karoli Baba 的门徒,导师为他取了新名字——Ram Dass,意思为“神的仆人”。返回美国后,他成立了 Seva Foundation 和 Hanuman Foundation 进行慈善活动。在1 970、80、90 年代,Ram Dass 将演讲教学,以及举办僻静修行的收入,用于营运旗下慈善基金会。1997 年,他因严重中风导致右半身瘫痪,留下布若卡氏区脑损伤后遗症,影响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Ram Dass 将中风视为生命的礼物,他重新学习讲话,并再次投入写作和教学活动。2004年,他到印度旅行时染上恶疾,从此他不再旅行,搬往夏威夷的茂宜岛度过馀生,在岛上透过网站与 podcast 传播所学,也和好友们如 Krishna Das、Jack Kornfield、Surya Das 等人定期举办僻静修行活动,直到 2019 年过世为止。在他离世后,Be Here Now Network 与 Love, Serve, Remember Foundation 持续提供免费共享资源,对后世宣扬他的教诲。
青年与教育时期
编辑Alpert 生于美国麻塞诸塞州,纽顿市的犹太裔家庭。父亲 George Alpert 是在波士顿执业的律师[6]。Alpert 幼时接受传统犹太裔男孩的“割礼”仪式,但他日后宣称对该仪式“本质上的空洞”相当失望[7]。早年他认为自己是无神论者[8],对任何宗教都没有亲近感,直到他第一次尝试了迷幻药,才首次瞥见神的存在[4]。
Alpert 就读 Williston Northampton 中学,在1948年以优等生(Cum Laude)[9]成绩毕业。1952 年,Alpert 毕业于 Tufts 大学艺术学士,虽然父亲曾希望他接著进修医学系课程,但是他选择转向心理学科。1954 年 Alpert 在 Wesleyan 大学取得心理系硕士学位,指导教授 David McClelland 推荐他到史丹佛大学继续深造。1957 年他于史丹佛大学取得心理博士学位[10][4],博士毕业论文主题为《成就焦虑》。在史丹佛任教一年后,他转任心理分析师。
哈佛大学授课与研究
编辑当恩师 McClelland 搬到麻塞诸塞州,剑桥后,也从史丹佛大学转调至哈佛大学执教鞭,并且在 1958 年帮助 Alpert 取得哈佛大学特约临床心理学助理教授职位[4][11][12],同时在校内社会关系学院、心理学院、大学教育处,以及健康中心担任治疗师。Alpert 专精领域为“人类动机”与“人格建立”治疗,此时他发表第一本著作《自我认同与孩童教养》[12]。
McClelland 时任哈佛大学人格研究中心主任,和该校另一位临床心理学讲师 Timothy Leary 有密切合作关系[4],Alpert 身为研究室执行人员[4],因此结识同样在在此进行实验的 Timothy[11]。1961 年, Alpert 完成在加州柏克莱大学的客座研究后返回哈佛,正式加入 Timothy 主导的“哈佛大学迷幻药计画”[4][5][12],研究致幻药物的临床疗愈效果。实验药物包含迷幻剂、LSD-25,以及其他化学合成药剂。此外,Alpert 还帮助哈佛神学院研究生 Walter Pahnke 在1962年出版的著作《Good Friday Experiment》中,以理论派学生作为控制组,进行迷幻药与神圣体验的双盲测试[4][5]。
1962年,Alpert 和 Leary 在于麻塞诸塞州,剑桥,共同创立“国际联邦内在自由组织”(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Internal Freedom,简称 IFIF ),两人并列组织董事[13][14],持续进行迷幻药物用于宗教领域的研究。然而 Alpert 和 Leary 在 1963 年正式被哈佛大学开除。根据时任该校校长 Nathan M. Pusey 的说法:解职 Leary 是因为他不经告知就离开剑桥,并无故不出席上课; Alpert 则被怀疑给大学生服用致幻药物[5][15]。
反社会主义的迷幻实验(1963-1967)
编辑1963 年,Leary 和追随者们搬到位于纽约州,米尔布鲁克的希区考克庄园。能成功租下此处,主要得感谢 IFIF 纽约分部执行长,同时也是梅伦遗产继承人Peggy Hitchcock 为她哥哥 Billy 的安排[4][16]。Alpert 和 Leary 从先前参与“哈佛大学迷幻药计画”的人员中再度组织新的交流团体,并将该团体重新命名为Castalia 基金会(命名灵感来自 Hermann Hesse 的小说《玻璃弹珠的游戏》)[17][18][19]。Castalia 基金会以米尔布鲁克为根据地,开始将活动成果刊载在自创的《Psychedelic Review》月刊中,希望能帮助人们耕耘内心的神性[18]。聚会中时常举办团体 LSD 体验活动,希望能借此寻找通往更高意存在的永久途径[4][18]。基金会也会举办周末僻静修行活动,大众可以到此透过冥想、瑜伽、团体疗愈等方式,感受无需药物辅助的心灵体验[19]。
