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7年12月14日) |
日出(又称旦)一般是指太阳由东方的地平线徐徐升起的景象,而确实的定义为日面刚从地平线出现的一刹那,而非整个日面离开地平线。日出是因为地球自转而产生太阳位置随著时间改变位置的现象。
日出东山
编辑这时太阳光因为受到地球大气层灰尘的影响而产生瑞利散射,所以这时的天空会弥漫著霞气,然而日出的霞气较日落的淡雅,这是因为日出时大气层里的灰尘较日落时为少。
时间转移
编辑日出的时间会随季节及各地方纬度的不同而改变。传统上认为在北半球,冬至时日出的时间最晚,然而事实上日出最晚的时间该是12月末到1月中旬。同一道理,日出最早的时间并非在夏至时,而是在6月初到中旬。这要取决于观察着所在的纬度。即使在赤道地区,日出及日落的时间在全年里亦会有少量的变更。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南半球。在两个至点的前后1至3个星期,日出和日没的时间都会一起延后。即使在赤道,日出和日没的时间在一年当中都会前后移动几分钟,正午也会伴随着移动。而这些变化可以用日行迹(Analemma)表达。
日出及日落的时间可以借由跟踪太阳的轨迹而计算得到,但由于太阳折射等原因,但所计算出来的时间会比真实感觉的有些微不同。
因为太阳光会受到地球大气层的影响而产生折射,所以当太阳仍未昇上地平线时,人们已看到日出的景色,这是每天日出时产生的错觉。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曾记录名为“天再旦”的罕见天文现象,意思是同一天接连出现两次日出的情况。通常是由于清晨五点到七点的日全食所引起的天文奇观,第一次日出时,天色又逐渐暗去,接著又迎接第二次日出。
文学情意
编辑在古时中国,诗人们喜欢以日出时份万物充满生机的景色来寄托自己的志向,如白居易《忆江南》内里的两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正是表达了这种情怀。
近代文学作品中,日出不但代表了生机,更是希望的象征。就如曹禺的《日出》,篇名实则是指希望。中国人对新中国满怀希望,但却被一潭死水污染。希望中国可以富强,中国人可以抬起头来看到日出。
古老宗教
编辑太阳在日出后由东方运转至西方的现象是因为地球由西向东转动所做成。这个日常生活的现象令很多民族生成了与之相关的神话与宗教,并因此而出现了地心说。这现象亦可在近极点运行的人造卫星上观察得到。
世界各地日出美景
编辑-
在山里日出的景色
-
红色日出的景色
-
澳大利亚金黄色日出的景色
-
澳大利亚的日出的景色
-
澳大利亚的日出的景色
参见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日出及日落时间计算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全年太阳及月亮升起的时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美国海军日出及日落时间计算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