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绳

前新华社高级记者,教授

杨继绳(1940年11月),湖北省浠水县人,新华社退休高级记者中国新闻学院教授[1],曾任《炎黄春秋》杂志副社长,现居北京[2],已婚并有一子一女。

杨继绳于北京三味书屋书店外,摄于2010年9月18日

生平

编辑

1960年,杨继绳考入清华大学动力系拖拉机专业,学制6年。196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毕业时赶上了文化大革命爆发,1968年1月加入新华社天津分社任记者[3]。任记者时发表多篇社会探讨性文章,如1972年的《天津驻军大量占用民房严重影响军民关系》、《天津劳动生产力调查》,80年代撰写学术性文章。在新华社工作期间,杨继绳先后担任新华社天津分社记者、高级记者,《经济参考报》编委兼理论部主任,新闻出版中心主任,新闻调查部主任,香港《中国市场》杂志总编。杨继绳1984年被评为全国首届优秀新闻工作者,1992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01年,杨继绳从新华社退休,先后担任《中国改革》、《中国企业家》、《方法》等多家杂志的编委,继续评论写作。2003年初,任《炎黄春秋》杂志副社长。

杨继绳于2004年末在香港出版《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一书,披露了他在1976年毛泽东逝世至1989年六四事件中他的亲身采访资料,并刊载了六四后被软禁赵紫阳与他的三次访谈内容。因杨继绳与赵紫阳曾承诺访谈内容在赵在世时不会出版,故直至2004年末赵病重时才付印面世,因题材敏感及他的新华社记者身份,出版时颇受注目,该著作亦有被其他媒体引述(如日本《产经新闻》之《邓小平秘录》)。

至于1999年4月完稿之《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一书,早在2000年已在香港发行,却在中国大陆出版屡遭阻挠,分别在今日中国出版社(1999年)与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出版未果。而经增补资料的书稿在2006年透过花城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与香港版本相比虽有删节(分别在第二章与第十八章的最后一节),但仍受警告,其书不能参展或重印。杨继绳怀疑是因为2004年末在香港出版的《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一书之关系,遂于2007年1月投书至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批评当局违宪剥夺他的出版权利(详见外部链接)。2011年,此书终于解禁,公开发售。

2008年出版他的代表作《墓碑》。

2010年3月,《三十年河东:权力市场经济的困境》在中国出版,也是杨在中国首部唯一政经评论集。各大媒体报刊纷纷报导采访转载。[4]

2015年初,杨继绳有意离开工作十多年的《炎黄春秋》副社长;后于7月1日离任,同月中发表《致炎黄春秋社委会和全体读者的告别信》和《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最后陈述》两封公开信[5];前信内表示杂志社内完成新旧编辑部交接后,并表示在同年4月10日被新华社党组成员约谈要求退出,后信讨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同年4月10日向杂志社发出之《警示通知书》提到之37篇没有按照(1997)860号办法的15个选题方向报备而“违规”文章的理据,并详述近年报备后文章有三分之二至九成均不能刊发之理据,并引述法学家之论证其行为违宪与越权之嫌。

荣誉

编辑

2013年,《墓碑》获得曼哈顿研究所(Manhattan Institute)的海耶克图书奖(The Hayek Book and Lecture Prize)。2013年5月29日,杨继绳在纽约领海耶克图书奖,并发表演讲。[6]美国财政部副部长约翰·B·泰勒称赞《墓碑》,认为每一页都是海耶克所警告过的例子:政治领导人以知识的幌子,认为不需要家庭与个人积极性,意想不到的后果英语Unintended consequences是饿死3600万人;以计划经济取代价格来提供资讯、信号和激励机制的荒谬。[7]

2015年11月,《墓碑》获得瑞典史迪格·拉森[8]

2016年,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将2016年的路易斯·里昂奖英语Louis M. Lyons授予杨继绳,以表彰他“眼光宏大和无所畏惧的报道”。尼曼基金会在其授予杨继绳里昂奖的公告中说:“杨继绳具有开创性的书《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以法医般的细节记录了20世纪人类最大的灾难之一的真正规模。它讲述了毛泽东所推行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大跃进政策导致大约三千六百万中国人死亡,其中大部分人是被饿死,也有人死于酷刑和谋杀。在中国被禁的《墓碑》已经获得许多嘉奖。”[9]由于他的前工作单位告知他被禁止前往美国,他本人无法亲自去哈佛领奖,他打算发表的演讲词刊登在《纽约时报中文网》上。[10]

著作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马连鹏. 旧闻记者. 新浪. 中国经营报. 2011-08-06 [2021-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1) (中文). 
  2. ^ 王永亮 蓝澜,《杨继绳:挥泪书民情》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人民网,查看日期2010年9月19日
  3. ^ 杨海橘. 求真路上的杨继绳. 南都周刊. 2011-04-19 [2021-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7) (中文). 
  4. ^ World History - Hayek Prize Lecture: Yang Jisheng, Author of "Tombstone: The Great Chinese Famine, 1958-1962". Book TV. [2014-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6). (英文)
  5. ^ 楊繼繩:離開《炎黃春秋》總編崗位的兩封公開信. 2015年7月16日 [2015年7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3月27日). 
  6. ^ Hayek Prize Archives. Manhattan Institut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2). (英文)
  7. ^ 约翰·B·泰勒. Unforgettable Economics Lessons in Tombstone. Economics One. 2013年5月30日 [2014年2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28日). (英文)
  8. ^ 杨一帆. 楊繼繩《墓碑》揭大饑荒真相 獲國際大獎. 大纪元时报. 2015-11-16 [2015-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7). 
  9. ^ 著名记者杨继绳被禁出国领奖. 美国之音. 2016-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5). 
  10. ^ 杨继绳的原定赴美演讲:记者是真相的保卫者.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6-03-11 [2016-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