1964 年,Alpert 与 Leary 和 Ralph Metzner 以《西藏生死书》为基础文本,共同推出《The Psychedelic Experience》一书[20];1966年,Alpert 和 Sidney Cohen 共同写作出《LSD》[21]。
1967年,Alpert 来到位于纽约格林威治村的“探索身心灵联盟”中心(League for Spiritual Discovery)发表演说[22]。
追寻身心灵与改名
编辑1967年,Alpert来到印度旅行,结识美国籍心灵追寻者Bhagavan Das,之后他来到位于 Kainchi 的庙宇,加入 Neem Karoli Baba 门下。Alpert 称呼 Neem Karoli Baba 为 Maharaji[4][12][23],Maharaji 也为他取了新名字“Ram Dass”,意思为“神的仆人”[24][25],描述神转生为 Ram、或 Rama 国王的故事。Alpert 也和另一位印度心灵导师 Meher Baba 有往来,在其后几本著作也提到这位导师的事迹[26]。
《Be Here Now》
编辑当 Alpert 以 Ram Dass 的新身份返回美国后,他来到位于新墨西哥州,陶斯市的 Lama 基金会。他在 1967 年帮助 Steve Durkee(又名Nooruddeen Durkee)与 Barbara Durkee(又名 Asha Greer 或 Asha von Briesen)创建反社会文化的身心灵团体,并在当地成立向 Neem Karoli Baba 致敬的寺庙。在Lama基金会做客的时期,Ram Dass 对住民们展现他在印度期间撰写的手稿,命名为《From Bindu to Oias》,住民们协助他编辑内文、绘制插画,并排版成册,取名为《Be Here Now》,在 1971 年推出后即成为畅销书[3][25][27][28][29][30]。《Be Here Now》是 Ram Dass 在印度心灵之旅的总结,全书共416页,由 Lama 基金会出版,内容关于“如何成为有意识存有的方法”[3],例如他推荐的身心灵训练技巧,与一些名言佳句介绍[12]。这本书的营收帮助 Lama 基金会继续营运了好几年,其后该基金会将书本版权,以及一半版税转让给陶斯市的 Hanuman 基金会[3]。
创办基金会与生/死计画
编辑在1970年代,Ram Dass 将心力集中在教学、写作,以及基金会工作中。1974年,他成立 Hanuman 基金会,性质为非营利教育与服务组织,主要推行“监狱-寺庙计画”,Hanuman 基金会现更名为“人权关怀基金会”(Human Kindness Foundation),透过教育、媒体,以及社群服务活动,进而改善社会大众身心灵健全状态。1978年,Ram Dass 也和公共卫生领导者 Larry Brilliant、人道主义行动者 Wavy Gravy 共同创办 Seva 基金会,由健康照护工作者们帮助远在印度、尼泊尔,以及其他开发中国家的盲者,该基金会现转型为全球性健康管理组织。
1970年代早期,Ram Dass 在全美国境内开设工作坊,教导人们如何有意识地面对老化与死亡,Elisabeth Kübler-Ross 是他的学生之一。Ram Dass 和他在印度结识的朋友,时任 Hanuman 基金会执行总监 Dale Borglum 一齐创建“生/死计画 Living/Dying Project”,该计划在1986年启动,由Dale Borglum 担任执行总监,并且在新墨西哥州,圣塔菲市设立“濒死中心”[12][31],是为美国境内第一个居住型的安宁机构,人们入住该中心“有意识地”等待死亡[31]。
Love Serve Remember 基金会主要是传承来自 Neem Karoli Baba 与 Ram Dass 的教导。Ram Dass 也会到 Metta 学院提供濒死照护者应具备的“觉知与同理心”训练课程。
自从创建 Hanuman 基金会之后,Ram Dass 将毕生著作的版税与教学收入全数捐给基金会,以及其他慈善事业。据估计,他一年捐出的收益从 10 万至 80 万美金不等[32]。
晚年生活
编辑60岁后,Ram Dass 首度想要认真探索犹太教真义,“我相信自己投生在犹太家庭中不是意外,所以我需要寻找荣耀这件事的方式。”他说。“从印度教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选择投生的环境是最需要自我挑战的地方,如果一个人只想尽可能逃避,无论是什么,他就输了[33]。”
在 1974 年的记者会中,Ram Dass 公开批评 Timothy Leary,导致两人渐行渐远。1983 年,两人在哈佛大学达成和解,距离他们被开除的事件已经过了 20年。接著两人在 1996 年 Leary 过世前再度重逢[34][35][36][37]。
