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争、批判、改革,简称斗、批、改,即对文化大革命的任务的整体概括。在正式总结为“斗、批、改”三字时,又指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阶段。

历史

编辑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将文化大革命的目的表述为:

我们的目的是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成,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1968年9月7日,两报一刊在庆祝全国省级革命委员会全部成立的社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指出:“全国山河一片红……标志着整个运动已在全国范围内进入了斗、批、改的阶段”。社论传达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指示:“建立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大批判,清理阶级队伍,整党,精简机构、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下放科室人员,工厂里的斗、批、改,大体经历这么几个阶段。”

可见,从1966年到1968、1969年,“斗、批、改”从文化大革命的任务和目标,变为“大乱”之后的“大治”阶段。[1]

1968年到1971年是文化大革命的“斗、批、改”阶段;九一三事件后,报刊已很少再提“斗、批、改”了。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郑谦. “斗、批、改”运动与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96, (2): 4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