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贡院
南昌贡院是古代科举制度时期,江西举行全省乡试(又称“省试”)的考场。在清末废除科举(1905年)以前,全赣的秀才每隔三年就赶赴省城南昌,在贡院参加乡试。考生在乡试中第之后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
历史沿革
编辑南昌一共有两处贡院,一处位于进贤门内,一处位于八一公园。因为进贤门处的贡院始建于南宋时期,使用历史较早,所以有时被称为“老贡院”,其原址在今松柏巷和廉让里巷之间的巷道处,即今老贡院巷36号内。
《南昌县志》(光绪三十三年版,1907年)记载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创建“阳春书院”。嘉靖元年(1522年)阳春书院被移建至东湖,称“东湖贡院”。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东湖贡院毁于火灾。
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原阳春书院复建贡院。康熙二十年(1681年),江西巡抚安世鼎将贡院迁至东湖之东北角(今民德路东段),建筑的体积和占地面积都非常大。嘉庆六年(1801年),东湖贡院成为分试之所。后来因为东湖水溢,阳春书院被改为贡院。阳春书院再次失火,贡院复迁至东湖之左,因此阳春书院被称为“老贡院”。
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科举制度正式废除,新学兴起,南昌贡院便移作他用。1930年9月8日,江西省政府决定拆除东湖贡院,辟为省体育场和湖滨公园(即现江西宾馆、省外办、八一公园),剩馀地面用于开辟街道,建造房屋等。贡院的建筑旧料被用来建筑“平安堡”。由此,“贡院”在南昌只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结构功能
编辑老贡院正北面原有大片桃树林,供考试的秀才观赏、休息用。而桃林以西设有桩木,供考生拴马之用,《南昌县志》、《江西省城地理白话教科书》认为这就是“系马桩”地名的由来。而南昌“状元桥”的来源据说是因为每次参加乡试的秀才都在此桥上走一圈,以求等到大比之年可以金榜题名。
东湖贡院的正前门有东、西两扇辕门,均系木结构牌坊。正门为砖木结构,中开三门,正中挂有一块红底牌匾,上书镏金“贡院”二字。正门两侧立有一对石狮及两座古纹石坊,东石坊曰“明经取士”,西石坊曰“为国求贤”。正门内侧东西设有官廨,供乡试时维护考场秩序的人员休息用。临近有二扇门,前面是照壁,正面砌有巨大盘龙,背面用于张贴“金榜”。越过广场进入二门,中辟五门并列,以免考生彼此拥挤。再一进深便是“龙门”,俗称为“龙门口”。由此开始,考生和乡试人员以外的任何人都不得入内。
从龙门向前,有一座斗拱飞檐的三层塔形高楼,名曰“明远楼”,登高可尽览贡院全景。“明远”一词出自《大庸》的“慎络追远,明得归厚”。明远楼是历届考试时执事官员发号施令和监临、监试、巡察等登楼值班瞭望之处。
走过明远楼便是主考官监临考场、外帘官办公相的地方——“致公堂”。堂东西两侧的房屋,是监临、提调、监试、巡察各堂办公、食宿之地。外帘官办事地点前还设有木栏回廊,闲杂人等不能进入。
“致公堂”的后方是“戒慎堂”,堂后檐墙有“外帘门”,外帘官到此必须止步。“致公堂”和“戒慎堂”之间的两侧房屋,是掌卷、受卷、誉录、对读、弥封、公卷、巡捕、理事等职司人员办公及食宿处所。外帘门外还有一座“飞虹石桥”,是内外帘官工作的分界线,乡试时双方不可穿越此桥。内帘门内有“衡鉴堂”,是当年主考、典试们的阅览考卷、评定名次和主司们的食宿的地方。乡试考官则是由翰林及进士出身的官员临时担任。乡试每次连考三场,每场三天。
贡院两侧建有号舍,供应试者居住用。为防止人翻墙而入,贡院的内、外墙上布满荆棘,因此有“棘闱”的称号。南昌贡院一共有号舍1.7万馀间,号舍分别用《千字文》编号。但为了避讳或不吉祥的字,“天、地、玄、皇、轲、荒、吊”以及数目字一般不使用。每排号舍常常是100间或50间的规格,两排之间留有长巷,置有号灯、号旗识别,另置有水缸、厕舍等。单间号舍的规格是高6尺、宽3尺、4尺。两壁离地一二尺之间,有上下两道砖缝承板。开考时,考生提著考篮进入贡院,篮内放各种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然后贡院大门关上,三天考期完结前不得离开,吃、喝、睡都得在号舍内。考生在号舍内可坐在成板上答卷,也可以俯下写作,晚上就把板抽出用以睡觉,饭食方面则由考生用预备菜油的小炊具自行烧煮。
多达1.7万间的号舍时常也容下人数众多的考生。每逢考生数量超额的年份,考场便在内部用芦席搭棚,称为“考棚”。明末来华的义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居昌期间便亲自目睹了两万多考生参加乡试的盛况。蒋士铨的《八月十五夜题号舍壁诗》描写道“残杯冷炙不能餐,四壁苍苔拥莫寒”,说明考生十年寒窗苦读之艰辛清苦。
放榜之日是拂晓时刻,由《江西贡院放榜场景》可看出当年考生千门万户,走马提灯,昂首翘足、争相查看的热闹场景。而南昌贡院的49口贡井,一般是供考生、考官饮水之用。最大叫“贡院井”,井口却比人头还小,据说是为了防止考生因落第而跳井轻生。
科举文化
编辑江西历史上都盛行业儒之风,加上存在地狭人众等问题,科举考试在江西有著重要的社会功用。《西园杂记》就描述道:南昌府“市井多儒雅之风”,吉安府“环吉水百里之疆多业儒”,广信府“下逮田野小民生理裁足,皆知以课子孙读书为事”,所以封建时代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说法。
明朝首位状元即金溪人吴伯宗,这也成为有明一代,江西士子名扬科举的滥觞。比如洪武朝所录六科的881名进士中,江西占147席。建文至天顺六朝年间的22科中,江西占尽5090名进士中的1001名,几近全国的五分之一。从洪武四年至天启二年的82科中,江西举子共得状元18名、榜眼15名、探花21名、会元21名,占全国21.5%强。永乐二年,江西士子甚至包揽全科的前七名:状元曾棨、榜眼周述、探花周孟简、第四名杨相、第五名王环、第六名王训、第七名王直。
参考资料
编辑- 江西新闻频道·南昌贡院:远去的记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南昌档案局·南昌掌故
- 《江西通史》,陈文华,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ISBN 7210021566
- 《中国科举史话》,林白、朱梅苏,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ISBN 7210023313