1997 年二月,Ram Dass 遭逢严重的中风事件,留下“表达性失语症”后遗症,他认为这是神的恩典[31]。他说:“这场中风带给我功课,我理解这是神绩的彰显——只是比较激烈而已。死亡是我们面临的最终挑战,所以一定要有面对任何变化的心理准备[4]。”接著,Ram Dass 再度来到印度旅行,却染上几乎致死的重大感染症。2004 年,他决定搬到夏威夷州的茂宜岛居住,在 2019 年过世前都未离开[4][30][31]。
这段时间,他依旧在茂宜岛的小型场地举办公开演讲、僻静修行,同时透过网路直播授课[31][38][39]。当他在采访中被问到是否能为自己的一生做总结,他说:“帮助别人是我自我修行的方式,我也借由自我修行来帮助别人。对我来说,这就是整场(生命)游戏的意义[40]。”1991年八月,Ram Dass 获得“和平修道院良知勇气奖”(Peace Abbey Courage of Conscience Award)[41]。
2003 年,Wayne Dyer 曾发表请众人捐款支持 Ram Dass 的请愿书,因为他的健康状况在中风后日渐衰弱:
现在轮到我们站出来的时候…。Ram Dass 的身体无法承受更多旅行风险,他搬到茂宜岛,我也在此居住与写作。我常和他聊天,时常被他那双谦虚的蓝眼睛里涌出的泪水打动,对于自己没有准备周全的老年健康计划,他感到很抱歉,让现在的他成为别人的负担。Ram Dass 依旧有很强的写作与教学欲望,但不是透过旅行,所以我们可以主动来到他的身边。茂宜岛的环境很疗愈,是他期望久居的所在,只是他目前居住的房屋不属于他,也有随时失去住所的危机。我现在祈请各位踊跃捐款,帮助 Ram Dass 买下此屋,并且设立能照顾这位老师的基金会。他把一生都奉献为他人募款,确保他人拥有美好未来,现在是实践 Ram Dass 善行的好时机,恳请大家慷慨解囊,因为没有人比他更值得我们的爱与金援关怀[42]。
2013年,Ram Dass 出版过去的教学回忆录与摘要,名为《Polishing the Mirror: How to Live from Your Spiritual Heart》。82岁时,他接受关于本书的采访,提到早年对于老年与死亡的反思,对现在迟暮之年的来说相当熟悉,“现在我 80 几岁了。我一直在老去,也慢慢走向死亡,我越来越靠近人生的终点了…。现在,我准备好面对生命所有可能发生的事[43]。”
Ram Dass 于 2019 年 12 月 22 日过世,享年 88 岁[44]。
个人生活
编辑在 1990 年代,Ram Dass 探讨自身双性恋倾向[45][46][47],他说:“我越来越常谈论双性恋的主题,我的感情世界和男性与女性都有关。”接著他补充:“我说自己是同性恋,其实我也不是同性恋,更不是‘非同性恋’,我不属于任何范畴,这是我的觉知[47]。”
24岁时,Ram Dass 和同在史丹佛大学主修历史的同学 Karen Saum 短暂交往,其后对方生下了一个儿子。当居住在北卡罗来纳州,是年 53 岁的银行员 Peter Reichard 得知母亲对自己的生父有所疑虑,以 DNA 检测证实生父为 Ram Dass,也让 Ram Dass 在 78 岁那年多了为人父,以及为人祖父的身份[48][49]。
Ram Dass 是只吃海鲜的素食者[50]。
中文译作
编辑年分 | 书籍名称 | 出版社 | 作者/译者 | 国际标准书号 |
---|---|---|---|---|
1998年 | 《与慈悲的宇宙连结》(How Can I Help? Stories and Reflections on Service) | 生命潜能出版社 | 拉姆·达斯&保罗·高曼/许桂绵 | ISBN 957829204X |
2014年 | 《擦亮心灵之镜:拉姆.达斯的活在当下之道》(Polishing the Mirror: How to Live from Your Spiritual Heart) | 方智出版社 | 拉姆·达斯&拉米西瓦·达斯/廖世德 | ISBN 9789861753638 |
2017年 | 《当老发生时,只能绝望吗?:不管你是上流还是下流老人,你所害怕的事,都将成为美好的礼物》(Still Here) | 柿子出版社 | 罗摩‧达斯/袁婉馨 | ISBN 9789869565301 |
2019年 | 《做一个会老的人》(电子书) | 千华驻科技出版社 | 拉姆·达斯 |
参考资料
编辑- ^ Joan Duncan Oliver. Ram Dass, Beloved Spiritual Teacher, Has Died. Tricycle: The Buddhist Review. 2019-12-23 [2020-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英语).
