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行
此条目或其章节极大或完全地依赖于某个单一的来源。 (2023年4月19日) |
梵行(梵语:ब्रह्मचर्य,罗马化:Brahmacaryā,巴利语:brahmacariya),又译为净行,本义是清净的行为、值得称赞的行为,最早源自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梵天信仰,在婆罗门教或印度教中将修行者必修梵行的时期称为梵行期。古印度人认为这些清净的行为受梵天(Brahmā)赞赏,而施行这些行为者将能够投生梵天。这个信仰被佛教接受后,佛教也称呼出家的沙门为梵行者。
定义
编辑梵行(Brahmacaryā)的字根来自于梵天(Brahmā)与行为(caryā)两个字复合而成。梵天在色界,超出欲界,不受诸欲。修行四无量心,得四禅八定,可以得生梵天。
佛教用法
编辑佛教鼓励信徒,遵守佛教戒律,行十善道,经由此福报,得生梵天[1]。遵守五戒、行十善道是梵行的根本。其中,以不淫欲为最重要修行[2]。即,不接触异性,远离性欲,不进行手淫与性行为[3]。
梵行期
编辑梵行期,是印度教再生族四行期(又名四住期)第一阶段,指二十五岁前的人生阶段。这个人生阶段的特点是严格的独身,离开父母在森林中侍奉一位老师学习吠陀和瑜伽,须严格禁欲和戒酒素食。
弟子至二十五岁离开老师,回家过家庭生活,进入家住期。
另见
编辑注释
编辑- ^ 《大智度论》卷20:“问曰:何以故佛说慈报生梵天上?答曰:以梵天众生所尊贵,皆闻皆识故。佛在天竺国,天竺国常多婆罗门,婆罗门法,所有福德尽愿生梵天。若众生闻行慈生梵天,皆多信向行慈法,以是故说行慈生梵天。复次,断淫欲天,皆名为梵,说梵皆摄色界。以是故,断淫欲法。名为梵行。离欲亦名梵,若说梵,则摄四禅、四无色定。”
- ^ 《大智度论》卷8:“问曰:上说行十善业道,此理已足,今何以复言净修梵行?答曰:有人行十善业道,不断淫;今更赞此行梵天行,断除淫欲故,言净修梵行,无诸瑕秽者。行淫之人,身恶名臭,以是故赞断淫人,言无诸瑕秽,恬然快乐者。”
- ^ 《瑜伽师地论》:“诸梵行者者,……不以爱染,身触母邑故,名远离生臭。不行两两交会鄙事故,名远离淫欲。不以馀手触等方便,而出不净故,名非鄙爱。愿受持梵行故,名远离猥法。”
外部链接
编辑- 黄柏棋:〈初期佛教梵行思想之研究〉。
- 黄柏棋:〈梵行为何必要:论佛教兴起时代之宗教伦理思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