- ^ Harvey, Andrew; Erickson, Karuna. Heart yoga : the sacred marriage of yoga and mysticism. North Atlantic Books. 2010. ISBN 9781583942918.
- ^ 3.0 3.1 3.2 3.3 Tempo staff(July 19, 2010). 'Be Here Now' turns 40 - The Taos News: Entertainment. archive.is. The Taos News. 2012-07-16 [2020-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6.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Davidson, Sara (Fall 2006). Tufts Magazine / Fall 2006. web.archive.org. 2016-03-04 [2020-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5.0 5.1 5.2 5.3 Nathaniel J. Hiatt. A Trip Down Memory Lane: LSD at Harvard | News | The Harvard Crimson. www.thecrimson.com. [2020-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 ^ Martin, Douglas (2019). Baba Ram Dass, Proponent of LSD Turned New Age Guru, Dies at 88. The New York Times. 2019-12-23 [2020-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4).
- ^ Starr, Bernard (July 19, 2007). Rite of passage: Turn-on or turn-off?.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com. 2012-04-26 [2020-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6.
- ^ Baba Ram Dass. Ramparts. : 11:38.
- ^ Private school equivalent of the National Honor Society
- ^ Barnes,Bart (2019). Ram Dass, spiritual seeker who brought Eastern mysticism to the masses, dies at 88. Washington Post. [2020-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1) (英语).
- ^ 11.0 11.1 Leary Lectures at Harvard for First Time in 20 Years.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25, 1983 [February 16,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Mattei, Matt. Mindful Man of the Month: Ram Dass. Meet Mindful. [February 16,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Internal Freedom – Statement of Purpose. Timothy Leary Archives. [2020-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3).
- ^ Lee, Martin A.; Shlain, Bruce. Acid Dreams: The Complete Social History of LSD: The CIA, the Sixties, and Beyond 1992. Grove Press. : 96 [2020-02-02]. ISBN 9780802130624.
- ^ Russin, Joseph M.; Weil, Andrew T. (May 28, 1963). The Crimson takes Leary, Alpert to Task: 'Roles' & 'Games' In William James. The Harvard Crimson. [2020-02-02].[失效链接]
- ^ Lee, Martin A.; Shlain, Bruce. Acid Dreams: The Complete Social History of LSD: The CIA, the Sixties, and Beyond 1992. Grove Press. : 97 [2020-02-02]. ISBN 9780802130624.
- ^ Chevallier, Jim (March 3, 2003). Chez Jim: Jim Chevallier's Web Site. www.chezjim.com. [2020-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4).
- ^ 18.0 18.1 18.2 Lee, Martin A.; Shlain, Bruce. Acid Dreams: The Complete Social History of LSD: The CIA, the Sixties, and Beyond 1992. Grove Press. : 98. ISBN 9780802130624.
- ^ 19.0 19.1 Lander, Devin (January 30, 2012). League For Spiritual Discovery. WRSP. 2016-10-08 [2020-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8) (英语).
- ^ Leary, Timothy; Alpert, Richard; Metzner, Ralph. The Psychedelic Experience: A Manual Based on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 2008. Penguin Classics. ISBN 9780141189635.
- ^ Alpert, Richard; Cohen, Sidney. LSD 1966. New American Library. ISBN 0453001351.
- ^ Graboi, Nina. One Foot in the Future: A Woman's Spiritual Journey May 1991. Aerial Press. 1991: 222–224 [2020-02-02]. ISBN 9780942344103.
- ^ Graboi, Nina. One Foot in the Future: A Woman's Spiritual Journey May 1991. Aerial Press. 1991: 267–270. ISBN 9780942344103.
- ^ Richard Alpert / Ram Dass Biography. Ram Dass. [2020-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4).
- ^ 25.0 25.1 Almereyda, Michael. Film; A Sober Documentary About an Intoxicating Life. The New York Times. 2002-02-24 [2020-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 ^ Kalchuri, Bhau. Lord Meher. Volume 8 (Second (India) ed.) 2005. Meher Mownavani Publications. : 6412ff.
- ^ Lama Foundation Oral History Project - Social Networks and Archival Context. snaccooperative.org. [2020-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 ^ Romancito, Rick (June 22, 2017). Lama at 50. The Taos News. [2020-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8) (英语).
- ^ Boyle, Molly(May 12, 2017). A time to every purpose: "Voices of Counterculture in the Southwest". Santa Fe New Mexican. [2020-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7) (英语).
- ^ 30.0 30.1 Tomasko, Felicia M(December 8, 2010). Sitting Down With: Ram Dass - LA Yoga Magazine Online. LA Yoga Magazine - Ayurveda & Health. 2010-12-08 [2020-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 ^ 31.0 31.1 31.2 31.3 31.4 Matsushita, Liz(September 15, 2012). What is Spiritual Healing? - An Interview with Dale Borglum. Seven Ponds Blog. 2012-09-15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6).
- ^ Strategy, Platform. Bold Giver Story: Ram Dass. Bolder Giving.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英语).
- ^ Rifkin, Ira (March 27, 1992). RAM DASS EXPLORING JUDAISM. Sun-Sentinel.com.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8).
- ^ Fosburgh, Lacey (September 10, 1974), Lacey Fosburgh Special to The New York. Leary Scored as ‘Cop Informant’ By His Son and 2 Close Friends. The New York Times. 1974-09-19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6).
- ^ Horowitz, Michael, The Dr Timothy Leary Futique Trust. Psychedelia la15-leary-alpert-harvard-reunion-3parts. Timothy Leary Archives. [2020-02-06].
- ^ Dying to Know: Ram Dass & Timothy Leary. IMDb.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 Turan, Kenneth (June 16, 2016). Review: 'Dying to Know: Ram Dass & Timothy Leary' documents two men and their trip of a lifetime. Los Angeles Times. 2016-06-16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 Ram Dass. Wisdom on Love, Meditation, Stress, and Dying - Ram Dass 2020. Ram Dass.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 ^ Events Archive – Ram Dass 2020. Ram Dass.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1).
- ^ Pineda, Yesica (September 24, 2010. Baba Ram Dass in the realm of Visionary Artist Martina Hoffmann: in the end there’s only one spirit and one humanness. Elephant Journal.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 Courage of Conscience Award Recipients » The Peace Abbey. web.archive.org. PeaceAbbey.org. 2014-06-10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10).
- ^ Be Here For Him, Now. Dr. Wayne W. Dyer.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 ^ David Crumm. The Ram Dass interview: Smiling as he teaches about 'Polishing the Mirror'. Explore. 2013-07-14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7).
- ^ Scottie Andrew (December 22, 2019), Scottie Andrew. Baba Ram Dass, psychedelic pioneer and New Age guru, is dead at 88. CNN.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 Davidson, Alan (April 2001), Alan. Ram Dass: Talking About Being Gay, Being Soul Friends, and Just Being …. Through Your Body. 2009-10-03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 Maines, Donalevan (April 1, 2010). PastOut: 9 Years ago in ‘OutSmart’. OutSmart Magazine. 2010-04-01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 ^ 47.0 47.1 Thompson, Mark (September 2, 1997). Gay Today at Badpuppy. gaytoday.badpuppy.com.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 ^ Sidon, Rob; Grossman, Carrie (November 2010). Common Ground: 46–51. web.archive.org. 2011-06-18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8).
- ^ Davidson, Sara (November 3, 2010). Ram Dass Has A Son! But Has This Revelation Changed His Conception Of Love?. HuffPost. 2010-11-03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7) (英语).
- ^ Rosen, Elliott Jay. VegetarianUSA - 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Ram Dass. www.vegetarianusa.com. The Vegetarian Travel Guide. [202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